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从一个“地方”的视角切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地方”所拥有过的不同“地名”,并通过对每次“地名”变动背后规律、意义、趋势的梳理,把握那个“地方”的通史纵切面,以及不同时期的“地方性”横切面,进而管中窥豹地对“地方通史”与“断代史”有深入的了解。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视角,不再以“地方”为中心,而是以“地名”为中心,就会发现一个由“地名”迁移构成的全新史地视角,这些个“地名”在由时间轴与空间图构成的时空背景上,或稳定一点、或昙花一现、或逐步迁移、或大幅跳跃,在不同的地方留下镌刻了不同历史时期色彩的痕迹。

这次寒鲲选取一个逐步迁移型典型——“代”,来作为“以地名为中心”历史叙述的又一次尝试,希望能对各位读史者有所帮助。

先秦代地

“代”字最初是“代翟”或“代戎”的部族或氏族名号,“代”字本身也可能是“戎”字的变体。根据《逸周书》的说法,这个部族是应属西周时期的北方非华夏部族之一,至于其何时迁往最初的“代地”,就不可考了。

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代翟,匈奴、楼烦、月氏、韯犁、其龙、东胡,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逸周书·王会》

从西周之初的“汾渭分封”到两周之际的“秦晋崛起”,整个西周时期对于渭河、汾河一带戎狄部族的吞并(奴隶战争?),必然引起渭北乃至陕北、汾西乃至吕梁的戎狄向东北迁徙。我猜测,代翟便是在这几百年间脱离周朝王畿正北的“陕北与吕梁”,并逐步向滹沱河、桑干河一带迁徙的。

春秋末期,晋卿内斗加剧,并纷纷把自家势力壮大的期望放在了北方,先是晋中盆地、吕梁山地逐步成为晋卿的田邑,再是东太行山地与忻定盆地成为了晋卿的新田邑。晋卿赵氏便在简襄之烈(赵简子与赵襄子两任主君)的奠基时期瞄上了位于忻定盆地东北由代翟建立的古代国,并予以吞灭,以至于“吞灭代国”与“晋阳两围”几乎一并成为“简襄之烈”的标志性事件。

通过这次灭代以及赵氏日后对代郡的治理,以及代王城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我们已经可以确定的说,先秦的代地、代国与代郡便是位于以今天河北省蔚县代王城镇为核心的一片古恒山(大茂山)以北的桑干河中游谷地,这一处蔚县的古“代地”可以说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处可以确定的代地。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蔚县县城与代王城镇的相对位置

“代地”在战国时期成为赵国的代君、代相辖地,也即赵国的分封的一个拥有一半自治权的食邑封国,由赵氏主君中失去继承权的王子王孙或君主爱子出任,按照沈长云先生在《赵国史稿》里的说法,先后有代成君赵周、番吾君、阳文君赵豹(注意与平阳君赵豹区分开)、安阳君赵章等四位有史可寻的赵氏宗亲担任代君。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赵北三郡与战国时期华北形势

【登常望代】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史记 赵世家》

有趣的是,这次“登常望代”的失败者嫡子赵伯鲁,其子赵周反而成为赵氏的首任代君,而赵周之子赵浣则因为赵襄子的让位而成为赵国主君(赵献侯),换言之,战国时期的赵王一系都与代地结下了“深厚”的因缘。至于,沙丘宫变中的主角赵章,赵国灭亡后赵嘉退守的代国,赵国的历史似乎始终与“代地”有着一代又一代的“新不了情”。

秦汉代郡与代县

代郡、雁门郡、云中郡最早都是由赵国开拓北境所设立的三个边疆军区,他们自东向西分布在赵国的北部疆土,秦与西汉时期,大体沿用“赵北三郡”区划之余,增加了九原、朔方、定襄三郡。大体上,西汉代郡以冀西北与晋北东端的部分地区为主,西汉代郡18县(见下图)大体上涵盖了今天的蔚县、阳原县、涞源县、怀安县(以上4县为河北省辖)、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灵丘县、繁峙县(以上7县为山西省辖)、兴和县(内蒙古自治区辖)等12县之地。日后的代郡辖县虽有变迁,但北魏以前基本上变化不大。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西汉代郡十八县(白色标记为雁门郡辖县)

两汉时期的代地,也便有了郡县两个层次,郡级代地是东周“代地”范围的延续,县级代地则曾为东周“代地”治权的中心。两汉的代郡,郡治已不再是东周时代的中心——代县,而先是北上桑干(西汉代郡治),后是西移高柳(东汉代郡治),可以说代郡的统治中心东汉时便开始了西移。

值得一提的是,两汉代郡不仅郡治不同,而且也属于不同的监察区,西汉代郡属于并州,东汉代郡则属于幽州,亦可从另一个侧面相当明显地看出古代地地跨晋燕的地缘位置。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西汉并州与代郡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东汉幽州与代郡

西汉代国

西汉分封制下的四个“代国”,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代郡、代县之外,秦汉代地流变的小插曲。西汉代国先后册封过四次,历经六位主君,建都三处。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有趣的是前三位代王都不简单,刘仲正是七国之乱主力吴王刘濞之父,刘恒正是汉文帝,刘武则是在七国之乱中起关键作用的梁王。三处代国都城,分别是代(蔚县)、中都(平遥)、晋阳(太原),代国疆域在刘仲之时尚且仅仅包括“赵北三郡”中的雁门、代,刘恒以后,为了增强平城之围后的晋北防御力,将太原郡与新设定襄郡并入代国(见下图)。可以说,存续时间相对短暂的西汉代国,是代地在历史上范围最大的时期。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汉初代国

而西汉代国国都西移与东汉代郡郡治西移,则似乎共同预示着“代”地在汉唐之际由晋冀界线迁往晋省中线的趋势。

北魏代京

北魏的前身代国,是西晋怀愍二帝先后册封的代公国(310年)与代王国(315年),其辖境主要是拓跋力微迁居盛乐以来、拓跋猗卢时期的拓跋鲜卑驻牧地,大致是在雁门关以北,以见天的大同市、朔州市、呼和浩特市东部、乌兰察布市辖境为主的地界,大致为阴山以南、黄河以东、雁门恒山以北、太行山以西的地域。

拓跋珪复建代国(386年)以及北魏建立(398年)并逐步扩张以后,原本的代王国辖境,逐步成为北魏的京畿、司州、代郡,古代地则先后被称为东代郡(未详考)与蔚州(535年)。由于魏都平城身兼国都、州治、代尹所在的身份,所以代地在北魏平城时代便是以大同市为核心的。可以说,以公元5世纪的北魏统治为界,古“代地”彻底完成了从“代”到“蔚”的名称改变。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北魏代地与东代郡

孝文帝迁洛以后,代京所在的司州改名为恒州,代郡则于北齐时期被废,代地之名中断了小半个世纪,直至隋朝代州的出现。

隋唐代州

北朝时期的晋北忻州地区,有南北两个州郡级行政中心,北边的是曹魏时期迁治汉广武县(今代县西)的雁门郡(220年迁治),南边的则是位于汉末魏晋九原县(今忻州市区)的肆州(446年建置)。

公元579年,北周灭齐之后省并北方州郡,将雁门郡废掉,并将肆州州治北移至上馆城(今代县),这才开始了今址代县城址的历史。公元585年,隋朝将肆州改名为代州。隋唐两朝,代州多次改回雁门郡之名,直至公元758年开始,方才稳定地以代州之名持续地出现在历史时期。明清民初,代州只在行政区划上,多次从“代州”降格为“代县”,“代”字则始终没有离开,直至今日,算是坐稳了“代”之名。

隋唐宋元明清,除了降格为代县的时期以外,代州辖境基本上包括了滹沱河上游谷地与五台山区,辖境囊括今日的代县、繁峙县、五台县、定襄县、原平市,民国战乱不断,区划屡变,建国以后,代县便一直以一个方百里之县的地位,处于忻县地区、忻州地区、忻州市辖境之内,而不复历史时期的”统县“盛况了。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代州辖境

综上,代地,在历史时期,经历了“蔚县-阳高-大同-代县”的变迁轨迹,其所辖境遇也经历了“代郡-代国-代京-代州-代县”的迁移盈缩,这一变迁盈缩,大体上发生在战国-秦汉-魏晋-隋唐之间。以本文为例,可见,地名在历史时空的迁移轨迹,实乃读史者为了廓清相关史实时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现象

读史舆地:从蔚县到代县——地名“代”的迁移流变

代地迁移图

历史地理向好书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