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多: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生命線

“民族團結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這是青海省治多縣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開展之初所確定的主題,通過多年努力,在國家民族官方網站公佈日前公佈的《關於命名第六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的決定》顯示,該縣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

治多縣隸屬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地形以高原山地和山地寬谷為主,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中國海拔最高、人均土地面積最大的縣之一,著名的可可西里位於治多縣西北部。

近年來,治多縣聚焦“營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保護三江源的自然生態、建設團結和諧的社會生態”和“精準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戰略”,抓黨建,始終堅持以黨的建設引領民創各項工作;抓民生,始終堅持“以民生換民心,以民心促和諧”;抓綜治,以綜治維穩保障民創各項工作;抓“村寺並聯”治理,始終堅守“兩條底線”(寺院不干涉村務管理、村社不干預寺院管理),把牢寺院工作“三個主動權”(管理權、話語權、財務權),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融入各項工作,“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成為普遍共識。

發展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第一要務

治多縣以經濟發展促進民族團結,以民族團結推動經濟發展,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優化畜牧產業結構,積極扶持合作組織、家庭牧場和養畜大戶發展,推廣聯戶經營模式,堅定不移地走生態畜牧業的路子,築牢群眾賴以生存的根本經濟基礎;依託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藏區發展的重大機遇,組織實施一大批涉及交通、市政、水利、能源等領域的民生工程和重點項目,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基礎設施。

民生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項目支撐發展、以財政支持民生”為原則,治多縣最大限度地為各族群眾解難題、辦實事。該縣通過組織實施總投資1.8億元的整村推進、易地搬遷、產業恢復、牲畜投保、商貿融資、醫療救助等扶貧項目,組織實施貧困家庭重症病患和殘疾青少年醫療救助工程,累計救助病患1248名,實施手術343例、康復治療163例。

通過落實創業就業優惠政策,組織技能培訓4621人次,實現勞務輸出6874人次,城鎮就業1156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8%以內,農民工薪資清欠率達100%;財政用於教育事業的各項投入達4.52億元。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1%。順利完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國檢驗收。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治多財政投入衛生事業發展資金達1.42億元,醫改任務逐一落實,就醫難、報銷難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動態開展食品藥品監管,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城鄉低保實現一體化,應保盡保得到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參保率分別達99.8%和97%;通過高標準實施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供養政策,城鄉特困供養612名,集中供養426人;“在保護中生產、在生產中保護”的原則,完成三江源一期工程建設任務,有序啟動實施二期工程,累計投資近2億元……

維護社會穩定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基礎

治多縣民族團結進步先行區創建活動工作融入了生態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產業轉型、維護穩定、精神文化建設等各個領域和群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牢固樹立正確的維穩責任觀,以解決社會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和基礎性問題為切入點,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致力於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三基建設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組織基礎

推行“一線工作法”、加強幹部隊伍建設、提升黨員幹部基本能力、加強基層基礎保障,這一系列工作舉措成為治多三基建設打牢民族團結進步組織基礎的抓手,通過進一步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以“加強基層組織、夯實基礎工作、提升基本能力”為目標,紮實推進“三基”建設,做到“哪裡有群眾,黨就在哪裡”。

截至目前,治多縣26名縣級幹部擔任基層“連點領導”,抽調26名機關副科級以上領導幹部擔任26個村(社區)“第一書記”,抽調74名機關骨幹組建扶貧工作隊,44個機關黨支部與村(社區)黨支部聯姻結對,實現聯點“雙幫”全覆蓋。針對聯點村致貧原因,分類指導、因村施策、因戶制宜。

此外,治多縣通過堅持把熟悉民族政策、會做群眾工作作為重要崗位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必備條件,注重優化民族結構,領導班子中非主體民族幹部比例達20%;啟動百名幹部培育工程,掛牌成立“三基”幹部分院,加大培訓村級幹部和後備幹部。組織基層幹部到省州調訓,邀請省、州講師團授課,受教幹部達800多人次;目前治多縣20個行政村高標準服務場所覆蓋率達90%;推行村社“兩委”月酬制,全額落實村社運轉經費,建立貧困黨員關愛基金,定期發放“三老”幹部補助,全面實現村級“一定三有”(村幹部定崗定責、工作有報酬、卸任有保障、幹好有獎勵)、社區“四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有處議事、黨建區域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