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老師做好這7點,未來才不會被淘汰!

汪老師作為北京市某中學一名有20多年教學經驗的數學老師,從來沒有想過,教了20多年高中數學,有一天自己會被學生“逼”上網絡。

網絡時代,老師做好這7點,未來才不會被淘汰!

“我佈置了幾道題,發現學生用一些手機軟件,一拍照、一掃描答案就有了。”汪老師很氣惱,“以前我留的作業,他們不會做至少會互相詢問討論一下,現在竟然用手機、iPad就解決了,有些孩子甚至把這當成一種快速解決作業的方法。有時候,App給出的答案還是錯的,學生被誤導後更難糾正。”

近些年來,汪老師不斷地感受到了科技發展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學生拿網絡一搜,作業答案就有了,老師已經不再是知識上的權威了。”

那麼,老師未來會被取代嗎?老師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應該如何面對新的技術、新的時代呢?

究竟哪些東西,只有老師才能給?

解題的思維方式,需要老師來引導

“我們做作業只是為了答案嗎?”汪老師思考的結果是,“當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答案的時候,老師的睿智在於懂得推導出這個答案的思維方式。這是網絡無法傳遞給學生的”。

她思考的下一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化的時代,把自己的思維方式更好地傳遞給學生,把技術變成自己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相信這是每一位老師,都會探索下去的話題。

學習自始至終都需要老師來引領

當視頻課開始出現以後,就有人說以後就不需要老師了,學生在線學習就可以了。

有老師發現,視頻課作為開放的共享資源,的確所有人都可以學,但事實上能夠堅持下來的極少,大多數的視頻課都有線下老師的互動輔導。

汪老師說:“數學科目更是如此,學生的學習成長需要堅持,而堅持的背後是老師的引領。”

技術並不是靈丹妙藥,只是錦上添花

汪老師開始使用一些幫助老師出題的手機軟件。按照自己的教學進度選擇題目,在題庫裡一道一道把看中的題目加入試卷,有效地節省了自己的時間。

哈爾濱某中學的英語教師李老師在使用一款APP的時候,在線下也做了大量工作。如要求學生每天閱讀查字典時,不允許用手機查,一定要回歸到紙質字典。所以我們班級每個孩子都有一本字典和一本語法書。練習題也是這樣,她在課上出一部分題,課下再用這款APP選10道題,把線下和線上練習結合起來。

互聯網和大數據其實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個性化教學工具。當意識到這一點時,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對待新技術的態度就會坦然得多。

未來,老師更應該具備這些能力

一所美國的大學曾經做過這樣一個調查,叫作未來有哪些職業將會消亡,其中最不可能消亡的職業之一就是教師。

但是,教師這個職業不會消亡,並不是說某個教師不會被淘汰。

作為老師,我們怎麼才能跟得上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呢?

試著做以下這7種老師吧!

主動擁抱新技術的老師

今天的學生,是數字化時代裡生活的“原住民”,他們從小就接觸和使用這些數字化產品,體驗數字化環境帶來的種種便利。

作為教師,如果不正視這個現實,堅守在固有傳統的經驗上,那麼,就會被自己的學生和先進的技術遠遠地拋在後面。於是,今天,教師要和學生們一起擁抱新技術。

終身學習的老師

“互聯網+教育”對於教師來講,到底意味著什麼呢?教育信息化專家組秘書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任友群日前在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這意味著不與時俱進,就真的“Out”了!俗話說得好,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要落後。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學習。只有不斷“海納百川”,才能“源源不斷”;只有不斷吐故納新,才能與時俱進。

善於引導學生多維度探究的老師

在“互聯網+”時代,孩子們獲取知識和尋找“答案”的途徑、方式有很多,在這樣的時代,如果還卡住“標準答案”不放,則將毀掉孩子的創造能力。

某重點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其中有這樣一道試題:蜜蜂、小鳥、兔子和熊貓四種動物,請從中找出一種跟其他三種不同的動物。

學生和家長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小鳥,因為只有鳥有羽毛、還會飛;有人認為是蜜蜂,因為唯有它是昆蟲,而且只有它尾部有刺;更有人認為是兔子,因為只有兔子長著長耳,它還是其中唯一進入十二生肖的一位;校方給出的標準答案是熊貓,其理由為,它是唯一須由動物園飼養的國寶級動物。

這類題本來具有良好的益智和啟迪功能,如果出題人讓孩子做出自由回答,並給出理由,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邏輯,沒有偏離常識,教師即判為正確,此為值得推廣的好題,而一旦遭到“單一標準答案”的限定,這道試題的價值就變了味。

用創造性的方式解答學生“難題”的老師

一位名叫薩爾曼·可汗的大學生,接到七年級表妹的求助:有幾道數學難題不知何解。他隨即通過雅虎通聊天軟件、互動寫字板和電話,幫表妹解答了所有問題。

為了讓小妹妹聽明白,他儘量說得淺顯易懂。很快,其他親戚朋友也上門討教。一時間,他忙不過來了,索性把自己的數學輔導材料製作成視頻,放到YouTube網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視頻很快就受到了網友們的熱捧。

有人曾打過這樣的比喻:如果說學校是苗圃,孩子們是種子,那學校則應該是多樣化苗圃,為學生多樣化發展給足養分。要有不同的土壤,則會“長出”不一樣的個性。

薩爾曼·可汗是一位典型的以創造性的方式解答“難題”的“學生”;之後的網絡分享,更讓他名聲大噪,比爾·蓋茨說:“他是一個先鋒,他藉助技術手段,幫助大眾獲取知識、認清自己的位置,這簡直引領了一場革命!”

交流、溝通能力強的老師

雖然技術在發展,但畢竟這只是一種人機互動,所以,實現更好的、全方位的與學生的互動,也是我們老師的優勢所在。

畢竟人類的情感、細微變化還需要人類來捕捉。

情商高、更人性化的老師

有人認為,對於解決社會問題來說,人工智能會比人類做的更好。但我們需要明確,性格是我們人類所獨有的,在指引我們穿越不確定的未來時,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老師也是如此,我們老師帶給孩子的關心、關懷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中心的老師

新技術的發展,其實也是在實現更好地為個體學生服務的過程,以期讓每個學生接受更加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教育。

人們越來越呼喚回歸“人”的教育,這也值得我們老師引起足夠的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