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賣身”烏龍背後:淘汰加劇 邊緣車企自救越發艱難

尹明善把力帆賣了?身處轉型困境中的力帆股份又做出了一項轉賣資產的重要決定。12月17日晚間,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股份”,601777.SH)發佈一則公告,同意出售旗下全資子公司重慶力帆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帆汽車”)100%的股權,受讓方是重慶新帆機械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新帆”),雙方交易價格約定為6.5億元人民幣。

這次資產出售讓不少人誤以為,尹明善把自己親手創立的力帆出售了,事實並非如此。經濟觀察報記者查詢工商資料發現,重慶新帆的股東是北京心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心電智能”)。而心電智能旗下目前投資了江蘇車和家電動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和江蘇車和家汽車有限公司兩家公司,其背後股東則是北京車和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重慶新帆的法定代表人是沈亞楠,該人士也是新造車公司“車和家”的創始人之一。

如此看來,此次交易可以理解為,力帆股份以6.5億元的價格將子公司力帆汽車(不同於力帆乘用車公司)完全轉讓給了新造車公司車和家。

“有利於優化公司業務結構,提升產業附加值,降低經營風險,提高上市公司的管理效率、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加快公司轉型升級,符合公司和全體股東的利益。”力帆股份在公告中表示。

近兩年來,力帆由於乘用車業務不振近已陷入發展困境,兩年間其控股股東先後質押公司股權達20餘次,且不斷通過業務“瘦身”來獲得現金流。力帆股份當天的另一條公告中顯示,力帆股份計劃將前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閒置募集資金1000萬元,用於暫時補充流動資金。此次力帆股份出售力帆汽車資產也是出於同理,但這能否成為力帆實現“自救”的出路?

此力帆非彼力帆

力帆股份的公告顯示,以2018年11月30日為審計基準日,被出售的力帆汽車2018年1-11月實現營業收入19.16億元,實現淨利潤-2.67億元。力帆汽車經審計的資產總額為5.02億元,負債總額為5億元,資產淨額為161.05萬元,而實際市場價值評估僅為83.56萬元。換言之,力帆汽車是一家“不賺錢”的公司,但車和家仍毅然甘當“接盤俠”。

據瞭解,力帆股份旗下有兩家汽車公司,一家是力帆汽車乘用車有限公司,這也是力帆股份目前汽車業務的主要載體,而另一家就是此次出售的力帆汽車。資料顯示,力帆汽車司成立於2003年9月,法定代表人是牟剛,經營範圍是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汽車、零配件及內燃機。因此,力帆汽車與力帆乘用車一樣,是一傢俱備完全的汽車生產資質的企業。

而從此次交易來看,其中的邏輯十分清楚,車和家收購力帆汽車資產後,一個重要的目的正是為了獲得造車資質。而力帆出售了旗下一個擁有生產資質的子公司,則是為了獲取資金。但此次交易之後,力帆本身的汽車業務並沒有受到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的一個附帶條件是,力帆股份將力帆汽車的實質性汽車資產提前轉讓到了力帆乘用車公司,這讓車和家所收購的力帆汽車幾乎成為一個“空殼”。力帆股份的公告中顯示,“將力帆汽車有限與重慶兩江於2017年4月11日簽署的融資租賃協議下的所有權利和義務轉移給乘用車公司”,“對於由力帆汽車有限生產的車輛的所有責任均由乘用車公司或力帆股份指定的其他子公司承擔。”

力帆的艱難自救

力帆之所以出售資產,是因為發展面臨困境,尤其是財務方面壓力巨大。根據力帆股份公佈的三季度報告,今年1-9月,力帆股份實現營收83.07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8.52%,實現扣非淨利潤1.26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6.74%。力帆股份往年的財務數據則顯示,從2015年到2017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72.61%、76.74%和75.72%,高於同期行業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56%。

為此,力帆不放過任何可以補充現金流的機會。就在11月17日,力帆股份在一條公告中表示,計劃將前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1000萬元閒置募集資金,暫時用於補充流動資金。據記者瞭解,其中所提到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發生於2014年,當時共募集資金16.66億元。但今年2018年4月13日和7月6日,力帆股份已經先後兩次將閒置募集資金6000萬元和約3.8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加上此次的1000萬元,力帆總共動用了約4.5億元閒置募集資金,而這樣做的目的是“為降低財務成本”。

力帆股份解決自身資金問題的方式還有很多。據經濟觀察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最近兩年力帆股份的控股股東力帆控股已多次質押其所持有的力帆股份股權,次數超過20次,且質押比例一度超過90%。力帆控股最後一次質押力帆股份股權發生在今年11月16日,其質押比例為84.11%。

為彌補資金不足,力帆甚至要動用搬遷工廠獲取土地溢價的方式。未來三年,其計劃將力帆在重慶市的蔡家工廠搬遷至較遠的郊區,大約獲得超過15億元人民幣的土地溢價收入。

在汽車業務方面的嚴重衰退,是造成力帆目前多重壓力的根源。力帆往年的乘用車銷售數據顯示,其在2015年銷量達到14.82萬輛創下歷史高點,但隨後開始下降,直至2017年下滑至13.28萬輛。今年的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根據力帆股份發佈的11月產銷快報,11月銷售新車6538輛,同比下降46%;1-11月累計銷售新車9.69萬輛,同比下降約7%。

回望力帆在汽車領域的發展,從2003年開始到現在的15年時間,其在轎車和SUV市場均有佈局,但一直扮演著市場跟隨者的角色,同時在產品品質與營銷方面也乏善可陳。截止目前,力帆唯一亮眼的業務在於新能源車增長。今年1-11月,力帆汽車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8472輛,同比增長77.46%。雖然增長幅度很大,但實際銷量難以與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龍頭車企相提並論。

邊緣車企的壓力

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與新能源車領域,力帆雖然都早早進入,但都不算是主流企業。與力帆幾乎與同時進入乘用車領域的長安、長城、吉利等企業,已成長為目前自主品牌的代表,相比之下,力帆越來越邊緣化。

如果按照銷量規模,國內的自主車企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包括吉利、長城、長安等少數幾家企業,而上汽、廣汽、奇瑞、比亞迪等企業則位居二線,其他數量更多的車企則處於三線,這其中包括力帆、海馬、華泰、眾泰、江淮、一汽、東風、華晨、北汽等。

而力帆當前面臨的壓力,也是所有邊緣車企面臨壓力的一個縮影。銷量下滑、資金緊張、品牌邊緣化,成為許多自主車企的共同難題。這種情況也存在於部分合資車企身上,例如今年已經退出中國的鈴木、菲亞特,以及目前仍在苦苦支撐的長安PSA等企業。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火爆,一大批新造車企業來勢洶洶,但造車資質卻成為這些企業大展宏圖的攔路虎。兩年前,國家發改委在頒發了16張造車資質後便關上了資質發放的大門,如此局面倒逼新造車企業另尋出路,而它們的選擇主要是尋找代工和購買資產兩種。蔚來汽車、小鵬汽車、奇點汽車等新造車企業分別找到江淮汽車、海馬汽車和北汽新能源進行代工合作。而威馬汽車、拜騰汽車等另一部分企業選擇購買資產,但通常是以較大的代價,威馬汽車曾以11.8億元收購大連黃海100%股權,拜騰汽車以1元但實際上要承擔8億元債務的代價收購一汽華利100%股權。

可以看到,多數邊緣車企都踏上了與新造車公司合作的道路,或為新造車企業代工或乾脆甩賣資質。此前業內也曾傳出車和家將與力帆汽車之間進行代工合作的消息,但是此次雙方的交易顯然指向了相反面,即車和家最終走上了收購資質的道路。

然而就在雙方達成資質交易的第二天,國家發改委正式發佈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其中明確新建中外合資轎車生產企業項目、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含現有汽車企業跨類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及其餘由省級政府核准的汽車投資項目均不再實行核准管理,調整為備案管理,而備案管理權限從國家發改委下放至省級地方政府發展與改革部門。對此業內有分析認為,新規將改變新造車的准入邏輯,生產資質或將“貶值”。因此,車和家花費6.5億元獲得的這張資質究竟是不是虧了?目前力帆與車和家均未對此作出評價。

但力帆與車和家的合作不是僅限於一張資質。12月17日當天,雙方簽訂一份《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將加深在新能源汽車、車聯網、移動出行等新領域的合作。其中有一條規定顯示:“雙方同意,力帆股份有權出資且車和家同意接受力帆股份出資參與車和家最近一輪融資,融資金額、融資價格根據屆時與其他交易方共同協商確定。”這意味著,力帆有可能參與車和家的融資,雙方將達成更為深度的合作。

對力帆而言,與車和家的深度合作是不是另一場豪賭的開始?當前車和家的發展並不快,而新造車行業已出現加速淘汰的跡象。目前,蔚來汽車已經實現上市並宣稱交付達到1萬輛,與蔚來獲得融資額不相上下的威馬汽車,近日也公佈了即將交付邁過1萬輛的消息,小鵬汽車也在跟隨其後開始交付,但車和家的“理想智造”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發力,況且增程式電動車將來能否行得通也還有待時間檢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