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2018年12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大會,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表彰了為中國改革開放做出重要貢獻的十位外國人,在這個十人名單裡,一個已故德國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第一位洋廠長威爾納·格里希”。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據國家專家局有關資料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深圳論壇專家介紹,建國初期,3萬多名來自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專家先後來華傳授技術,參與“156項工程”建設,為新中國建立基礎工業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開始大規模引進海外人才,截止2008年全國已累計引進國(境)外專家478萬餘人次。40年來,累計數百萬人次的外國專家來到中國工作,將自己融入到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他們是中國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的見證者、參與者,也是溝通中國與世界的友好使者。中國人民始終不忘他們的貢獻,銘記他們的功勳,學習他們的精神,中國改革開放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畫卷裡,永遠有他們的光輝篇章。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在星漢燦爛的這麼多外國專家中,格里希所從事的事業不是高精尖的科技工作,不是互聯網技術,不是拯救生命的生物科技或實用醫學,僅僅是一名普通的製造業的退休專家,沒退休時也僅是一名德國工程師,可是自打他的事蹟在媒體公開以來,他一直受到各方關注,海外輿論稱作是中國對外開放和改革進程中“一件令人吃驚的新聞和成功的典範”。他曾經被評為“改革開放30年對中國最有影響外國專家”,成為15位獲此殊榮的傑出人物之一。在“新中國60年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評選活動中,他從海選的63位專家中脫穎而出,成為TOP10之一。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格里希早在2003年去世,享年83歲。為什麼一個去世15年的外國人,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的隆重時刻被以這麼隆重的方式來紀念呢?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這是對“開放”的強調

維爾納·格里希(Werner Gerich),1919年出生於德國。1984年,中國改革開放剛剛步入第6個年頭,時年64歲的他,作為德國退休專家(SES)組織派往武漢的第一批3個外國專家之一,來到當時的武漢柴油機廠(以下簡稱“武柴”)進行為期四個月的考察,義務擔任技術顧問。

由於他的專業精神和認真態度,他為工廠的一系列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有些已經被證實為行之有效,受到了全廠上下的一致好評。經過層層報批,格里希擔任武柴廠長的申請得到批准,從此,武柴出現了史上第一位外國籍的廠長,同時,他也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洋廠長”。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這在國門剛剛打開的八十年代,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當時,我國已有80年成立的合資企業天津王朝酒廠,因為要進口設備、外國專家食宿在工廠內部,受到當時諸多外貿、外事政策的限制,時任天津市市長的李瑞環、外經貿委主任李嵐清做了大量工作,最後經過陳雲同志親自批示才得以順利推進。李嵐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退休後,在他的專著《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中,記述了改革開放初期這一艱難的歷史時期。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和北方天津王朝酒廠一樣,武柴聘任外國人當廠長的事,也是經過了後來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時任武漢市市長吳官正親自協調,才得以順利實施。和外國專家參與、協助工廠工作不同的是,這是把一個國企的管理權交給了外國人,這不僅是格里希的成功,更是國家政策的成功。這種第一個吃螃蟹的精神,凸顯著磅礴大氣的兩個字:開放。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這是對“改革”的強調

在國家政策層面,開放是與改革相伴而行的,這是起飛的兩隻翅膀。

武柴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國家機械部定點生產單缸柴油發動機的廠家,典型的計劃經濟的產物。雖然它坐落在武漢最重要的工業區之一佔田工業區,有著九省通衢的區位優勢,但是因為當時單缸柴油機生產的過剩和市場的萎縮,它的生存面臨著危機。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當時全廠上下最大的共識就是需要改革。但是一個企業在宏觀背景不變的情況下,想依靠自身的力量突破,是很難實現的。大家共同期待著宏觀形勢的改變。

恰逢其時,1984年10月20號,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大會確立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這給當時的武柴吹來了東風。格里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請來進行技術協作的。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據時任武漢外辦主任的丁華回憶,格里希看到武柴紀律渙散、管理混亂、產品質量差,不禁說道:“如果我是廠長,決不允許這種現象存在!”

這消息傳到了市政府,經過調研論證和集體研究,一個大膽的設想出爐了,市政府決定聘請格里希擔任廠長。

丁華回憶說:“當時市委、市政府的指導思想是,如果失敗了,也只是一個武柴;但如果成功了,就可以給全國國企改革一個很好的借鑑。”

結果是,格里希成功了。他成功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上。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這是對“質量”的強調

1984年11月1日,格里希受聘為武柴廠長。吳官正在武柴禮堂親自為他頒發聘書。

格里希對武柴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針對分配機制吃大鍋飯,無法起到獎勤罰懶、獎優罰劣的情況,他提出了“結構工資”制;針對權力分散,都管都不管的現象,他提出“廠長負責制”;根據產品缺乏競爭力的情況,他提出“產品名牌制”的改革。在這所有改革中,他突出強調了產品質量的改革。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格里希反覆強調,工廠首先抓的不是生產了多少產品,而是抓質量。沒有質量,生產越多,國家的損失就越多。吳官正多次到武柴調研,也多次請格里希到市政府座談,格里希每次都強調質量的重要性,吳官正深表贊同。

格里希認為質量來自現場,現場就是市場,就是市場競爭力。所以他上任伊始,幾乎每天揹著工具包逐個車間進行巡查。不久,他發現負責質量的總工程師和檢驗科長不敢嚴格把控質量,嚴重失職,就及時做了調整。除了免去這兩個關鍵崗位領導的職務以外,還把業務能力強、敢於大膽負責的技術人員調到質檢部門。他賦予質檢部門負責人和廠長同樣的質量否決權,讓質檢部門的人員穿上統一紅色制服,以示與其他部門和崗位不一樣的特殊地位。他還提出,廠長、管理幹部都要到現場一線解決問題,不能坐在辦公室。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他親自帶頭深入一線,但是對於習慣坐下來辦公的一些人,仍然不太習慣天天深入現場。1985年6月的一次會議上,他甚至懇求:“你們有人可能認為我是發瘋了,每天不知道享受,天天到車間去催零部件,累的滿身是汗。我六七十歲的老人了,我拼命幹不是為自己,是為了你們,為了你們的老婆孩子。”

格里希的改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武柴柴油機汽缸雜質從5600毫克下降到100毫克以內,居國內領先水平;廢品率由30%-40%下降到10%以下;產品使用壽命由3000小時增加到6000-8000小時;產品出口到東南亞七個國家,年出口量達到5000臺,創匯超過百萬美元……創出了武柴耀眼的業績。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一個重要判斷: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工作會議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全面領會、真正落實。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1986年11月,格里希離任。新華社內參報道他的成功事蹟,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朱鎔基稱他為“質量先生”,後來成為政治局常委的國務院原副總理姚依林五次接見了他。

改革開放第一個“洋廠長”受到中國國家表彰的啟示

格里希受到了中國人民、尤其是武漢人民的衷心擁戴。1986年5月,格里希被授予在華永久居留資格,成為來武漢外籍人士中獲此榮譽的第一人。第二年經教育部批准,他被聘為武漢大學榮譽教授。聯邦德國政府也授予他聯邦十字勳章,1994年武漢市政府授予他“黃鶴友誼獎”。

開放、改革、質量,這就是格里希獲得表彰對我們的啟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