《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低迷了一段時間的古裝劇,這個暑假終於又迎來了一波狂歡:前邊的《延禧攻略》默默發熱,後邊的《如懿傳》頂著《甄嬛傳》的光環未播先火,在觀眾心心念唸了很久後,終於也趕上了八月的尾巴。

三部劇的人物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甚至為了梳理清帝的後宮,《還珠格格》都被大家拎了出來。還是《甄嬛傳》說得好:前朝,後宮,牽一髮而動全身。後宮的那點事,可一點都不簡單,想要看懂,第一個小目標就是了解後宮的制度。

一,激烈的競爭

女真時代,對於妃子的規定還沒有很明確,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早期,二位也只是把自己最優秀的妻妾們分為了“大福晉”與“側福晉”,其餘的侍妾們叫格格或者無稱呼。我們熟悉的大玉兒格格,雖在皇太極盛京稱帝后,被封為莊妃,但人們依然習慣被稱她為西側福晉。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皇太極之後,尤其是清入關後,后妃的稱呼等級開始越來越多。但一直到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要想在後宮c位出道,絕對要歷經九九八十一。

清代的後宮,上至皇后,下至宮女,都是從旗人女子中挑選,這是清代為保證皇族血統純正而獨有的制度。

秀女們年齡在十四至十六歲之間,若是十七歲的大齡剩女,便失去了參賽的資格。

不過,乾隆這個大豬蹄子後來打破規定,表示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在規定年齡內接受朕的檢閱,以後選秀還得來,不準自行婚配。

但與影視劇中不同,不是所有的秀女都是一起參選。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選一次,由戶部主持,可備皇后妃嬪之選。若是落選則會賜婚近支宗室,所以年紀大的皇帝,選秀也不是單純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是為了物色兒媳婦。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後宮的女人們要想上位,最好的辦法不是去競爭皇帝的妃子而是嫁給有潛力的皇子。

“白月光”富察皇后,出身於滿洲鑲黃旗,不管是《延禧攻略》還是《如懿傳》中,太后都很滿意富察氏的出身。因為對於還是王爺的乾隆來說,顯耀的家世無疑是皇后最好的嫁妝。

不過雖說三年一選的秀女們都是出身八旗,那也不同。

還記得《甄嬛傳》中,甄嬛,梅莊和安陵容為何最初感情深厚嗎?因為她們是一同入宮的。所以很明顯,秀女們入宮有批次。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由於滿洲八旗高於蒙八旗,蒙八旗又高於漢八旗。所以秀女入宮待選的那一刻開始,就要按照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進行排車,然後經過層層宮門進入順貞門。

宮中的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選閱。如有被看中者,就留牌子;沒有選中的,就撂牌子。

然後,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複選,複選而未留者,也會被撂牌子。經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還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后妃的候選人。

如果成為后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複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記名者”方能留下。

而這批留下的人,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留下合格者,其他人還是被淘汰。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總之,當時的秀女能被留牌子,就已經經歷了初試,複試和終試三輪淘汰,絕對不比進世界頂級企業來得容易,畢竟,皇帝就那麼一個人。

而包衣(皇室家奴)三旗秀女,則每年都被挑選一次,由內務府主持,其中雖然也有《延禧攻略》中,魏瓔珞這樣被皇上看中逐漸升遷的,但大部分人則是在承擔後宮雜役的,等到25歲後方可出宮婚配。

二,複雜的後宮

秀女們進入後宮以後,殘酷的競爭才正式開始。據規定,在同一時間內,後宮中可有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貴人,常在,答應及官女子則不定數。

相比後宮三千的龐大基數,想要衝進這14名著實不易。

那麼,妃嬪們晉升的標準是什麼呢?

從一張張清末應選秀女的照片上,我們起碼能知道跟美貌沒太大關係。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清皇室公開的兩條選秀的標準,一是門第,二是品行。

首先,你需要有一個好的家庭打基礎,像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雍正的年妃,乾隆的富察皇后等,都是沾了家族的光,一進宮就備受矚目。

據統計,博爾濟吉特氏最猛,出了五位皇后,甄嬛所在的鈕祜祿氏六位,堅持不出廢后的烏拉納喇氏其實僅有三位皇后,“白月光”富察皇后家就比較慘了,只出了1位。

但有一個好家庭就一本萬利了嗎?不,她們更有可能成為政治犧牲品。努爾哈赤的大妃,乾隆皇帝的年妃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如果先天不足就更慘了,出身低的秀女入宮時只能被封為貴人以下的等級,然後再用多年的青春慢慢一級級往上爬,其途徑無外乎三種:重大節日,帝王寵愛和生育。

其中,妃嬪們只靠重大節日基本沒什麼前途,屬於體制內人員集體升遷。但帝王的寵愛就不一樣了,楚王愛細腰,後宮多餓死,大家為了奪得皇帝的青睞可謂是十八般兵器齊上陣:

有甄嬛梅莊這樣知書達理型的,有安陵容高貴妃多才多藝型的,也有青櫻富察氏青梅竹馬型的。

總之,能讓皇帝常常翻翻牌子,和皇帝常常見見面談談心,升遷的速度一定比旁人快。而有了寵愛自然也比較容易懷上龍胎,生育才是后妃晉升的根本大法。

典型代表就是我們的魏瓔珞小姐姐,出身包衣,以宮女身份入宮,本來能當個嬪啊妃啊的就很優秀了。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可是乾隆看著她怎麼都順眼,在乾隆的四十多個有名分的嬪妃中,令妃生育的數量是最多的,在乾隆二十一年至乾隆三十一年的十年時間裡,先後為乾隆皇帝生下四子二女。

看來令妃在她人生最寶貴的十年裡,專門用來懷孕和生孩子了,其中就有未來的嘉慶皇帝。更在烏拉納喇氏被廢之後,掌管後宮,與真正的皇后在差別不大。

嘉慶帝即位後, 太上皇乾隆追封令懿皇貴妃為孝儀皇后。而之後嘉慶又將其外祖母家列入正黃滿洲旗, 解除了皇室家奴的身份。

三,無可奈何的選擇

既然競爭大,困難多,為何還要那麼多女人前仆後繼呢?

宮斗的表面原因是閒。《延禧攻略》第一集,乾隆送各宮妃嬪畫作,就是想給她們找點事幹,免得每天總纏著自己。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然而,並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妃嬪要晉升的根本原因是權勢和利益,只有位份越高,財務越自由,吃的也越好。

按規定, 每年給皇后白銀1000兩, 各種綢緞綾紗90匹, 布60匹, 貂皮90張, 還有金銀錢、絨線、棉線、 棉花等物品。

皇后每天的膳食標準是: 豬肉25 斤、羊肉一盤、雞鴨各一隻; 各種米4升餘, 各種面9斤餘, 還有水果、食油、蔬菜等。每逢節 慶及皇后誕辰, 開支都不算在宮分之中。

皇貴妃以下的宮分則依次遞減, 至最後一級答應。每年給白銀30兩, 絲織品8匹, 每天的膳食是豬肉1斤8兩及若干白米、蔬菜等。

白銀30兩是什麼概念?《紅樓夢》中賈府吃頓螃蟹都要花20兩,劉姥姥說這是鄉下人一年的花銷。所以,如果是答應的話,錢確實不夠用,還只能吃豬肉,看著御膳房那麼多好吃的能不眼饞嗎?

《延禧攻略》和《如懿傳》哪個強?你得先明白大清後宮的升遷法則

若只是大人受委屈就算了,生下來的孩子,雖同樣是皇帝的骨肉,待遇卻是天差地別。

《甄嬛傳》裡的曹貴人,算計了一輩子最後打上自己的性命,也只是想讓女兒將來有個好前程罷了。

按規定,皇后生子, 則於嬰兒滿月時獲 得賞銀1000兩, 衣料100匹。而答應生子, 嬰兒滿月只得賞銀50兩, 衣料10匹。妃嬪至答應的 生辰之日亦各按規定的等級受賞, 但均不能與皇后相比。若是生個女兒,那就更少了。

再想想將來孩子的教育資源,仕途等一系列後續問題,足以讓妃嬪們分分鐘產生人到中年不由己的無奈感,哀嘆朱牆下的繁花似錦,那是多少女子錯付的一生。

史料來源:《清實錄》,楊瑤《清朝後妃制度初探》,朱子彥《清代後宮制度論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