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與影音

國產影視的發展與變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還沒有看過多少國外大片,各種英劇、美劇、韓劇、泰劇,也成就了影視行業的一些經典,創造出很多優秀的,以中國特殊文化為背景,反映中國民眾生活的或者寄託美好願望的影視作品,至今為人們所懷念。

影視與影音

不得不說,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各行各業都經歷了蓬勃發展的過程,其中當然也包括影視行業,進入21世紀以後更是開始各種大投資、大製作,商業片填滿了各大影院的屏幕和電視熒屏,其中不乏口碑與票房,或者口碑與收視率雙豐收的作品,但大多數則是為了迎合目前年輕觀影人群的口味,由此導致的爛片滿天飛的現象也司空見慣。

影視與影音

首先是電影方面,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可謂是國產電影的“豐收大年”,這一年,國產電影的總票房超過500億元,其中票房前十名的電影,國產佔到8部,這是個可喜的數字,同時也是值得肯定的成績。分析這一年的國產電影奮起的原因,我們不難得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因此可以將電影作為一種精神娛樂消遣,這大大促進的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畢竟2017年不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給電影市場帶來的是更大的衝擊,我們自己的作品能在這樣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屬不易,所以,在電影市場中,“國外的月亮已經不是那麼圓了,或者說“我們的月亮正在逐漸變圓”。然而,這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畢竟,走出國門之後,並沒有像我們預料的那樣受歡迎,文化底蘊的不同是最大的原因,這說明我們的電影水平,距離走出國門,征服世界觀眾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再看電視劇方面,近幾年來,我們的電視劇產量大,投資高,熱度高。

影視與影音

2017年總產量達400多部,且平均集數超過40集。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儘管如此,觀眾還是總在抱怨“劇荒”時不時到來,這是又是為什麼?原因就在於並不是沒有電視劇可看,而是沒有好的電視劇可看。對比一下90年代、21世紀初期和現在的作品,觀眾們看到的是科技的越來越進步,特效的越來越逼真,劇集越來越長,服飾越來越華麗,與此同時,大電視觀眾還看到,科技的步並沒有彌補劇情邏輯的缺陷,華麗昂貴的服飾也彌補不了演員不能投入所帶來的出戏感,沒有用過心的作品卻靠炒作、槽點拼熱度,觀眾津津樂道的同時,是對電視劇市場與日俱增的失望。我們回顧早年電視劇興起時那些不斷湧現出優秀作品的年代可以發現,那時的藝術家與製作人是踏實、認真講故事的,在資金欠缺的情況下儘量縮短時長,但卻棄繁從簡、精益求精,與現在的大量注水、靠狗血劇情來拖長集數的作風大相徑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一種精神世界無法跟隨物質進步的遺憾。縱觀其原因,是社會在不斷變化,隨著網絡、手機的發展,人們很少真正關注電視了,很多年輕人買電視僅僅是為了擺設,網絡上的資源應有盡有,人們又為何願意花費廣告時間呢?另外就是現在整個電視劇市場的風氣,是追求大明星、大製作,而不是真正的製作藝術作品,反映真實的人情冷暖,過度的架空本來的生活,讓觀眾在觀看時沒有代入感,過度的製造曲折的劇情,讓觀眾看起來沒有真實感,這是主要的原因。橫向來比較,我們發現,近幾年來,我們大量進口電視劇,對國產電視劇市場確實造成的不小的衝擊。

這些國外的電視劇像是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韓劇的浪漫,美劇的燒腦,英劇的精緻,讓我們更加不願意青睞自己種類單一的電視作品,但我們應該知道,任何作品都是深深的根植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中的,我們的古裝劇、抗戰劇、婆媳關係倫理劇,恰恰是我們的特色所在,但不僅限與此。新時代到來之後,傳統的理論已經太過陳舊,觀眾在海內外眾多的選擇中,對國產劇的要求必然越來越高,我們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去除浮躁風氣,需要規範我們的管理制度,需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需要創新,這樣才能讓自己變得有優勢,才能讓承載著我們優秀文化的影視作品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