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在文學史上,大半的名家巨擘,在其璀璨萬世的背後,其實都藏著不為人知的

“至暗時刻”

相對於他們作品的驚豔,我更感興趣的是他們如何面對人生的至暗時刻,因為在這之間,可以感受到他們那震撼人心的堅毅卓絕的品格、以及磅礴浩大的生命能量。

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洛陽紙貴”是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典故的締造者是西晉文學家左思。

左思生來相貌極醜,頗不得世人喜愛,還常常遭到父親的諷刺和揶揄。在他十七八歲的時候,有一次,他父親當著他的面對親朋好友說,“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意思說左思的這個智商還不如我小時候。

世間任何的殺伐都不及心靈的殺伐殘酷,更何況這種殺伐是來自最親的人,一個本應成為最後的港灣和依靠的人。

如何應對這樣的人生幽暗,便是一個人顯出人格高下的時刻。

左思沒有以怨抱怨,也沒有選擇自甘墮落,而是選擇生命的最高級形式:活出獨特的自我

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至此,左思完全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一心撲在寫詩作文上,他用一年的時間寫就《齊都賦》,但反響平平,還遭到很多人的冷嘲熱諷。

但左思深知自己的天賦和才華,只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當他讀了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

於是,他立下了一個宏大的計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皆寫入賦中

很多文人聽說左思又要寫《三都賦》,都在譏笑他。其中,著名文學家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在寫《三都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粗鄙的人在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只能給我用來蓋酒罈子!"

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左思為寫《三都賦》,不辭辛勞走訪原跡考察,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等資料。收集好後,他便閉門寫作,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甚至在廁所裡也塞滿了紙張,以應對忽然而來的妙句。

左思深居簡出,前前後後總共花了十年,才寫成了那篇瑰麗無比的《三都賦》

然而,當左思將《三都賦》拿到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對左思根本不屑一顧,看都不看,就搖頭擺手,把他寫的《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

嘔心瀝血,十年苦寫,居然一文不值。這是何等大的打擊和摧毀?何況對於一個一直被親情拋棄、被世人恥笑的人,再強大的人都會心灰意冷了。

但左思不甘心,無論是從立論、文辭、風格等層面,他自認為不遜於漢時班固與張衡。他冷靜思考後,從那些評判中察覺到更多的是傲慢和偏見。

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終於在一個早晨,左思敲開了當時著名文學家張華家的門。

我們無法知悉左思敲門時的心境,但那肯定是一次備受心靈折磨的敲門,也是一次向不公命運的奮勇的出擊,更是一顆備受孤苦重壓的心靈的最後一次自我拯救。

張華是一個正直而嚴謹的人,他先是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然後仔細閱讀《三都賦》,他越讀越愛,被文中的那些文辭深深感動,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讚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到《三都賦》後更是感慨萬千,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

不屈的生命力,西晉文學家左思“洛陽紙貴”背後的感人故事

在名家聯合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京都洛陽,人們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閱讀了《三都賦》之後,也為自己之前的判斷感到汗顏,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絕不會超過左思,便打消了撰寫《三都賦》的念頭。

左思情調高亢,筆力矯健,氣勢昂揚的文風很快得到文人們的追捧,尤其是他詠史的表現手法,借詠史抒發對現實的不滿及感慨,成為了後世效仿的典範,被譽為"左思風力"

這就是洛陽紙貴這個成語的典故。


悟道時刻:

當所有的門都關閉,所有的力量都在逼迫一個靈魂往深淵裡跳,那這個靈魂一定是容易被扭曲、墮落的,但同時,這裡面也隱藏著一個可以是爆發絕世光華的契機,只要能抓住契機,那麼這個靈魂將會光芒萬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