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互聯網

活的互聯網

互聯網+的是變化, +互聯網的是整合

繼丁磊的網易養豬場從八年來的“紙上談豬”,到終於將貨真價實的豬肉端上餐桌後,2018年,馬雲也正式加入養豬大軍。“互聯網養豬”,不再是一個段子,甚至成了互聯網圈子裡的一個流行趨勢。

人們對此事的態度褒貶不一。有人說,這是中國養殖業的新未來,但大部分的觀點還是認為,打著互聯網的旗號把豬肉賣到超出一般豬肉的十幾倍價格,無非是一場頭腦風暴後的營銷噓頭。在普羅大眾的眼裡,所謂的“互聯網養豬”約等於在互聯網上賣豬肉,只是渠道不同而已,沒什麼稀奇的。

暫不論“互聯網養豬”究竟是噱頭還是風口,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互聯網+”與“+互聯網”完全是兩個概念。

我們可以簡單的把“互聯網+”理解為“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絕不代表二者單純的疊加,而是一種深度的融合,在交互碰撞中生成新的生態,是一種“化學變化”。“+互聯網”則指保留企業原有的運營模式,通過互聯網的渠道和平臺創造新的增長點,更像是一種“物理變化”,在這裡,互聯網只是作為工具。

回到互聯網+養殖業來說,指的就是通過互聯網所具備的智能化、信息扁平化、互聯互通等特點進行自動化養殖:動物的身體狀況、進食量甚至排洩物等都可以通過傳感器遠程監控;養殖過程高度智能化,只需要幾個技術人員就可以管理上萬只動物。

互聯網的人性:一切發展的必然

互聯網發展至今,其工具屬性自然不可或缺,但另一方面,我們更需要感知到源於互聯網本身的生命力。

有生命的東西可以自我生長、繁衍;能夠對外部的反饋產生感覺甚至意識;在與周遭環境生態的互動中實現自我進化。互聯網現階段還不完全具備“生命”的特徵,卻有著從工具屬性過渡到生命屬性的趨勢。

過去,我們從互聯網上五花八門的資訊中瞭解世界,現在的互聯網主動提供給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二十年前的互聯網能夠給予每一個使用它的人虛擬的獨處空間,二十年後的互聯網教會了人們資源共享,進而衍生出“去中心化”的生態環境。

說到底,互聯網的生命化是人類科技進化的結果,而“有人性”的互聯網則是經歷“物競天擇”後未來的必然。

互聯網是有生命的,進一步來講,“互聯網思維”的源頭就是人性

拿早期的互聯網公司來說,Facebook自誕生日起,追求的就是“開放和共享”,要求用戶實名註冊,從而建立一個真實世界的社交圖譜,這就賦予了互聯網產品最基礎的實用性;另一邊的騰訊,從一開始就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完全匿名的平臺,正是抓住了人們不希望用真實身份玩遊戲、結交新朋友的心理。騰訊這種“隱秘式”的陌生人社交併非是站在開放的對立面,恰恰相反,在真實的世界中開闢出可以隱藏自己的角落,從另一個層面上來看更是互聯網所能賦予的開放,僅就這一點來說,騰訊是深諳人性之道的。

如今,有人把僅用三年就成功上市的拼多多的戰略稱為“消費降級”,然而拼多多聯合創始人達達卻說:“我們的願景,就是服務中國最廣大人群的消費升級。”從本質來看,拼多多並沒有完全違背“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的結構升級和層次提高”的核心要義,只不過不再盯著少數被反覆消費的“中產群體”。“拼式”的消費升級妙就妙在,清醒地為更多的非中產群體在升級和降級中尋找到一個彼此都舒適的中間態。

今年抖音的爆紅讓整個互聯網圈措手不及。短視頻顯然與人們碎片化的時間更加匹配,但抖音成功的原因不止於此。互聯網時代下,人們的大腦對於外界刺激的靈敏度在不斷下降,故而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追求愉悅和刺激(正如現在的視頻軟件都會提供“倍速”功能)。對於大眾而言,讓生活更高效、在群體中展現個性、音樂與色彩的欣賞已漸漸成為剛需,互聯網提供了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抖音能夠在自媒體如過江之鯽的時代中脫穎而出,恰恰是擊中了現階段人們的軟肋。

複雜和純粹、真實與隱秘、開放與封閉、風險與自私……如此種種,構成了互聯網的整體形態。互聯網本來就不是二維的或三維的,而是多維的,如果把互聯網的發展與人類的進化歷程作對比,就會發現二者有諸多的共同點,我們如果把互聯網當成有生命的“人”,甚至可以透過人類的進化史來推演出互聯網的未來。

從活的互聯網中認識自己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中國能夠誕生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有一則回答很有意思:中國公司的本地化太強了。“美國人的思維是,我搞一個網站,然後搞統一化,全世界都一個模子。很好,但是中國就是水土不服。”

當年騰訊和MSN大戰,兩方做的都是即時通訊工具。背靠微軟雄厚資本和Windows操作系統平臺綁定的MSN,大舉進攻並搶佔中國市場商務通訊的一席之地。彼時的騰訊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人才匱乏,尚未盈利,甚至賣身求融資,推出了企業版QQTM,正面迎戰國際霸主MSN。

國人對這類通訊工具,說白了就兩個要求:離線留言和斷點續傳。騰訊砸鍋賣鐵的把問題攻克了,反觀MSN,帶著微軟特有的傲慢,對國人關注的問題不以為意。所以後來,體量龐大如MSN也不得不退出中國市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肯德基算是在中國本土化做得相當成功的案例了。美國肯德基原本是以炸雞為主的,但是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下了很大功夫考察國人真正的需求。當然不只是在中國,肯德基在全球的佈局都充分考慮到了各地飲食的偏好,並在堅持自身品質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調整。現在國內的肯德基店早餐能吃到豆漿油條,還有接地氣的皮蛋瘦肉粥,這在美國當地是絕對想象不到的。

很多時候,產品的開發者會沉浸在自己對產品的期望中,而忽略了產品對於用戶的真正價值,甚至陷入“唯技術至上”的怪圈。這就和互聯網精神背道而馳了。開放、平等、協作、快速、分享,這是互聯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新經濟發展的命脈。

就如現今最火的人工智能,幾乎所有和科技沾邊的企業都想從中分一杯羹,但是真正發揮了AI的作用並堪稱“智能”二字的產品仍是少數。

我們會說,現在的AI仍處於“弱人工智能”階段,即便是如今最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也難以模擬人類大腦中複雜的邏輯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的未來必將向這一方向靠攏。

互聯網是活的,它在記錄人類科技興衰的同時,自身也在迭代進化。我們會慢慢發現,包括互聯網、大數據、AI在內的一切新技術,都會愈發貼合人類的根本需求,像是有了生命一般融入甚至主導我們的生活。這或許會讓部分人感到恐慌不安,但卻是大勢所趨,就像汽車最終取代了馬車,內燃機取代了蒸汽機一樣自然而然。

互聯網的江湖: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說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在互聯網的江湖中何嘗不是如此?見自己,知道互聯網究竟是什麼,或許是物質世界的快意恩仇,或許是思想理念的交鋒碰撞;見天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抬頭看星河燦爛,低頭踏飛石泥土;見眾生,內斂鋒芒,登高自卑,超脫於物質世界的滿足,追求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不得不承認,在我們改造互聯網的同時,我們的思維方式也在被互聯網改造。人類首先要做的,是要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傲慢,懷著對科技,對萬物的敬畏之心,繼續在探索中發現未知,在探索中認識自己,認識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