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进入11月,空气中“双十一”的气息似乎渐渐浓郁起来。忙碌的快递,时不时的打折信息推送,人们脸上神秘的微笑,构成一道独特的11月风光。

大家到底怎么过“双十一”?这手到底剁不剁了呢?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面对“双十一”,你还会那么淡定吗


“今年不买了,因为我在‘双十一’之前该买的都买好了。”头戴黑色鸭舌帽、身穿淡色风衣的张小姐,语气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

张小姐谈到在网购的时候,那些价格合适,性价比较高,自己又正好用得上的商品,容易让自己产生购物的冲动

一位戴黑框眼镜、身穿白色衬衫搭配黑色外套的张先生表示,“双十一”自己打算网购一些平时舍不得买的饰品,如皮带等。“就是买平时有需求,刚好又比较便宜的。”张先生说,自己买东西不会受周围人影响,自己想买啥就买了。

“不买,‘双十一’快递太堵了。”带着男朋友逛街的缪小姐说,前段时间自己在网上买了纸巾等日用品,还和朋友拼单买洗发水。

“我们老年人都不买东西的,要买都是子女去买,‘双十一’对我们没有用的。”对于“双十一”,年过80岁的钱阿姨说,自己不会用支付宝,但往年“双十一”小孩买的东西还是挺多,尤其是衣服、食物。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在各大电商营销宣传的狂轰滥炸下,大家的心态都表现得出乎意料的冷静。这种节前的理性真的是大势所趋吗?

浙江大学,咨询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张萌老师谈到“经验的作用会使大家更趋向理性。”

张萌说,“双十一”从2009年就已开始,如今已走过十年时间,人们在一年年的购物中逐渐积累经验,曾经购买了不该买的东西的经历让消费者在面对下一次消费时,能显得更为理性。“不过大家对于目前自己的这种理性状态仍不可过于自信。”

张萌说,提前1个月或1个星期去询问人们关于“双十一”购物的态度,和在“双十一”当晚12点去观察他们的购买行为,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很有趣的差异。这是“心理距离”在作怪。

事到临头,人的思维更容易被一些具体的细节所霸占。例如,‘折扣好大啊’等想法,从而丧失具有全局性的理性思考,如‘我需要这件东西吗?’‘我是否有更好的替代选择?’等,从而变得更加冲动而盲目。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心理学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决策,这些心理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以及概率。

研究发现,心理距离较远的时候,我们倾向于采用较高的解释水平,但是随着心理距离的接近,人们对于事物的解释水平则会降低,丧失原本具有全局观的理性决策。

“优惠券策略”、“集体狂欢”

是盲目消费的两大陷阱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会造成我们在“双十一”失去理性,冲动消费呢?

《心理科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在网购中过于看重一件商品有没有足够多的评价数,而相对看轻这件商品的评分有多高。

换句话说,在相同的条件下,消费者更加青睐销量可观的“爆款”,而不愿为那些“叫好而不叫座”的商品埋单。

“这是从众心理在作怪。”张萌说,从众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这是规避风险的方式。购物前参考一个粉丝数众多的公众号测评,同样是从众心理的反映。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当你无法得到某个对象的具体信息时,便会依靠大多数人的选择做决定,因为它有更高的可能性,会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在“双十一”,狂欢式节日的打造便是很好利用了从众心理。节日的宣传给了你一种印象‘啊,大家都会这么做’,潜意识里的从众心理会使你不由自主加入‘爆买’的行列。‘双十一’在主观层面上人为设置了一个从众的情景。

此外,“优惠券策略”又是让大家沦陷的第二个冲动消费陷阱。

心理学上的一个小实验:

1)给实验对象200块,其可以直接拿走,也可参与五五赢面的赌博游戏,如果赢了,能再拿到300块;但如果输了,原先给的钱会被收回。这个时候大部分人会拒绝参与这场赌博。

2)先送你500块,之后又收回其中的300块,你可能拿回这300块,但必须赢下后面的赌博,如果放弃赌博只能拿到200块,本质上,这是与第一种情景完全相同的两个选择,但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却会做出与第一种情景全然不同的选择,选择赌这么一把。

“优惠券策略也是如此,在想象的层面给了你几百的优惠额度,但在现实中其实什么也没得到,拿到优惠券之后容易有‘如果不买就会有损失’的感知。”

这时,消费者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商家的策略所操纵,买下更多商品。“优惠券策略虽然老套,但一直是非常有效的营销策略。”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那么,这些“剁手”策略是不是对某些人群特别有效呢?或者,它们其实是一种老少皆宜的策略?

目前研究中多使用青壮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但在某些现实情境下,这些策略很有可能对老年人同样有效。“老年人与青年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两者之间对于物品价值比的概念不一样。”

很多老年人是过苦日子过来的,对钱看得比较重,但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受购物的诱惑。他们最在意的是看这些钱能换多少东西,这些东西值多少钱。

“除去这种主观价值上的衡量,不同群体在从众、‘消费券策略’的抵御能力上差异应该不大。”张萌说。

购物面前如何理性?

专家支招:下单前试着拉开心理距离来思考


说了这么多关于购物节的冲动因素,那么,到底该如何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避免冲动消费呢?这里还是要用到“心理距离”的概念。

要在这样的节日中保持理性,最关键的是购物时人为地拉开心理距离。在下单前,可以跳出来想一想,明年的“双十一”,你还会买这些东西吗?

或者想象此时买这些东西的人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某一位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是否会劝说他买这样东西?这样想过之后,你在购买时往往能表现得理性。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心理学实验发现,人在为自己选礼物时,更倾向于一些不太健康的选择,如高热量的巧克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当他为自己朋友选礼物时,则更多从功能性和实用性角度考虑,选择更为理性。这就是“心理距离”的作用使然。

因此,下单之前适当构建“心理距离”,从朋友角度思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更多冲动消费的出现。

延伸·你听说过快递综合症吗?


快递依赖症,即对快递的依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买个化妆品需要快递,连买菜、买袋瓜子、花生、卫生巾也都频繁叫着快递,甚至连新人发喜帖,早上买菜或搬家也托快递公司来办,这种具有频繁使用快递行为的人称之为患有快递依赖症。

白领们对快递的依赖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有白领把一天的工作总结为三部分——网络、电话、快递。职场人把这种频繁使用快递的行为称之为“快递依赖症”。心理专家表示,过度依赖快递可能导致神经衰弱。

此外,还有衍生的“快递焦虑综合征”,其“症状”是:习惯性不断查看物流,订下的东西到达前总在忧心它现在到了什么地方,还没发货的就忧心到底什么时候能发……总之从下单开始就间歇性心神不宁。

快递依赖症的主要特点:1、网购替代逛街;2、购买各种奇特物品;3、接收物品小心翼翼;4、买菜也叫快递;5、快递当搬家公司用;6、五花八门的物品皆用快递。

快递依赖其实并不划算


网购的收货过程,大家并不陌生。

一般情况都是在千条万选后开始订购;等发出单之后,就开始期待了,时不时的总会查查物流信息。

估摸着快到的时候一直关注着自己的手机,生怕快递员来送东西找不到人;快递来了,验货,把玩买到的东西。

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环节,对工作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买买买


心情不好,那就去购物呗

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时选择了购物,而且不买对的,专买贵的。可是为什么花钱就能让人心情好呢?科学家说: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对自我的评价。

高价购物,修复自我

人们常常把自己拥有的物品看作自我的一部分,当自我受到伤害时,所拥有的物品能起到恢复的作用,价值较高的物品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尊。

所以,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很多人会将购物作为补偿。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当人悲伤时,他不仅仅想要购物,更想要买贵的商品。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辛西娅•E•克莱德(Cynthia E. Cryder)教授通过实验发现,消极的情绪会提升人们购买物品的花费。也就是说,人们在悲伤的时候更愿意花钱。

双十一,什么心理让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强势科普下


偷偷告诉你,英国心理学家发现,女性在月经周期最后10天左右更易产生购物冲动,这是由于女性在月经周期中会因体内荷尔蒙的变化,引起不良情绪,如压力、抑郁和生气,而购物是女性应对不良情绪做出的选择。

“剁手党”大多都是“完美主义性格”


“不买心慌手痒,买完又心痛败家!买不起焦虑难耐,买多了又后悔不安!怎么办?”

除了“悲伤购物”外,绝大多数“剁手党”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剁手党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性格特征是基础,环境会共同作用影响。家人要多给予关心与理解,寻找她疯狂购物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味地责怪与阻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