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飛信再出發,路在何方?

和飛信再出發,路在何方?

在沒有微信、手機仍是傻瓜、平板還未出世的2007年,中國移動推出飛信,一時風頭無二。

作為中國移動當時在即時通訊領域的扛鼎之作,飛信註冊用戶最高時達到了5億,高峰時擁有高達9000萬的活躍用戶。

飛信之所以能夠起飛,無疑與其“親生父母”中國移動脫離不了干係。

在短信1毛錢一條,流量5塊錢只有30M的年代,免流量、免費發短信太具吸引力。

然而,隨著通信技術的升級和移動應用APP的爆發式增長,出身“高貴”的飛信卻“高開低走”,逐漸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在封閉中走向消逝

對中國移動來說,2007年飛信的出現實際上是矛盾的。畢竟作為即時通訊工具,飛信的發展壯大會直接影響運營商的短信收入。

然而,飛信要想真正獲得用戶,發短信必須是免費的。

這如果放在人們不怎麼發短信的今天,還可以考慮,但對2007年短信收入高達400多億中國移動來說,幾乎是不可能。

於是,飛信的免費發短信有了既定前提:必須短信收發雙方都是移動用戶才行得通——短信收入不能白白犧牲。

這一限制無疑降低了大家對飛信的使用熱情,不過,在當時,飛信並無競爭者,所以也算過得安穩。

2011年,微信的出現給飛信帶來了“滅頂之災”。流量方面,QQ的用戶數足以和中國移動匹敵;底層支持上,4G的蓬勃發展加上更優惠流量資費,給予了微信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

公開資料顯示,微信發佈後的三年,中國移動對飛信的資金投入卻在逐年減少。2013 年,微信 LBS、視頻通話、表情商店、二維碼甚至移動支付都已佈局完成之時,投入相比 2011 年已經削減 25% 的飛信這才姍姍來遲加入了免費音頻和視頻通話、多方通話等功能。

和飛信再出發,路在何方?

飛信有過它的光輝時刻,但那種光輝只屬於那個年代。那時的張小龍剛剛接手 QQ 郵箱,距離後來「橫掃六合」、一統即時通信江湖的微信誕生還有 4 年。

在這四年的空檔期裡,短信傳情多多少少就如周杰倫《浪漫手機》裡所描繪的那樣曖昧而美好,而以 MB 為單位、三位數封頂的流量套餐無論放在哪裡都顯得非常奢侈。

所以 2007 年 6 月正式上線的飛信,目標有且僅有彼時已經擁有 8 億註冊用戶、月活突破一億的 QQ。而最後飛信交出的成績單也還算不錯——在「20 元話費嫌貴、短信一毛一條」的時代,借力中國移動的運營商資源,飛信以免費收發短信、手機端與 PC 端同步、通訊錄短信群發等等功能直擊當時用戶普遍擁有的流量和資費痛點,很快便在校園、機構組織甚至部分中小企業中流行開來。

那時,任何人收到一條發件人顯示為「12520+手機號」的信息、看到信息內容中所宣傳的「免費收發短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心動。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份心動不屬於飛信 5 億註冊用戶和 1 億日活用戶中的大多數,一度趕超 MSN 成為早年 QQ 在國內最有力的競爭者之一的飛信,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允許異網用戶註冊和使用,不難看出,以 QQ 為競爭對手的飛信,心裡真正想著的還是另外兩家電信運營商。

中國移動在互聯網產品運營思維上狹隘,是業界公認的一大事實:規模雖然很大,但在互聯網這塊基本都是採用外包的平臺化操作,這無疑降低了團隊內部溝通協調的效率,也是飛信消逝於大眾視野的最大原因所在。

和飛信重出江湖

不過對飛信而言,消逝和消亡的結局還是略有區別:後者意味著它像騰訊朋友網、網易博客那樣落幕退場,向後來者讓出舞臺;而前者本身就是一種勝利,甚至在 2017 年的大學校園,李另也會時不時收到一位學長使用飛信發來的群發信息——這款在 2016 年一度傳出「被下架」「已死亡」的社交產品,自 2007 年首發後的第十年竟還一息尚存。

十年之後仍有極少數人還在使用的飛信,一直潛伏在市場的邊緣地帶尋求機會。

這個機會就是融合通信,即 rich communication suite(RCS),被看做是運營商互聯網產品「翻盤」關鍵。

當柒君最近聽朋友說在電梯裡看到了「和飛信」的廣告時,就覺得這個名字和飛信脫離不了干係,仔細一看,和飛信確實跟飛信一樣,系出中國移動。

和飛信再出發,路在何方?

沒錯,曾經的飛信換了個名字復活了。

不久前舉行的 2018 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一款名為「和飛信」的產品正式推出,中國移動說,這款主打融合通信的產品,目標已不再是 QQ 和微信。

然而這款既面向toB端政企客戶,又面向toC端消費者的app,頗有“釘釘”+“微信”的意思:

在政企服務方面,和飛信基於運營商移動認證能力,建立和飛信APP與IT應用的新連接,為政企用戶提供Sass級解決方案,打造政企應用入口;

在通信升級方面,和飛信結合通信網與智能手機特點,推出多方電話、智能短信、必達消息、防騷擾電話等新通信功能;

在客戶運營方面,和飛信將實現家庭短號網、校園短號網、政企短號網等傳統圈子的線上化,其中和飛信密友圈版正努力打造家庭親情網入口。

不過,除了通話功能,和飛信社交的前提是通訊錄朋友也有和飛信賬號,但調查了一圈後發現,身邊幾乎沒有朋友使用,並且紛紛表示,和微相比並沒什麼區別。

這也正是為何大多數人認為和飛信的出現並不能激起多大的浪花。

《騰訊傳》中曾記錄了這樣一種場景:微信上線後,第一批用戶來自互聯網的從業人員,主流的用戶多認為這款應用沒有任何亮點,反而是多此一舉的產物,甚至沒有短信來得方便。如果單純為了節省短信費,微信還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用戶使用。

2011年1月,微信1.0版本正式上線,在蘋果的App Store中,依然可以看到微信上線最初兩個月後,來自用戶的諸多不滿評論。在當時的App Store下載排行榜上,你可能需要往下劃很久,才能找到微信。

創新遇到非議是不可避免的,微信用成績回覆了市場的質疑。此後,從米聊到子彈短信,無一能夠撼動微信在熟人社交領域的地位。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熟人社交有很堅固的壁壘。

如今用戶的親人、朋友甚至同事等社交關係基本都是維繫在微信中,任子彈短信再高效強大,如果不能將用戶的社交相關人群一併遷移到新軟件中,那也只是一個空殼,新進來的用戶遲早會流失。

同理可證,微信和子彈短信受到的質疑,此時的和飛信承受的只會更多。

靠著羅永浩與產品的簡單高效,子彈短信在上線7天火速獲得了1.5億融資,上線11天激活用戶數突破500萬大關。但是幾個月後的現在,相比剛推出時的火熱,已經很少有人會點開這個軟件。

對於社交軟件來說,或許獲取用戶不是最難的,留住才是。

而和飛信還在獲取用戶的階段,不管是從宣傳海報還是和飛信的軟件內部,都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移動正在用“每月送10G流量”和“抽獎送視頻會員”等補貼方式獲取用戶。

那麼,和飛信靠什麼留住用戶呢?

路在何方?

從產品本身來說,和飛信與微信的最明顯區別在於可以不加好友可發短信(仍需要對方是移動用戶,否則需要收費)、打電話。

首先說短信,相信除了一些特殊群體,比如給你送外賣、快遞的小哥,不管是家人朋友,還是同事客戶,應該都是你的微信好友,靠短信溝通少之又少,和飛信的這項功能自然相當雞肋。

而和飛信的免費打電話、多方通話是很多用戶使用它的原因,但是與微信相比,並沒有特別大的優勢,畢竟微信也可以群組語音。

此外,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人們從QQ到微信,從短信到微信,不僅是因為科技的進步,更是因為微信帶給了人們新的、改革性的使用體驗。

但在和飛信的身上,老王並沒有看到鮮明的特點和真正的創新。

也許,和飛信的再次發力不僅不能撼動微信和釘釘,反而更有可能是中國移動一次“復古”而無力的嘗試。

不過,這對微信來說也是一次有力的警醒:即使看似不可超越,但始終會有人發起挑戰。

子彈短信的躥紅,或許也從側面證明了大家希望微信能夠脫離自我,進行一些新的嘗試(比如只允許語音轉成文字發送)。

立足融合通信的和飛信重新站在起跑線,面對的是微信用戶增長開始放緩、QQ用戶已經下滑的市場形勢,甚至如果今日頭條也加入進來,這場戲將會演變成四強爭霸。勝負如何,還得交給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