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導讀:2018年,紀錄片領域延續上一年的發展勢頭,在政策導向和新媒體衝擊之下,一些想象中的圖景正徐徐展開,但院線紀錄電影依然沒有找到自身與市場之間的平衡點。

文 | 多米

2017年,紀錄片《二十二》以高票房掀起輿論熱潮,各大網絡視聽平臺開始將目光投向紀錄片領域,年度報告的數據證實國內紀錄片市場的產量與熱度,這是人們意識到紀錄片轉型的一年。此後,2018年的紀錄片行業延續態勢走出了怎樣的軌跡呢?12月末,這份成績單逐漸明朗。

政策和國際傳播

今年上半年,政策的助推為紀錄片在電視熒屏上的播出增添了強動力。6月12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佈關於實施“記錄新時代”紀錄片創作傳播工程的通知,從2018年開始作出了為期五年的規劃。規定的出現是時代發展方向的指引,乘上時代的快車,2018年衛視、院線、網絡平臺製播的紀錄片數量延續增長態勢,其中不乏優秀口碑與高關注度作品。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不僅在選題、創作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鼓勵紀錄片發展,政策的導向更進一步解決了播出渠道的難題。通知規定“每個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全年在19:30—22:30時段播出國產紀錄片總量不得低於7小時”,鼓勵電視頻道開設紀錄片欄目,迅速將紀錄片領進了傳統播出渠道的大門,併為其保留相當穩定的發展空間。

政策鼓勵下,衛視開始發力紀錄片的創作與播出。在網絡平臺異軍突起的趨勢下,傳統電視頻道也沒有放棄手中的接力棒。例如,浙江衛視立足傳統文化,用紀錄片的形式回望歷史,在今年後半年推出了《孤山路31號》,並將以此為序在2019年繼續播出“西泠印社”系列內容。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此外,由於紀錄片基於真實素材的特點,這種形式更容易在跨文化語境中被受眾接受。因此,紀錄片成為了中國形象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鳥瞰中國》《習近平時代》等中外合拍紀錄片在海外反響不俗,國家化的視聽語言和拍攝手法也因此在國內的紀錄片人手中展現出活力。未來一段時間,紀錄片將依然是國際傳播的關注重點。

網生紀錄片的“強勢”

去年年末,以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為首的網絡視聽平臺紛紛宣佈佈局紀錄片領域。一年時間內,這些平臺出現了一批高人氣、高口碑的紀錄片。優酷《了不起的匠人》第三季、騰訊視頻《風味人間》、B站《歷史那些事》……而它們的共同點就在於以多元的垂直題材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在網絡的細分市場中得到更高的評價與滿意度。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相比於傳統平臺,網絡平臺有著得以容納更多題材的可能性,也有著更加便捷廣闊的傳播空間。這為電視媒體帶來很大挑戰——傳統媒體人的“出走”成為2018年紀錄片領域的一個關鍵詞。去年10月離職央視的陳曉卿,在今年年初宣佈加入騰訊,創建稻來傳媒,二者合作研發了“風味”IP,也就是《風味人間》系列的由來。

人才的位置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優質內容的流向。一邊是政策扶持的電視頻道,另一邊是傳統媒體人青睞和轉型的網絡平臺。回望朱樂賢、範儉、李峰等傳統媒體人的轉型,愈發明顯的趨勢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人才、平臺和作品的關係。

院線“不穩定”

2018年,走進院線的紀錄片比去年增加了5部。然而,今年這12部紀錄片的票房成績卻不見起色,沒有一部達到了《二十二》在商業票房上的成績,以幾十萬到幾百萬的票房收官,只有一部《厲害了,我的國》以四億的成績打破紀錄。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紀錄電影數量增加,而且在網絡平臺上的評分普遍高於賣座的商業電影,然而,實際得到的票房卻成績平平。這也就看出紀錄電影在市場中不得不遭遇的瓶頸。一般情況下,紀錄片預算成本遠不及商業電影,影片熱度依賴口碑傳播無法與商業電影的宣推效果相匹敵。此外,由於小眾化題材的限制,紀錄片往往在部分人群中能夠得到關注,但對於其他受眾來說,紀錄片走進院線後無法達到商業片一樣的吸引力。

於是,今年登上院線的紀錄電影,除了《厲害了,我的國》無一收回成本。《一百年很長嗎》《大三兒》《最後的棒棒》票房剛上百萬,《出山計》《生活萬歲》這些同類中關注度更高的作品也只有四五百萬的成績,當然還有《自行車與舊電鋼》等幾十萬票房的作品。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紀錄片行業發展的腳步已經持續多年,我們當然希望這種趨勢下紀錄片能夠獲得更多的關注和資金支持,增加作品在電影市場中的力量。但另一方面,紀錄片人也要記得原本的思想態度和創作目標。創作者不應費心於迎合整個市場的口味,畢竟,商業價值的實現雖然必要卻不是最終目的,作品的表達才是。希望隨著資金的充實,越來越多的口碑作品能夠出現,而不是以形式為噱頭消損紀錄片的品質。

新嘗試,方向再次拓展

除了傳統、網絡、院線三種渠道的變化趨勢,紀錄片還出現了展望之外的發展。

今年登上院線的紀錄片中,有一部不必因為票房成績而憂心的作品。《張藝謀和他的“影”》作為一部衍生紀錄片走進院線,不必考慮收益問題,而它的口碑與影響力更是與原作《影》相互聯繫、共同承擔的。衍生紀錄片並不是2018年才出現的新形態,但今年是國內第一次有電影跟組紀錄片進入院線的一年。

2018年紀錄片行業:一段喜憂參半的旅程

這部紀錄片播出後,只有少部分觀眾在討論紀錄片本身的水平如何,更多人開始切身處地去體會《影》的拍攝環境和創作過程,這也導致在紀錄片的評論區,出現了對於《影》更高密度的正向反饋——這樣的現象正在提醒我們紀錄片更多的可能性。

紀錄片邊界的擴展還體現在內容創作之中。當新媒體平臺成為紀錄片傳播和討論的新土壤,能夠製作內容的也就不止於網站本身。目前一條、二更、VICE等內容機構開始流行,而vlog在國內逐漸升溫的趨勢中也蘊藏著紀實影像的更多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