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0高齡救活了180家瀕臨倒閉的中小企業

圖中這個人相貌平平無奇。他脾氣暴躁、獨斷專行,曾一口氣裁掉一半的員工,也曾給職工降薪10%~15%,3年內停止分紅加薪,並且廢除雙休制度,每天工作延長1小時。人們罵他“吸血鬼”“惡魔”,甚至做了他模樣的稻草人,然後一把火燒掉,以示詛咒。

但他也是“控制日本的十大財閥之一”,更是“重建大王”,是日本企業界逆風翻盤的標杆,是很多人口“神”一般的存在,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他曾用3年時間償還了285億元的債務;總共拯救過180家瀕臨破產的企業,而且除3家上市公司外,幾乎全部是中小企業,其中有超過150家,在接手時均入不敷出瀕臨死亡。他涉及的領域包括電影放映業、造船業、飯店旅遊業、銀行業、報業……在這些不同的領域,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

從戰俘營裡走出的“重建大王”


這個“重建大王”就是跟“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並稱為“經營雙雄”的——坪內壽夫。

不論從事什麼事業,安於現狀就是退步,自以為現狀已經很好,就無法再突破;不求發展,明日就會失敗,必須不斷破壞現狀,爾後才能創出新的天地。——坪內壽夫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作為侵華日軍的坪內壽夫逃入大興安嶺,後被蘇軍俘獲,押往西伯利亞,開始3年艱苦的戰俘生涯。

1948年10月,坪內壽夫從西伯利亞返回日本,正式開始他的“重建”生涯。第二年從父母那裡繼承了340萬日元的鉅款,他在松山市開了一家電影院。經過艱難波折終於獲得政府批准興建後,影院的經營並不像預想的那麼順利,創業之初就碰了壁。電影拷貝價格昂貴,導致收費高,觀眾有時寥寥無幾。

這時坪內展現出他高超的經營能力:他發現凡是放映愛情片時,中青年觀眾最多,少年兒童極少;當放映武打片時,青少年很多,而老年人極少;而放映喜劇片時,則青年、老年觀眾都較多。於是他把兩種類型的片子同一場放映,結果觀眾成倍增加,費用支出相對減少,利潤顯著增多。幾年後,他的電影院發展到30多家。

坪內的野心不止於此,1953年,他賣掉2家賺錢的電影院,接手瀕臨倒閉的來島船渠。

來島船渠專門做小漁民的生意,業務上避開與大企業競爭。同時新漁船的噸位定在499噸及其以下,坪內將這種船正式定名為“海上卡車”,就是用同一張圖紙大量生產的船,使購船的漁民省去了考試等許多審批手續。

由於多數漁民較窮,無法一下付清購船款,但是比較講信用,坪內壽夫採用5年內分期攤還的辦法進行銷售。他還發動全體員工“人人當推銷員”,在漁民休息期間分頭深入到各漁村,挨家挨戶地推銷。

坪內壽夫一系列政策非常成功:短短8年,來島造船量就躍居日本造船業的第5位、世界造船業的第22位。所在的愛媛縣在20世紀60年代末躍升為“日本內航第一縣”,全國第二大捕魚縣。

1971年,愛媛縣東邦相互銀行發生了嚴重危機,即將倒閉,坪內接管了這家銀行。坪內選擇了32家分行中條件最差的一家分行做示範點,把10名員工裁減為5人,並下令半年內使該分行存款額增加一倍。

5名員工為了保飯碗,四處找親朋好友、陌生人家和商店吸納存款,僅僅4個月時間,分行存款額已增加了一倍。由此另外31家分行的營業員甚至跑到偏僻山區,去爭取小額存款。3個月內,東邦相互銀行的存款便由9億日元上升到29億日元。

隔行如隔山,作為一個外行去救活一個自己根本不熟悉領域的企業,坪內壽夫的成功經驗說明,經營藝術具有相通性。更有說服力的事實是1975年,應人要求,他又重建了原先為高知新聞社主辦的地方報紙《新愛媛》,超過了當時已有百年曆史的《愛媛新聞》,成為當地第一大刊,在新聞界也取得成功。

1984年,坪內先後接收了高知重工、開成造船、佐世保重工等一系列造船公司,形成了以來島船渠為核心的日本第一大造船集團。

接手前的佐世保重工,債務高達213億日元,百病纏身。很多人奉坪內壽夫如神明說:“只有坪內才能使佐世保重工起死回生。”

接下了這個爛攤子後他放話說:3年內讓佐世保扭虧為盈,第6年起償還債務。結果,只用一年時間,就兌現了諾言。4年後,佐世保重工不但還清了所有債務,還支付了每年6%的利息。

最嚴重的一次危機發生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持續繁榮多年的日本經濟遭受重創,工業生產總值斷崖式下跌20%。高投入、低產出的長週期的造船業最先遭殃。

來島船廠已經造好的4艘油輪,即將出廠卻遭遇解約,損失高達285億,這對於當時年營收不到1000億的來島而言,簡直是一個晴天霹靂。


他70高齡救活了180家瀕臨倒閉的中小企業



坪內壽夫沒有坐以待斃,他作出決定:絕不廉價拋售。一邊向銀行求助,一邊裁員降薪,壓縮成本來度過危機。

為了削減支出,坪內壽夫在全廠降薪10%~15%,3年內停止分紅加薪,並且廢除雙休制度,每天工作延長1小時。政策一出,工人們怨氣沖天,勞資糾紛震動全國,坪內一夜之間聲名狼藉。

這場風波中,來島船廠失去一半的員工。在坪內的帶領下船廠不僅三年還清285億債務,還登上日本之巔。欠員工的漲薪錢,也連本帶息補發給了大家。

2

讓企業真正起死回生的秘訣是什麼?


坪內壽夫化腐朽為神奇的秘訣在哪裡?

只要肯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但大部分人還沒有去做,就說做不到。首先除去這種心理。一旦努力作為,七成以上的成功率是跑不了的。——坪內壽夫


獲取債權人的信賴與支持

坪內名下的日本來島集團180餘家企業當中,絕大多數都是經營不善、負債累累。坪內之所以能化腐朽為神奇,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他從來不援用日本《公司更生法》,如果援引這些企業的債權可以減免70%~80%,而銀行作為債權人必將血虧。而他自籌資金重組這些不良公司,而且扭虧為盈後,連本帶息把貸款還給了銀行,以獲取債權人的信賴與長久支持。

魔鬼式訓練——激發員工活力

大多瀕臨倒閉的公司,從管理人員到職工都已經喪失了事業心,自由散漫。要將勇氣和活力注入到每個職工的身上,使得人人承擔起改造企業的職責,企業才會得以振興。

1973年的經濟危機時採用魔鬼式訓練,他採取了以下幾乎殘酷的方式激發員工活力。

順位出勤制度——職位越高的人,上班時間越早。早7點,各部門部長開會,20分鐘後下一級領導到位,再過20分鐘,員工進廠開始工作。

精神激勵法——每天開工前兩分鐘“自我表態”,所有員工揮舞拳頭高喊加油,然後小跑著奔赴崗位,車間內除了焊接聲一片寂靜,員工彷彿都成了機器。

按期輪崗,一人多用——在來島船廠,一位車間組長可能兼任總務、人事、財務甚至司機等崗位,巨大的工作壓力逼迫員工迅速成長並獨當一面。

封閉訓練,意識革命——這是坪內壽夫管理中最受爭議的一項:

定期將員工封閉在一個孤島上,讓他們從早到晚,高聲朗讀訓誡手冊,並做自我批評,以一個領導者而非小職員的心態,反省自己為何使公司陷於衰落。

種種極端化的手段激發了員工的活力,企業自然也就有了活力。

“少數精銳”、“多元化”

日本來島集團擁有造船、鋼鐵、商業、食品、金融、旅遊、觀光、機械、電機、運輸等特大企業,員工12.5萬餘人,“少數精銳”“多元化”為其經營理念。

“一人三用”原則將這兩個理念合而為一。即:除了特殊職位,在來島船塢的2萬人中,大部分都能輕鬆愉快地擔負著三項以上的任務。

坪內壽夫認為:

一個人一直呆在同一個部門,所學終究有限,因此在一定期間後必須要做機動性調動,目的不在排除某些人,而在使人人都有新的經驗。等他再調回來時,就可以擔任比原來更高級的工作。讓一個造船者經營餐廳,就是要他開闊視野,在關於如何提供客人物美價廉的服務商,造船與餐廳是俱有異曲同工之處的。


正是在這樣“一人三用”的人才施用理念下,每一位員工都被培養成了能應付企業多種不同需求的“少數精銳”。

比如:片上九志名片上寫的是“來島船塢業務部”,其本行業務的內容是總務、人事、給付和福利。通常他告訴別人“我負責員工全部指責”,但他的名片所載明的職責卻並非其本行,而只是一名普通員工而已。他另一個身份是大阪治也餐廳的經理,雖然不負擔資金,但必須負責一切運營,與一般餐廳中的老闆無異。

坪內壽夫沒有專職的司機,開車的司機是集團旗下太洋計程車行所屬。因此司機的本行是每日載運許多不特定的客人,而這個人只是社長三個司機中的一個。當坪內用車時,三人則輪流,平日仍以客人優先,只有車空時坪內才使用。

坪內多次說過,重建企業沒什麼秘訣,就是:讓員工們正常工作。培養人才、重視人才,用最精簡的人才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我們從不放棄任何員工,只要教育他們、重視他們,使他們樹立工作的意願,他們就會把工作幹好,因為只要肯做,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不能因為低效率的人資質差就輕易放棄。……它的潛力是無限的。


對員工提出更高要求,賦予挑戰性目標,提供展現平臺,從而更好地激活員工的潛能,最後形成最理想的局面:員工成就企業,企業成就員工。

1975年,來島一個工廠2300人,管理者不到100人,每年薪酬支出僅佔銷售額的1%,大大低於日本同行。在來島,從車間隨便抓出一個工人,單兵作戰能力都不輸於任何一家世界500強公司。

以身作則的“為企業服務精神”

為了儘快取得成效,重整破產企業期間要採取減少工薪與休息、停發獎金等措施,直接損害了廣大職工的眼前利益。在重整佐世保重工時,就曾發生了長達3個月的勞資糾紛事件;後來有1400名左右的員工提出辭職,發放退休金、遣散費等都是一大筆資金。

但是坪內壽夫以身作則為企業服務,當採取降低工資措施時,坪內就明確宣佈:“這是我向大家借的,經營好轉後,我一定償還。”在重建“佐世保”初期,坪內壽夫雖然是最大的股東,但卻提出“不領工資,不要股息”,甚至“自己負擔企業的社交費”。

為了挽救這些企業,坪內早上5點就起床,直到晚上12點才睡,70高齡,仍每年365天都在工作。面對重重困難,他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韌性,還要承受各方面的巨大壓力。

對此,坪內壽夫笑著說:“這是生存的責任。”肩負著員工的生計,必須讓公司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才可以保障員工的生活。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沒有“盡善盡美”的戰略決策。人們總要付出代價。對相互矛盾的目標、相互矛盾的觀點及相互矛盾的重點,人們總要進行平衡。最佳的戰略決策只能是近似合理的,而且總是帶有風險的。”

坪內壽夫的管理方式不能說盡善盡美,但是通過資本騰挪、鐵腕管理挽救企業於萬一的氣魄與能力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