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董小宛,名董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豔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女子中的一流人物。姿色常常引得眾多達官顯貴明爭暗鬥。但是,生性高潔的董小宛對這些所謂的達官顯貴顯然並不感冒。

明末四才子之一冒闢疆富於才氣、風流倜儻,人稱"美少年",董小宛對之一見傾心。

冒闢疆帶著小宛回蘇州贖身,不料又遇上了麻煩,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太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都不想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錢謙益偕同柳如是來遊蘇州。柳如是是董小宛當初賣笑秦淮河時的好姐妹,錢謙益也曾與她有過頗深的交情,他如今雖然免官閒居,但在江南一帶名望甚高,經他出面調排,董小宛贖身之事迎刃而解。

小宛嫁入冒氏之門後,與冒家上下相處極其和諧。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

寧靜和協的家庭生活剛剛過了一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清兵人關南下,清軍肆虐無忌,冒家險遭塗毒,家產丟得一乾二淨。小宛隨夫一路南逃。在鹽官城照料被驚嚇而病危的冒闢疆時說:"異日幸生還,當與君敝展萬有,逍遙物外,慎毋忘此際此語!"勸導冒襄在任何情況下不應跟滿清貴族合作。董小宛的言行對冒闢疆本人一生義不降清影響很大。比起那些降清的"大丈夫"馮銼、王鐸、金之俊等文臣,洪承疇、吳三桂、阮大鋮等武將,董小宛品格之高就不言而喻了。

艱難的生活中,飲食難飽,董小宛的身體本已虛弱,又加上接連三次照料丈夫的病痛,冒闢疆病癒後,她卻病倒了。由於體質已極度虧虛,冒家多方請來名醫診治,終難湊效。順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的董小宛終於閉上了疲憊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聲中,她走得是那樣安詳。

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顧橫波,生於1619年,上元(今南京)人,本名顧媚,字眉生,又名顧眉,號橫波,又號智珠、善才君,亦號梅生,人稱"橫波夫人",婚後改名徐善持。據《板橋雜記》記載,顧橫波"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髮如雲,桃花滿面;弓彎纖小,腰支輕亞",她通曉文史,工於詩畫,所繪山水天然秀絕,尤其善畫蘭花,十七歲時所繪《蘭花圖》扇面今藏於故宮博物院中,十八歲與李香君、王月等人一同參加揚州名士鄭元勳在南京結社的"蘭社"。

崇禎十四年(1641年),顧橫波嫁龔鼎孳,洗盡鉛華,改名換姓"徐善持"。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下京城,鼎孳與顧橫波闔門投井,未死,被俘虜,受拷掠,接受直指使之職,巡視北城。五月降清,仕途亨通,龔鼎孳為三朝之臣,做到了禮部尚書,顧橫波開始曾勸丈夫忠君守節、以死殉國,可龔鼎孳捨不得自己的前途和美滿的家庭,先後做了三朝之臣。 龔鼎孳正室董氏因已授明朝誥命,讓封號顧橫波。顧橫波也堂而皇之的接受誥命,封為"一品夫人"。

康熙三年(1664年)冬,顧橫波一病不起,卒於北京鐵獅子衚衕,龔鼎孳在北京長俸寺建妙香閣紀念。

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卞玉京,原名卞賽,南京人,出身很不錯。父親是官僚,不幸早亡,家庭也就破敗。只好攜妹妹卞敏一起到秦淮河上出賣色藝。除了繪畫,字也寫得好,一手小楷清秀如其人,而且學過音樂,會彈琴,她的氣質,迷倒了許多公子哥兒。卞玉京卻表現得很矜持、清高,惟有遇見文人與藝術家,她才找到共同語言。

卞賽曾與明末清初的著名詩人吳梅村有過一段姻緣。因吳聽到一消息,崇禎帝的寵妃田氏的哥哥田畹來金陵選妃,已看中陳圓圓與卞賽等。吳在權勢赫赫的國舅前膽怯了,只在卞賽的寓所吹了幾首曲子便悽然離去。

兩年後,卞賽嫁給了一諸侯,因不得意,遂將侍女柔柔進奉之,自己乞身下發,在蘇州出家當了女道士,依附於70餘歲的名醫鄭保御,鄭築別宮資之。卞賽長齋繡佛,持課誦戒律甚嚴,為報鄭氏之恩,用三年時間為鄭氏刺舌血書《法華經》。

此時吳梅村當了清朝的官,心情頹傷。順治七年的一天,卞賽在錢謙益家裡看到了吳的《琴河感舊》四首詩,方知吳對她的思念。數月後二人在太倉終於相見,卞賽為吳氏操琴,吳感懷不已,寫了《聽女道士卞玉京彈琴歌》贈之,詩中道出了卞在這十年中的情景,點出了清軍下江南、玉京"絃索冷無聲",一派淒涼狀況。卞賽後來隱居無錫惠山,十餘年後病逝,葬於惠山柢陀庵錦樹林。

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寇白門又名寇湄,南京人,其寇家是著名的世娼之家,她是寇家歷代名妓中佼佼者,餘懷稱她"風姿綽約,容貌冶豔"。門娟娟靜美;跌宕風流,能度曲,善畫蘭,相知拈韻,能吟詩,然滑易不能竟學。

明末顯貴朱國弼看上了寇白門的美貌與才華,迎娶了17歲的寇湄。為了顯示威風和隆重,特派5000名手執紅燈的士兵從武定橋開始,沿途肅立到內橋朱府,盛況空前,成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親場面。

但朱國弼實際上是一個圓滑狡黠的官僚,數月後他那儇薄寡情便漸暴露,遂將寇氏丟一邊,依舊走馬於章臺柳巷之間。1645年清軍南下。朱國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入京師,又被清廷軟禁。朱氏欲將連寇白門在內的歌姬婢女一起賣掉,白門對朱雲:"若賣妾所得不過數百金……若使妾南歸,一月之間當得萬金以報公。"朱思忖後遂答允,寇白門短衣匹馬帶著婢女鬥兒歸返金陵。寇氏在舊院姊妹幫助下籌集了20000兩銀子將朱國弼贖釋。這時朱氏想重圓好夢,但被寇氏拒絕,她說:"當年你用銀子贖我脫籍,如今我也用銀子將你贖回"當可了結。

白門歸金陵後,人稱之女俠,她"築園亭,結賓客,日與文人騷客相往還,酒酣耳熱,或歌或哭,亦自嘆美人之遲幕,嗟紅豆之飄零"。後又從揚州某孝廉,不得意復還金陵,最後流落樂籍病死。

秦淮河畔八位才貌雙全的名妓,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民族氣節?

馬湘蘭(1548--1604)南京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

馬湘蘭生長於南京,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為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她的居處為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篤,她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歷代名媛書簡》中。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浴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

馬氏死後葬在其宅第,今白鷺洲公園的碧峰寺附近。 在日本東京博物館中,收藏著一幅中國明代的"墨蘭圖",此畫並非出自名家大師之手,而是明神宗時期的秦淮名妓馬湘蘭所作,卻被日本人視為珍品。

“秦淮八豔”的八位才女,個個都是才貌雙全之人。但是時運不濟,偏偏生在了明末清初的亂世之中。但他們在國家危難之際所保持的民族氣節,是同時代的許多所謂達官顯貴遠遠不及的。我們今天欣賞他們的文學和藝術作品,更佩服他們的民族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