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龍海丨王蹤仙蹟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字生生不息,思想可以穿透時空。

這裡有一群浪漫的靈魂,匯聚龍江兒女的文思才學。

每週日龍海網官網推出《文化龍海》版塊,

讓我們用文字相約,不見不散。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福建省龍海市港尾鎮境內的太武山海拔560米,這在閩中一帶算來不甚高,相傳卻是閩中人類的發祥地,它面向汪洋的東南海域,背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如此地理更加突顯太武山的挺拔巍然,山峰聳峭。據《漳州府志》記載:“太武山,其上有太武夫人壇,記謂閩中未有生人時,夫人拓土而居,因以名山。武一作姥,其說荒遠。但列仙傳稱:皇太姥,閩人婺女之精,而閩越負海名山多太姥者”。

閩南方言“母”與“武”同音,在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曾歷過“母系社會”的人們過著只知其母不明其父的群婚生活,當時女性的社會地位要比男性高得多,女性擁有部落間最高權威者被稱為“老祖母”,後輩又稱“太祖母”,如此不難分辨太武山名由來的真假。山上的“太武夫人壇”就是子孫後代為祭祀這位閩中人類始祖母而專門設置的祭壇。又因開天闢地就與金門島的北太武山遙遙相望,且方位以南,故而喚為“南太武山”。一南一北鼎立相望,是為姊妹山。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既是“母”那便是根所發之源地,是為一生牽掛的標地,這座為母性籠罩的山被閩中人視為家的根基,漂泊海外的同胞乘船漂洋過海時總是站在甲板依依遙望,直到南太武山消失在視線裡方為真正離去,回鄉時也是以遙遙望見南太武山為回家的第一站,寄家書更習慣在信封上冠以“中國南太武山”,後面才續上詳細的家庭地址。早年,山頂還有一座南宋淳熙年間所建的四方形七級高的“延壽塔”是遊子們心中的航標燈塔。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怪石嶙峋的南太武山以黛色為膚,再加之解放軍駐守,這裡一直是未被開發破壞的處女地,原始生態的完整也使得許多名貴中草藥在此得以繁殖。記得小時候,家鄉農民經常在糞池裡蓄糞,適時挑到菜園裡澆果蔬,澆過後如果遇上雨後晴天,糞肥便會在陽光蒸發下產生一種細菌,一旦侵襲了人體,便會搔庠難耐,進而感染潰爛,每遇這情況,鄉親便會扛上鋤頭迢迢趕到南太武山上尋找唯一在此存活的紅鈴草,以解治病毒。

我讀書期間,同學七人一行結伴上山,於半山腰迷路,在密麻的樹叢、菅芒中摸索到天黑也沒能下山,在山上過夜我們偶遇兩位採藥者,幸虧了他們的乾糧救濟那一夜方能在半飢中捱過。當然,他們不是迷路者,是常年在此採藥的露宿客。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名貴的中草藥“香茹”便是南太武山上的品牌植物,它具有清熱利溼,治中暑吐瀉、痢疾、溼熱浮腫之功效。相傳寧祥興元年(1278年),宋帝(曰丙)兵敗渡海南逃崖州,途中船隊曾在太武山下停靠。當時適逢炎夏,皇上中暑發燒不退,侍從太監就地採來一把香茹,熬成藥湯,皇上喝了幾口,頓覺渾身清爽,暑疾痊癒,遂命將剩餘的藥草拿回山上種植。從此“太武香茹”便“香”名遠播。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南太武山除了儲存太武夫人於此繁衍人類、宋代亡國少帝曾逃難於此的傳說以外,相傳古代它還是軍事要地,據《海澄縣誌》載:“巔有石城,稱建德城。”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路博德將軍率領漢兵數萬,攻入南武,南越王趙建德率數百人與丞相呂嘉夜由海道逃至南太武山,築建德城屯兵,長期扼守,今城雖不復存在,遺址殘垣仍留。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未遭毀之前南太武山上有二十四景,每一個景都是一個故事的“硬盤”。“飛來石”是山上顯眼又奇特的一塊巨石,它落地安穩卻時時展著不安分的“翅膀”準備飛翔,卡在石頭表層的海蠣殼早已石化,石面上刻有“眼底東京”四字,說是從“飛來石”上朝東遠眺,可見東京風光,有詩云:“此石不知從何來,雄奇突兀自成材,亭亭玉立雲霞外,疑是嚴陵一釣臺。” 距“飛來石”不遠處的石面上鑲印一個長約90釐米的巨大足印,這便是吸引無數遊客的“仙人跡”,相傳當年八仙於此下凡,鐵柺李右腳踩出這個足跡,左腳則踩在東嶽山的一塊石頭上。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顧名思義的“安樂窩”處於疊巖深處,所謂“安樂”並非住著舒適而是安全無患之意,相傳這裡是歷代戰亂,村民選擇躲避的洞穴,洞深一丈有餘,寬五丈有餘,上覆一塊巨石板,洞中通風性極好,四周又竹柏蒼鬱,十分安全隱秘,若不是洞口的“天然安樂窩”五個大字提示,遊客還真不好發現它,望著它,我更願意相信曾有仙姑道士在此修行。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從山麓沿石徑而上,在海拔三百多米的山腰,能見到一塊光潔平淨的大石板,石上面的“浴仙盆”三個大字與三口大小不等,形似浴盆的石窟一起映入眼簾,較大的石窟直徑兩米多,深約30釐米,盆中池水清澈晶瑩,傳為八仙雲遊時沐浴之處。距“浴仙盆”百餘步,就是“石眼泉”,泉在巨石中間,泉眼的直徑8釐米左右,四周明明無泉源,卻有一條直瀉而下的流水痕跡經年不曾模糊。“石眼泉”旁的岩石下,山象被劈開似的出現一道峽谷。谷間奇石林立,兩塊兀立相依的石頭被當地人民戲稱為和尚背尼姑,俗稱“彌陀石”。沿途直上,必經棋盤石、日月石、象徑、石屏等景點。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值得駐足一解的是山腰間的許多崖刻,都是古代名將暢遊於此的題刻,其中有明萬曆壬寅(1602年)仲春福建南路參將施德政、遊擊將軍陳一齋、浯嶼水寨總督沈有容三位愛國將領同遊南太武山時寫的《同連江陳一齋宣城沈士弘登太武山》的七律:“立馬閩山第一峰,海山無際豁心胸。身凌霄漢星堪摘,界限華夷戶可封。躡蹬喜尋仙子跡,登臺羞問宋王蹤。千年光景百爵酒,興盡歸來月滿瞳。”左邊巖壁上是陳一齋題的:“臨風清瀟共徜徉,東望滄溟思渺茫。古塔嵯峨雲不散,故宮寂寞夜偏長。巖頭荒草埋仙蹟,春盡飛花滿佛床。偶爾開尊問衛霍,佇看雄劍掛扶桑。”與陳一齋題刻並排的是浯嶼水寨把總沈有容題的:“攜尊登眺興偏濃,景物清怡日色溶。波浪千層翻地軸,風雲八陣結天衝。塔邊殘壘空芳草,泉上懸崖有老松。把劍專從飛將後,壯心直欲掃妖兇。”三位愛國將領歌詠了祖國山海風光的同時又抒發了誓保祖國疆土的萬丈豪情,其武將的雄魂偉魄凜凜可見。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沿途上完石階“福興寺”便遙遙在望了,寺內供奉三寶佛,古時曾有修行的僧侶,現雖為當地人掌管,卻是香火鼎盛,遠近香客絡繹不絕。從“福興寺”經“煙霞石”直上便是山巔,“太武名山”四個大字與山一起雄壯並存。在傳說的渲染下再加上“福興寺”的佛光普照,南太武山總讓人深感神聖。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明末詩人張士楷留過一首讚美詩,即:“閩天不長閩海長,狂瀾直欲翻閩漳。諸山迤邐障不住,太姥屹立成堤防。”晴天攬勝,雨霽便成仙境,這便是南太武山適合且值得抒發胸臆的“高處”,登高遠眺,天高水長,萬頃碧波與天色難分,海面島嶼星布、漁舟點點,近處沃野綿延、村舍錯落,丘陵果園不計其數,亦山亦水亦生活,人間在這裡是清澈的,生活在這裡充滿詩情,太武夫人的薪火傳於此,燃燒於此,興旺於此。

近年來我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風力發電是新能源領域中技術最成熟的發電方式之一,地勢較高的南太武山腳下的平原成了風車王國,也成就了一處最佳婚紗拍攝基地。不是所有的山都只能靜守一隅,山不過去,你過來,青山綠野的南太武山腳下的田園民居現在遍佈人跡,是都市人節假日休閒的最好去處。

風景不會走丟,但它逐漸老去便成了古蹟,尋訪一趟南太武山,旨不在追尋仙蹟王蹤,只是很偶然地發現登高俯視時有另一種心境!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文雨:原名宋麗敏。中共黨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漳州市作家協會會員,龍海市作家協會理事,福建省龍海市石碼鎮人,1978年10月出生,擅長散文及詩歌創作,作品散見於全國各種報刊並被收入多種讀本。

文稿徵集

★即日起,我們面向社會大眾徵集文化龍海版塊原創的優秀文學作品。

★只要你熱愛文學創作,文辭優美,立場正確,都歡迎來毛遂自薦。

★投稿方式:發送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也可附上與作品相關的照片,並附上自己的個人簡介和聯繫方式。

W

onderful review

往期精彩回顧

來源/龍海網官網

作者/文雨

圖片/美麗龍海攝影大賽,部分來自網絡

總編/王鍵

監製/林曉暉

文化龙海丨王踪仙迹南太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