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7世紀 唐代

全高32.3 cm

盒蓋高 14.0 cm 盒蓋直徑 38.3 cm

舍利盒部高 27.3 cm 直徑 37.3 cm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件珍貴的龜茲舍利盒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渡邊哲信和掘賢雄於1903年在新疆庫車的龜茲古國的蘇巴什佛寺遺址西寺所發現帶回日本的。剛發現時僅是一個普通的舍利盒。舍利盒為木質,盒身被紅、灰白、深藍三種顏色覆蓋,盒內僅存骨灰,外形沒有什麼特殊之處。然而,到了1957年,有人對此盒進行研究時偶然發現,這個舍利盒的顏色層內竟然有繪畫痕跡。剝去表面顏料,顯露出盒上繪製的圖像——精美的龜茲樂舞圖。

龜茲樂舞,古今聞名,唐朝猶為盛行,但從未見到過形象化的記載。舍利盒身周圍繪有一組形象極為生動的樂舞圖,是惟一的見證,是一件十分罕見的反映龜茲音樂舞蹈(歌舞戲)藝術的珍貴形象資料,也是龜茲當時社會世俗生活的真實寫照。龜茲舍利盒樂舞圖的再發現,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從舞蹈者頭戴的各種面具和樂舞的氣氛等特點來看,這是一幅典型的龜茲“蘇幕遮”樂舞圖,舍利盒上所繪內容,是古代西域地區著名的歌舞戲乞寒胡戲。圖中所繪樂舞圖,不僅為史料中所記述的“蘇幕遮“增添了新的佐證,而且對當時龜茲服裝、服飾、鞋帽及習俗,皆有形象的描繪。

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也對龜茲樂舞給予了極高評價。這件舍利盒對於瞭解古代龜茲地區的世俗生活、宗教信仰、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都是不可多得的實證,是如今傳世的龜茲古國的無價稀世珍寶。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舍利盒展開圖---龜茲樂舞圖


這是舍利盒上描繪的龜茲樂舞展開圖,從展開圖中可以看出,樂舞圖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一男一女手持舞旗(或為幡幢)為先導。第二部分依次是6個手牽手的舞蹈者和兩個持舞棍獨舞者。第三部分是一組由8人組成的樂隊,最後是一持棍獨舞者在作旋轉動作,其左右有3個兒童助興,整個畫面由21人組成。從舞蹈者頭戴各種面具和樂舞氣氛威武雄壯等特點來看,這是一幅典型的龜茲'蘇幕遮'樂舞圖。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一男一女手持舞旗(或為幡幢)為先導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依次是6個手牽手的舞蹈者和兩個持舞棍獨舞者

六個舞蹈者及兩個持棍獨舞者,均頭戴各式假面具,身著甲冑般的彩色舞服。頭戴各式假面具的形象依次為: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長鬚的威武將軍;豎耳勾鼻的鷹頭;渾脫尖帽的人面;豎耳勾鼻的鷹頭和戴兜狀帽子的老者。兩個持棍獨舞者中,前一個面孔頗似猴子,後一個頭部畫面糊,但仍可能是豎耳猴面,這二人都拖著長尾巴,顯然裝扮的是動物形象。頭戴各式假面具,正是這幅樂舞圖最突出的特點。六位舞者為三男三女,他們男女交錯互相手牽手,惟第五位女舞者與前後二男用布帛相連。舞者姿態優美。前四位舞者兩人一組面對互視交流,後兩位舞者正在與舞棍的獨舞者交流。舞者腿部姿態各異,有的做“端腿”,有的做“旁吸腿”,有的做“弓箭步”。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8位樂師組成的陣容強大的樂隊,前面由兩個兒童抬著大鼓,一位鼓手全神貫注地舞槌擊打,指揮著全樂隊的演奏。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後面的樂手率相起樂,邊奏邊作神情交流,豎箜篌的演奏者將尾杆插入腰帶內,記錄了當時行走表演的情狀。隨後是演奏鳳首箜篌、排簫、鼗鼓者,最後一名樂手對壓後的獨舞者高舉銅角,奏出響亮的樂曲,使熱烈雄渾的歌舞戲的氣氛達到了最高潮。三個童子圍繞左右,擊掌雀躍,大約是在為這猴面獨舞者精彩的壓軸戲而喝彩吧,樂舞圖上的樂隊由八人組成。

舍利盒蓋部分除了以上舍利盒上所繪精美的龜茲樂舞圖外,在舍利盒蓋上還繪有精美的彩繪四身“迦陵頻伽”供養圖。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此盒為盛佛教僧侶骨灰的容器,通體木質,盒體外貼敷一層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後繪畫,畫的上面還塗了一層透明材料,製作十分精巧。上有圓錐形盒蓋。盒蓋上彩繪四身“迦陵頻伽”(佛教中能發妙音的鳥,演化為會樂舞的擬人鳥)。均為跪式。有二童子背有翅膀,一人吹篳篥,一人彈豎箜篌。另二童子身披蟬羽式天衣,一人彈曲頸琵琶,一人抱著類似五絃琵琶的彈撥樂器。分別跪於聯珠紋組成的四個圓圈內。四身童子全身赤裸,頸帶串珠,手執樂器,神態天真祥和,造形豐滿優美。將四童子繪於舍利盒上,也是為了供養之用。佛教非常重視對佛和菩薩的供養,而使樂供養是主要的內容之一。這具舍利盒裡裝的雖不是佛骨,但也可能是高僧骨灰,從佛教教義來看,實際上也是對佛祖的供養。全圖雖然具有濃厚佛教色彩,但這些童子所持的龜茲樂器和外來樂器,卻反映著龜茲樂舞的實況,表現出鮮明的龜茲世俗生活的圖景。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玄奘與龜茲樂舞】

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初春的一天,龜茲國王率群臣和僧侶在城東門外熱烈歡迎高僧玄奘。這天正逢“行像”節,龜茲城披上節日盛裝,國王、王后和玄奘坐在城門上搭起的篷帳中,一座高3丈的巨大佛像立於4輛車上緩緩駛來,國王脫下王冠,赤腳跪拜,玄奘率眾僧侶合掌迎候。這時城門上鼓樂高奏,王后和宮女從城門上撒下五彩繽紛的花瓣。百姓們跳起熱烈歡騰的“乞寒舞”。人們圍著水桶狂舞,以清水互相澆潑。舞時人們把水灑向天空,象徵著雨從天降。篳篥、羯鼓、箜篌、琵琶齊奏,使舞蹈場面更加熱烈。

龜茲樂舞,使玄奘深為感動,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在《大唐西域記》中,稱龜茲“管絃伎樂,特善諸國”。玄奘西行19年中,遊歷過100多個城邦和國家,不知看過多少風格迥異、多姿多彩的樂舞表演,惟獨給龜茲樂舞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他對龜茲樂舞偏愛之深。

玄奘在龜茲住六十餘天,在昭怙釐寺講經說法,並遊歷了大龍池等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龜茲的人文、地理做了詳盡的記載。

【蘇巴什佛寺遺址簡介】


蘇巴什佛寺遺址位於庫車縣城北 20 公里處的庫車河(銅廠河)兩岸沖積臺地上,北依卻勒塔格山,南臨沙礫戈壁,現存面積 19 萬平方米。該佛寺遺址在歷史上曾先後被稱作雀離大寺、雀梨大寺、 昭怙釐大寺等,現稱蘇巴什佛寺遺址,俗稱蘇巴什古城。


「西域佛光」稀世珍寶 ‖ 龜茲樂舞舍利盒



蘇巴什佛寺始建於魏晉時期,中國古代三大佛經翻譯家之一的龜茲高僧鳩摩羅什曾在此開壇講經。此寺至隋唐達到繁盛,僧侶曾多達萬人,香火甚盛,唐玄奘西去天竺取經路經此地,亦駐留兩個多月。7世紀中葉(公元658年),唐朝“安西都護府”移設龜茲後,內地高僧雲集,該寺佛事興隆,晨鐘暮鼓,幡火不絕,直至9世紀被戰火摧毀。14世紀,伊斯蘭教進入塔里木盆地後,此寺徹底廢棄。

整個蘇巴什佛寺遺址以佛塔為中心,四周建有廟宇、洞窟、殿堂、僧房等建築物,保存較為完整。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新疆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寺遺址。河道橫貫其間,遺址分佈在河道東西兩岸的土丘上,稱為西寺和東寺。東寺有佛殿、佛塔、佛像;西寺的佛殿規模宏大,方形土塔保存完好;北部有17個禪窟,造型奇特,禪窟內殘存部分壁畫和石刻古龜茲文字題記。遺址還先後發現了唐代錢幣、波斯銀幣及繪有樂舞形象的舍利盒等珍貴文物。

當年,玄奘千里迢迢來到佛國龜茲時,龜茲王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玄奘在書裡這樣形容這個寺院:僧徒蜂擁湧來,鐘聲齊鳴。在大殿敬佛的燭光中,誦經者不絕於耳。

當時龜茲小國僧眾居然達到五千之多,將其稱為佛國倒是名實相符的。玄奘在佛堂裡講經一月有餘,與當地的僧眾還時有辯論。佛學的交流促進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融匯。



【玄奘龜茲辯經】


現在,有關蘇巴什佛寺最可信的記載出自《大唐西域記》。唐玄奘在書中為我們留下了蘇巴什佛寺的一些珍貴的文字資料。

佛教產生於印度,最高發展階段卻在中國內地。玄奘公元612年13歲在河南洛陽出家。627年,在長安佛學界已有名氣的玄奘私渡出境。628年年底,玄奘到達龜茲,因大雪封山,在龜茲停留了兩個多月,這期間雖然受到了龜茲國王熱情的接待,但很難安寢,原因是當時龜茲盛行小乘佛教,而玄奘信仰的是大乘佛教。此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小乘佛教吃肉,食雜三淨(肉),而大乘佛教絕對不允許,當時龜茲包括第一高僧木叉毱多在內都吃肉。木叉毱多曾經留學印度20餘年,博覽經書,尤擅聲明之學(梵文語言學),玄奘見過龜茲國王,便去拜訪木叉氌多,當時木叉氌多就住在蘇巴什佛寺。

玄奘拜訪木叉氌多時發和木叉毱多舉行了一場著名的佛學理論辯論,龜茲國舉國震驚。

關於這場佛學理論辯論,《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有詳細記載。

木叉毱多是個持才傲物的人,對玄奘的拜訪,只以一般禮節相待,有點看不起玄奘。

木叉氌多說:“此土《雜心》、《俱舍》、《毗婆沙》(小乘佛學經典)等一切皆有,學之足矣,不煩西涉受艱辛也”

玄奘反問:“此有《瑜伽論》(全名瑜伽師地論,佛學經典著作)不?”

當時中原地區的大唐將直接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叫真經,從西域其他文字翻譯過來的叫“胡本”經。玄奘西行取經就是要直接學習正宗的梵文經書(也叫真經)。

“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

“《俱舍》、《婆沙》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

玄奘和木叉毱多一來一往辯論十分激烈,最後木叉毱多啞口無言,玄奘大獲全勝,從此名揚西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