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可能80%的人都没有想到,今年代表中国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终于敲定。姜文的电影,《邪不压正》!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没有超高票房,评价还两极分化,民国,既不古代也不现实的时间点,又不像之前送选的《金陵十三钗》,把“惨”这个字挂在门帘上。

更何况,姜文电影还曾一度被列为「禁片」。

《鬼子来了》,2000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豆瓣评分9.2。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电影讲述抗日战争末期,河北山海关附近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两个日本俘虏被送进这个村子里。

村民们本来想杀日本人而后快,但是两人之中有一个翻译,利用语言障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打消了村民的杀机,活了下来,并且和中国村民们相处很融洽。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过了半年,日本人为了报恩,给村民们运了两车粮食。

就在中国人和日本人喝酒欢庆,看似完全忘记抗日战争的时候,天皇投降的消息传了下来。

形势突然剧变,日军无法接受战败的事实,于是半年的相处瞬间变得一钱不值,日军开始疯狂屠杀,整个村庄都是屠杀场,然后被日本人一把火烧光。

姜文饰演的男主马大三,侥幸活了下来。但为了报仇,他一个人冲进日军俘虏营,大开杀戒,最后被国民党判死刑。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而执行死刑的,正是他之前照看的,那个用两车粮食报答被屠杀的村民的日本俘虏。

《鬼子来了》全片黑白,仅有最后砍头的一抹鲜红是有颜色的。

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 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因为“立场问题”,电影局没有通过对《鬼子来了》的审查,这部电影在国内被封杀。

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于迄今为止来自于中国的任何一种创作特点,它是一部迎刃而上的电影。——《新观察家》(法国)

国产战争片中,像姜文这样能够也敢于把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几乎是狠狠撕开中庸的表皮,裸露出中国人无知愚昧盲目善良的劣根性的,凤毛麟角。

毕竟鲁迅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被封杀。他就是「侠隐」!

《鬼子来了》,奠定了姜文在中国影坛的独特地位。

他才华横溢,他剑走偏锋。

他逻辑缜密,他个人主义。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让子弹飞》很多人都看懂了,还在电影院里笑得东倒西歪;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他拉上葛优、舒淇在《一步之遥》里搭台唱戏,那些个浮夸滑稽的表演,坐在电影院的观众想笑,但发现怎么也看不懂,就不笑了;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到了《邪不压正》,片头廖凡和姜文吃饺子打太极,台词倒豆子一样往外倒,却是人话和鬼话兑着说,听在耳中,得从胃里转几个弯,才能消化下去。

为吃醋做一顿饺子,为贺礼烧一座烟房,饺子没吃到嘴里,鸦片迷醉进鼻腔。为不老打一管针剂,为隐形做一件衣裳,不老却主动求死,隐形却光着皮囊。汉奸跪在地上如狗,侠客飞上屋檐如鸽,谁睡在丧钟里不醒,谁僵在火海里失声。躲得过爱情的子弹,拔不掉仇恨的齿牙,北平本是一座孤岛,海水退去便是江湖。

《邪不压正》的英文译名是Hidden Man,「隐藏的人」,也就是原著小说《侠隐》的释义。

按姜文的话说,“侠”是吹出来的,“隐”才是这部电影。

一九三七年,正阳门原本的红色,已因破败而愈发泛黄。

初雪后的北平,尚无方长的高楼林立,而只有四周长满植物、弥散浪漫气息的中式屋顶。

结尾有场打斗戏,采用一种对称美学,细节把控之精密,宛如处女座附体。

它讲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是一个隐藏起来的复仇者。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但它的里子,是姜文饰演的蓝青峰,一直隐藏着自己真正的身份,和意图建立新秩序的谋略,把李天然当做一把好使的枪,用复仇之名替自己除掉大汉奸朱潜龙。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姜文还是姜文,曲线救国也该好好算计,英雄才配孤胆浪漫。

自己叙述的,旁人定义的,被逼成为的,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看完《邪不压正》,我回味的首个情节,是开场后第二个画面——

李天然(彭于晏 饰)跪在地上,他的师父向其谆谆教导:什么是讲究。

讲究,正是我对影片产生的基础印象。

在传统剧作里,我们看过太多正邪相争、黑白分明。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但,历史与人性,哪那么容易解释得清?在蓝青峰身上,我看到无数历史人物的影子。

一九零七年,辛亥先烈徐锡麟,刺杀大清巡抚恩铭。

恩铭,是推行新政的晚清能臣,更是徐锡麟的伯乐与至交。

将恩铭杀死后,徐锡麟在狱中解释自己的动机:

恩抚待我,私惠也

我杀恩抚,天下之公也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说白了,出卖儿子,杀死兄弟,那是为了天下百姓。

这样的人,该如何去以“好坏”下定论?

历史上,卖儿子的郑潮炯,最终推动许多华侨募捐,对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电影里,杀兄弟的蓝青峰,最终拯救了张自忠将军,对抗日战争作出贡献。

你可千万别理解成,我在为这些过于“正确”的人洗白。

我只是想说:看上去不可思议的情节,有时恰恰更贴近于真实。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最后,我们再看李天然。李天然的使命是复仇。

在他身上,我看到太多显而易见的隐喻和象征。

少年时,他目睹师父全家被屠,自己也被朱潜龙枪击。

朱潜龙点了把火,要将他毁尸灭迹。

结果,他却奇迹般浴火重生。

李天然被送到美国,去学习西方的文明。

也就是说,他既有旧中国的底子,又具现代西方式的思维。

十五年后,他回到北平,被安排进协和医院。他入职宣誓时,眼前面对一颗肾。

这颗肾的主人,是梁启超(想了解渊源,可自行百度“梁启超割错肾”)。

梁启超,是历史上首位提出“中华民族”一词的人。

而李天然,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今天浴火重生后的我们。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李天然太像我们了。

他满腔热血,一心想要抗日锄奸。

可回国后,却迟迟不愿真正动手。

在六国饭店,他扔出暗器,却只割伤朱潜龙的眼皮。

被扎了毒品后,他偷走根本一郎的印章,却不敢写下自己的真名,只留了个网名“燕子李三”。

他把印章,盖在朱潜龙情妇的屁股上,以为这样就可以发泄恨意。

然而,汉奸和日本人没什么损失,他的同胞却承担了一切后果。

与“复仇”相比,他做更多的事,是各种小恶作剧,以及喊口号和义愤填膺。

他们怎么杀了我师父一家。

我就怎么杀了他们!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我不想提,前两年砸日本车的那帮“爱国人士”。

毕竟,这样的青年,并不独属于今天。请允许我再一次列举典故:

一九三一年,五千名学生至京请愿,敦促政府出兵抗日蒋介石接见了请愿学生,并给学生们提供两种选择:

一:返回学校安心读书

二:参加学生义勇军,接受军事训练,不久后出征抗日

训话完毕,众人皆领受而回,无一人加入学生义勇军。

为何会这样?因为恐惧,深深藏在潜意识里。

朱潜龙屠杀师父一家时,其画面血腥之程度,一如昆汀的暴力美学。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李天然,目睹了这一切。

因此,他不敢面对敌人。

有人说,李天然的复仇“不够劲儿”。

可在我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反应。

一九三七年,“南京保卫战”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

打仗时,得尽量用没上过战场的新兵,因为新兵才更容易在鲁莽状态下冲锋陷阵。

而老兵,由于见识过真正的杀戮,反倒会害怕面对曾经有过的场景。

可惜的是,保卫南京的中国士兵,多数刚刚经历过“淞沪会战”的血腥洗礼,所以仅仅十二天后就在恐惧当中溃不成军。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发现没?

姜文的电影,表面看上去荒诞,却比某些套路作品,更贴近真实的历史与人性。

为什么,要把《侠隐》改成《邪不压正》?

姜文说,他不信侠。

他不信毫无瑕疵的盖世英雄。

他信人性。

他信人性中,总有些光芒万丈的东西。

最终的结局,也颇具深意。

你问深意是什么?

我想留给你自己去体悟。

毕竟,这是看姜文电影最大的乐趣之一。

它是跟你深入对话,而不是对你强行灌输。

它是让你动脑解谜,而不是要将一切表明。

它像一首诗,台词总是朦胧,令人在遐想里产生无限快意。

它又像一壶酒,饮时酣畅淋漓,清醒后才意识到疯狂过程中的某些不规律。

最后,再说说影片结尾——


“侠隐”姜文:把《邪不压正》送到了奥斯卡


当所有人都已远去,李天然换上平民的白衣。

他独自一人,面对新时代的苍茫天际。

像不像仿佛已经长大,却又对世界一无所知的我们。(本文转自罗罔极和阿影今天写了啥。公众号:往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