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此生最在意的身份是父親

對於周國平,你不知道的,或許比你知道的要多得多。

作家、學者、哲學家……這是周國平的社會身份,從上世紀90年代起,周國平的“心靈絮語”就成為文壇的長銷作品,時至今日,更是成為自媒體平臺上高轉發率的人生語錄。他今年71歲,無論是樣貌還是精神狀態,看上去都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你可以就有關文學、人性、寫作、哲學甚至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問題,與他交流和請教。然而這些都不是周國平最在意的。於他而言,此生最在意的身份是父親。

在中國當代作家中,周國平應該算是非常“著名”的父親了。在《妞妞:一個父親的札記》一書中,他用細膩的情感記錄下與早逝的女兒妞妞共同生活的一年多時光。後來,他又做了父親,女兒啾啾成為他2010年出版的《寶貝,寶貝》一書的主角。他說:“也許我命中該做父親,比做別的什麼都心甘情願,絕對不會厭煩。”

如今周國平的女兒啾啾已經上高中了,兒子也已經9歲了,他依舊對自己作為“父親”這個角色充滿熱情,與著作等身的事業成就相比,周國平更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從女兒啾啾咿呀學語開始,他便像一個尋寶人,一點一滴地撿拾著寶貝有趣的表達。在他看來,父母和孩子高質量地談天說地,不僅能賦予親子關係平等、獨立的精神性品格,還能成為孩子愛與智慧的起點,賦予他們的靈魂一種深度,賦予他們的人生一種高度。

不久前,“周國平書屋”在北京字裡行間書店揭幕,當天他的新書《女兒四歲了,我們開始聊哲學》舉行了首發式。這一次,周國平再一次用作家和哲學家的身份,為我們展現了最普通的親情。

啾啾的媽媽曾經笑周國平:“沒見過你這麼痴情的爸爸。”不論再忙,周國平都要抽時間陪伴孩子。

如今,周國平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下午:他心愛的小啾啾躺在大床上,憋著小嘴,一番努力之後,終於發出了一聲清晰的“爸爸”。他抱起女兒,懷裡那個輕柔又溫暖的小生命剛剛8個月大。這個已過天命之年的男人,眼淚刷地就流了下來。

周國平說女兒從小學到中學,從來沒有上過課外班,最多是孩子自己喜歡,上上鋼琴課。他的兒子現在語文成績不好,他也不在乎,唯一擔心的是兒子會因為成績差有心理壓力

作為父親,周國平細膩如母。啾啾幾個月大的時候,躺在嬰兒床裡,他去書房寫作,只離開一會,便會覺得揪心,因為怕躺在嬰兒床上小小的啾啾因為遍尋不到爸爸的身影而難過。他在牆壁上、寶貝的床前放滿各種小紙條,以便記錄下寶貝的點點滴滴——會心一笑、心事重重的小小嘆息,或是連珠的妙語。有空時,再把這些整理到電腦裡。

如同現在很多年輕的父母寫育兒日記,從啾啾出生後,周國平就開始寫女兒的成長日記。從出生到小學,光日記就有三十幾萬字,而他的新作《女兒四歲了,我們開始聊哲學》正是從這些日記中提煉出來的。

“我肯定不是什麼教子專家,只不過是一個愛孩子的父親而已。既然愛,就要做到兩點:一是讓孩子現在快樂,二是讓孩子未來幸福。在今天,做到這兩點的關鍵是抵禦教育體制的弊端,給孩子提供一個得以儘可能健康生長的小環境。”

周國平說女兒從小學到中學,從來沒有上過課外班,最多是孩子自己喜歡,上上鋼琴課。他的兒子現在語文成績不好,他也不在乎,唯一擔心的是兒子會因為成績差有心理壓力。

周國平認為,現在家長普遍的一種心態就是焦慮:“孩子的未來一半是掌握在命運手上,人世間這些外在的遭遇,是誰都無能為力的,他會遇到什麼事,他是無法支配的,還有一半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他的心態、他的能力,我覺得這一點家長是可以有所為的,不能給孩子很多壓力,讓孩子焦慮,他的心態會不好,他的能力也未必會強。讓他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一點特別重要。”

對 話

城市快報(以下簡稱“快報”):你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給她寫日記,你覺得育兒日記的意義在哪裡?

周國平:我寫過一篇文章叫《記錄成長》,當時是一位天津的女作家,給自己的孩子寫了一本書,希望我寫個序,我看了她的書覺得不錯,就寫了這篇文章作序。我認為父母都有這樣的責任——為孩子記錄成長——這一點無論是對孩子也好,對自己也好,都很有意義。從父母的角度來說,當你做了父母以後,對你來說也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沒有一個人在有孩子以前,就有當父母的體驗或者經驗,所以當父母對一個人來說是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體驗、增加自己內心豐富程度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有心去做記錄的話,可以把這個過程變得很有意義。所以我特別強調,如果你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你以後會後悔,我們都要做不後悔的父母。

快報:從新書中,可以看出你的女兒非常聰明,提出的問題充滿奇思妙想。孩子在提這些精彩問題的時候,作為父母是不是特別欣慰?

周國平:其實也不一定,不要抱有這樣的預期,如果他沒有提出問題怎麼樣呢?他就是個笨孩子嗎?完全不是。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比如我的兒子現在9歲了,他小時候就不像啾啾那樣提出許多的問題,到現在,我給他積累的問題還沒有多少呢。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不要用這一點去評判孩子是否聰明,我的兒子也非常聰明,但是他的方向不一樣。我覺得生命是非常奇妙的,把每個孩子當成一個獨特的現象去對待,不要用統一的標準去要求他,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本報記者 蘇莉鵬

照片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