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杞人憂天”?

有人問我,對沒有發生的事都會擔心的人是什麼心理?

“杞人憂天”的心態古已有之,但每個人的情形都不大相同,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我擔心的事就是我擔心的事”,二是“我擔心的事其實不是我擔心的事”。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杞人憂天”?

我們先說第一種。有些人稟持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理念,遇到生活中重要的事都會提前籌謀,設想各種問題情境並努力做好準備,久而久之就會給人一種對沒發生的事都各種擔心的印象。

這種行事方式在合理的範圍內還好,所謂的合理範圍就是當事人不會把問題設想得過於天花亂墜,連可能性極小的事情都去考慮,而且這種擔憂也不會給他的情緒及狀態產生太大影響。

但如果超出了合理範圍,或者因為稟持著一種理念“如果我事先太樂觀了,後面事情萬一不好就更慘,不如現在就先悲觀著,以免後面情緒落差大。如果事情成了,那就喜出望外”,刻意讓自己面對事情時都持悲觀態度,毫無疑問將會漸漸地影響到個人的狀態。因為這相當於每次都給自己一個負面的心理暗示:“你沒能力hold住這事,你很有可能會失敗的,你做不成。”長年累月這樣下來,我們對自身的評價肯定會漸漸趨向於負面,這反而得不償失。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杞人憂天”?

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人們對某事的擔憂其實並不是真的針對這件事,而是針對的他內心無法直面的問題。比如,有很多強迫症患者擔心家門沒鎖好,一直會反覆檢查門鎖,他們對門鎖的擔心其實只是個信號燈,真正的擔心可能是針對的他們的事業、家庭、愛情。

但這些問題有的他們沒想明白,有的他們不敢面對,但內心的張力已經非常強大,就像高壓鍋一定需要出口洩氣不然就會爆炸那樣,潛意識就給人們選擇了一個擔憂、恐懼的對象,好把情緒釋放出來。“杞人憂天”中的那個杞人,我個人認為就是這樣一種狀況。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杞人憂天”?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有很多擔憂焦慮,一味地壓抑或者給自己講道理可能用處不大,這時還是要先弄清楚情況為好。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諮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劃、家庭關係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覆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諮詢,諮詢解答超千萬字。《婚姻與家庭》雜誌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

微信公眾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頭條號: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