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公共浴室,俗稱大澡堂子,目前主要分佈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小區周邊和大學內部,一種融入了北方人的血液、南方人視為洪水猛獸的神奇發明。

千里迢迢來北方上大學的南方人,躲過了甜粽子和鹹豆腐腦,習慣了乾燥和霧霾,最終還是敗給了觸目驚心的公共浴室。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現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宿舍內的澡堂 / Pinterest

一般來說,大學所在的城市越靠北,公共浴室的形式越奔放,比如沒有隔間和浴簾的遼大和大連理工;而南方的大學往往是每個宿舍配有獨立衛浴,四個人一個淋浴頭;一些中部城市則中和了這兩種浴室模式,在每層或每棟樓設置小型公共浴室。

這不由得讓人心生疑問:同樣都是大學,為什麼浴室差距這麼大?

南北差異,不為節水

大澡堂從來不是近代的發明,更不是北方的特產。

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就出現了擁有熱水蒸汽和淋浴的公共浴室。在中國,一般認為北宋時開始出現供大眾洗浴的“民湯”,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成為一種風俗。在描繪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在街市兩側林立商肆之中就有一家香水浴堂。到了南宋時期,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公共浴堂眾多,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行業,稱為“香水行”。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既然澡堂歷史悠久、曾一度盛行全國,那麼是什麼導致瞭如今南北方浴室形態的分化呢?

被廣泛認同的原因之一是南方水資源充足,而北方缺水問題嚴重。出於節水的目的,北方人不會天天洗澡,因而家裡沒有設立浴室的必要。公共浴室應運而生,幾十個人在一個大水池裡清洗身體,水資源反覆利用。

但仔細琢磨,這其實不合邏輯。

首先,由於衛生問題,泡澡池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北方高校的公共浴室,即使沒有隔間和浴簾,也都是每人一個淋浴頭。很明顯,用水量並不會因為坦誠相見而變少。

其次,儘管北方人在冬天洗澡頻率低,但每次洗澡都會是一場持續一個小時以上的大戰。“千時搓,萬時泡”,平日裡灰塵、脫落的皮膚停留在身上,必須在熱水浸泡之後用力揉搓才會被洗乾淨。據《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0)》透露,北京人均綜合用水量每天約110升,而在洗浴業人均每次消耗300~500升。通俗地說,洗浴者洗一次澡,比在家三天耗的水都多。

另一個常被提起的原因是南北方人性格的差異。從樂府民歌和南北朝民歌就可以看出,喊出“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北方人多豪爽粗獷、真誠坦率;而“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體現了南方人的宛轉和順、含蓄細膩。所以南方人洗澡時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而北方人光膀子也無所畏懼。

2015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調查也表明,南方地區集體主義傾向較北方地區更加強烈,對內外圈子即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邊界更為清晰。也就是說,與北方人相比,南方人更在乎親人和朋友,更排斥陌生人和對手;而北方人似乎並不抗拒和陌生人相處,甚至是在一絲不掛的浴室,也可以和他人談笑風生。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不難解釋,由於躲避戰亂、瘟疫和稅賦等原因,中原人口不斷地向南遷移,尤其是世族大家的南遷,使儒家文化逐漸向南滲透,宗族意識強烈。而傳統的中原地區即北方地區,多次被遊牧民族等“異族”入侵和統治,使得北方胡化程度高於漢化,久而久之形成了粗獷不羈的性格。

後來受建國後集體經濟的影響,北方人習慣了上百人共食共浴同工同寢,私密空間幾乎被壓縮到沒有;而南方私營、鄉鎮企業較多,鄰里之間存在競爭,所以提防外人就格外重要。

但僅僅是性格差異也不足以解釋洗澡方式的不同。在個人意識和隱私觀念越來越強的95後中,仍然有很多來自北方的大學生不畏懼學校的公共浴室。他們並不是不在乎,只是因為從小就被父母帶著去泡大澡堂子,在公共浴室洗澡和在食堂吃飯一樣自然,完全沒有跟隱私二字扯上關係。

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來自上個世紀的大澡堂

最初北方人一起洗澡,主要還是因為冷,以及窮。

以北京為例,從1950年至今,1月最低溫平均值為-10℃;位置稍南的山東和蘇北每年也都會跌破-10℃,更不用說動輒零下三四十度的東北地區了。

北方狼在南方凍成狗的傳說源於北方集體供暖的普及,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集體供暖才逐漸開始出現在北方中小城市的每一棟公寓中;而如今沒有暖氣的農村仍是一間屋子半間炕,下了炕就要把自己全副武裝。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2017年5月22日,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香河街道範家河村,村民依然在使用蜂窩煤爐子燒水

此前,家家戶戶只能自己燒蜂窩煤或小鍋爐取暖、做飯、生活。且不說烏煙瘴氣、異味嗆人,小爐子的實際取暖效果非常有限,毛衣棉襖一件都不能少,脫個精光洗澡更不可能。而熱水的唯一來源就是小爐子上的鐵皮水壺,即燒即洗也只能勉強夠用。

冬季洗澡對水溫和室溫的需求促成了公共浴室的繁榮。澡堂店主用大鍋爐燒熱水,鋪設管道和暖氣片,提供了普通人家裡無法創造的洗浴條件。市場經濟之前,大澡堂基本上都是國營的,票價不高,一個小城市裡國營浴室的數量也不會太多,冬天基本上每天都人滿為患。

受限於物質經濟條件,無法在每個單間裡都安暖氣片,所以索性就敞開了,鋪一組大的暖氣片給一整間澡堂供暖。被凍到質壁分離的北方人,迫於無奈只好把隱私二字拋在腦後,沒有隔間的大澡堂子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倘若在國營工廠或事業單位工作,則無需和陌生人在大澡堂裡推推搡搡。改革開放前期,在以東北、河北、山東為代表的北方,工人們住的是工廠家屬院,吃的是工廠食堂,逢年過節拿的是工廠的油米肉酒,工廠燒鍋爐餘下了很多熱量就造個大澡堂燒熱水。來洗澡的人們既是同事也是街坊鄰居,難得不用奔波於工作和生活,一邊泡在熱水裡一邊閒言碎語家長裡短,於是洗澡這一活動也被賦予了社交屬性。

同樣是冬天需要供暖設施才可以洗澡的南方地區,一度也有很多公共浴室。舊上海流行一句揚州老話叫作: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意思是說一些閒人早上在茶樓吃茶,茶水灌滿肚子,成了“皮包水”;晚上到混堂,泡在浴池裡逍遙自在,又成了“水包皮”。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2015年12月9日,上海,一名老浴客剛從浴室出來,鞋子還沒穿“適意” / 視覺中國

但是由於南方空氣溼度大,很容易感覺“渾身黏糊糊的”,冬天頂多兩天就得洗一次,夏天恨不得一天洗三次。所以只要有辦法,條件再拮据的南方人也會在家裡設置淋浴間,甚至即使沒有衛生間,也要有澡盆澡桶,燒水洗澡。天冷時用浴罩罩住澡盆,使熱氣不散發,既私密又暖和,隨時都能用。於是公共浴室無人問津,漸漸衰落。

相比之下,在寒冷乾燥的北方,一週洗一到兩次也可以接受,所以去大澡堂的習慣延續了下來。尤其是在冬天水霧瀰漫、人頭攢動才顯得熱氣騰騰,泡得小臉紅撲撲,出門迎面遇上冷風,頓時頭腦清爽。不過天氣轉暖後,北方人也願意天天在家裡沖澡,公共浴室關門數月,直至下一次凜冬將至。

不可否認,高校浴室受當地習慣的影響很大。以位於遼寧瀋陽的東北大學為例,2017年4997名新生中有3224名來自北方省份,幾乎是南方人數的兩倍,其中來自遼寧的就有1215人。東北人偏愛熱氣騰騰的大澡堂,當地的大學便沿襲了此傳統;又由於學生來自周圍區域的比較多,生活習慣相似,所以一直大澡堂保留至今。

大學拆不起澡堂

然而我們已經不窮了。

1988年,中國第一臺真正可以洗澡的電熱水器研發成功;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商家還開始研製、生產浴霸。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在家裡安裝供暖和洗浴設備,曾經輝煌一時的公共浴室,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自2000年到2012年,江西省南昌市內有50多家公共浴室註銷工商執照,佔了辦證浴室的5成。顧客從十年前的日均百人減少到不超過10人,剩下的只有農民工和一部分洗蒸氣浴的老年人,成本都賺不夠。

創建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以修腳技藝著稱京城的清華池也曾在2000年左右跌到了谷底,改造硬件設施後,吸引回頭客得以維持。美國《洛杉磯時報》2011年7月17日發表題為《城市改建威脅到北京最後的澡堂子》的文章,稱北京最後一家傳統澡堂子雙興堂也面臨拆除。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北京鑫園浴池是北京最早出現的浴池之一,原名“鑫園澡堂”。

這可以解釋了為什麼有些大學生從來沒有去過公共浴室,無論來自南方還是北方。由於技術的普及和經濟條件的改善,這代95後中很多人從小就在家裡洗澡,暖氣浴霸熱水器一應俱全。第一次見到大學裡粗獷的大澡堂,捂住眼睛匆忙逃竄也是情理之中。

然而相比之下,大學洗浴設施的改善進展緩慢。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於1952年仿照蘇聯模式進行高校院系調整,也順帶學習了蘇聯在世界上領先的集體供暖技術。

當時國內物質條件並不發達,為了降低成本,各大高校均使用蒸汽鍋爐,開水房和大澡堂在鍋爐房附近,便於管道搭建。洗漱和飲用的熱水只能從開水房接回宿舍,宿舍樓裡沒有熱水,更沒有洗澡間。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鄭州師範學院東校區的食堂到澡堂一段路上,每天早上都有數百隻五顏六色的熱水瓶排隊

之後的幾十年裡,各高校不斷更新硬件設施,但是因為涉及供熱供水管道的鋪設和大量宿舍樓的重建,工程量大,耗費資金多,通向獨立浴室的路步履維艱。於是出現了和社會發展脫節的現象——家家戶戶都用上熱水器、享受著獨立衛浴帶來的便捷時,大學裡還是那個五十年前的公共浴室。

2006年12月,河海大學研究生院對三個年級的住校研究生進行調查,只有17.3%的男生和21.3%的女生對學校浴室滿意,有46.5%的男生和34.3%的女生表示完全不滿意。校園只有一個浴室,設備經常損壞,擴招後人數激增,學校發展的速度趕不上擴招的速度,引發同學不滿。

與此相比,對學校的教學設備有52%的男生和53.4%的女生是比較滿意的,對校園綠化有66%的男生和68.8%的女生是滿意的,說明學校的確在為改善校園環境而努力,但避開了澡堂這塊硬骨頭,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滿足了教學需求。


南方人第一次進北方大學澡堂,崩潰了!

成都理工大學的女澡堂 / 試物所

近十年,各大高校都在漸漸做出改變,同學們對浴室越發強烈的不滿得到了反饋。

2010年,華中師範大學招商引資 800 餘萬元,徹底廢除煤鍋爐,關閉公用澡堂和開水房,利用第四代熱水設備“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將洗用熱水和飲用開水引進到每一棟宿舍樓,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供應熱水開水。

更多高校則是在重建宿舍樓的同時改善洗浴條件,增設獨立浴室和新型供暖系統,逐步淘汰舊宿舍樓,直到每個同學都能在宿舍用上熱水,洗澡的時候擁有私密空間。

北大完成宿舍樓重建工程後,每層樓都有了小型公共浴室,有牆壁和浴簾隔成八個單間,50年代初建的老澡堂前被推倒。

但這種徹底的改造,往往是個漫長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