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禹之子啟推翻了以推舉有能之士引領部落的“禪讓制”,開啟了父傳子的王位世襲制,也同時開啟了君主制。君臣關係,也是君是天子,擁有制高的發言權與決定權。臣輔助天子,只能提供策略與建議,不能左右天子的決定。臣不能與天子同榻而眠,不能共桌而食,許多規矩與禮儀格局在君臣之間。

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而在唐朝,一位臣子做到了與天子同桌而食,同寢而臥,恰如和家人的相處模式。這個人就是——姜楚公。

姜楚公就是唐朝與皇帝李隆基十分要好的姜皎。姜皎就是受到過路乞討僧人的指點,以鷂鷹結識了當時還未稱帝的李隆基。李隆基對姜皎能夠馴服鷂鷹,並讓鷂鷹如此聽話,對姜皎這個人產生了敬佩之情。後來倆人相處下來,發現倆人興趣相投,姜皎對李隆基的才能分析,認為李隆基後期會是有大造化之人。

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相處之中也是恭敬有加,把握好自己與皇子的相處力度。這讓李隆基對姜皎這份態度滿意,不刻意討好。以至於李隆基離開後,二人還時常書信來往,讓倆人的友誼更加深厚。不得不說人與人之間建立友情就是這麼奇怪,雖然有人或物的推波助瀾,但是友誼就是這樣說不清緣由,又把這個人劃作自己圈子裡的人的一個奇怪的東西。

姜皎和李隆基二人的關係到後來李隆基稱王后,也一直保持下去。李隆基不把姜皎當成一個普通的臣子對待。時常詢問姜皎一些國事上的看法。君臣之間最蒼白的事實就是“天子是天子,始終不會和臣子貼心而交。”但姜皎就是例外。

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李隆基經常召姜皎入宮,倆人同宿同食,不叫姜皎名字,叫他姜七。也不拿自己是天子的架子,就像平常百姓家的兄弟之間相處。

一次,姜皎在大殿裡誇讚了一棵樹,李隆基直接命人將樹從大殿中移到姜皎的家中。這不得不說李隆基對姜皎是真的好。按理說憑藉倆人關係,姜皎是可以一路順風順水陪李隆基走到最後。但是在開元十年,李隆基之前對王皇后已經不滿,想找個時機以王皇后沒有兒子為由進行廢后。

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於是把姜皎叫來商量。想著兩人關係好,你也不會背叛我。姜皎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皇后,希望王皇后早做打算。王皇后一聽到這個消息就慌了,不知如何是好。立刻就把妹夫王嶠叫進宮來商量。王嶠一聽認為這是一個打倒姜皎的好機會,沒準自己也會因此加官進爵。

王嶠就向李隆基告密,李隆基一聽可不得了了。自己的一直信任的姜皎居然揹著自己把這件事告訴了王皇后,讓自己的一番打算都付諸東流了。此事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王家人了!可悲可嘆!

皇帝把臣子當兄弟,臣子沒守住底線做了一件事,皇后高興自己身亡

李隆基氣自己對姜皎如此好,結果被背叛。命人把姜皎逮捕入宮,並讓人狠狠打了姜皎六十棍,削去姜皎的官職,流放欽州。姜皎在流放途中,就因傷勢過重病死在了汝州。

不得不說這姜皎還是犯了友誼的大忌。或許是李隆基不拿他當臣子,當兄弟,讓他覺得事情再怎麼也不會發展太厲害。又或許是他覺得他只是出於好心幫助一下自己兄弟的妻子,兄弟知道後不會責罵他。這些都只能自我猜測一下罷了。只是人與人之間相處自己的底線,不論何時,不論倆人關係再鐵,都要緊守住底線,不能越過底線做事,才能讓友誼、親情、愛情越走越長久。反之,關係隨時都會破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