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忽悠李淵是如何玩轉各方大佬的?

隋朝末年,快滿五十的唐國公李淵被自己的親表弟——隋煬帝楊廣任命為太原太守。這官職看上去挺有實權:既能管太原的事情,又兼顧整個山西的防務。

李淵一定很得皇上信任吧?實際上,隋煬帝楊廣曾經非常強烈的想要把李淵這個表哥幹掉。殺人動機來自一首該死的童謠:“桃李子,洪水繞楊山。”意思是姓李的人將要取代姓楊的人擁有天下,而且那人跟水有關。皇上欣賞完這首童謠後,再看李淵名字,就有種想勸他自行了斷的衝動。

既然皇上這麼不待見李淵,為何還要委任他如此重任呢?因為李淵會忽悠!

當秘密獲知皇上的態度後,李淵立即表演起川劇變臉,整個人換了套風格:不光每天讓美女陪酒唱KTV,還雁過拔毛的四處要回扣。等他把自己的形象給徹底摧毀後,隋煬帝反而踏實了些。因為皇上覺得,一個聲名狼藉的貪官是不會有什麼威脅的。

當然,自毀形象最多隻能保得小命。要想更進一步,還得多向皇上送送禮,拍拍馬屁,找權臣疏通疏通什麼的。堅持不懈的運作下來,李淵終於撈了個太原太守,一個副部級的官職。

大忽悠李淵是如何玩轉各方大佬的?


太原在古代是大堯稱帝的地方,又稱唐國。而李淵的封爵正是唐國公。因此,李淵認為這個巧合實屬天意。太原必將成為自己的發家之地,需要花大力氣來經營。

然而,隋煬帝卻不願李淵呆在太原不動。皇上一紙調令,就將李淵調去了山西北部。那裡是大隋的邊境。再往北,有一個擁兵超過四十萬,且不斷越界'騷擾的強大遊牧民族汗國——東突厥。隋煬帝要求李淵必須全心全意駐守邊界,成為大隋的飛將軍李廣。為防止大表哥陽奉陰違,隋煬帝還特意安排了王威、高君雅兩個心腹來監督他。

但李淵並不想老老實實的執行命令。原因很簡單,當時天下已經大亂,隋王朝就快要破產了,偏居邊境將會坐失改朝換代時才會出現的創業良機。因此,李淵希望既能夠儘快從邊境脫身,又能夠在皇上那邊有所交待。要到達這個目的只有一個辦法——沒錯!就是忽悠!

忽悠誰呢?忽悠東突厥!

通過實地調研,李淵有了兩個重大發現:一是突厥人越境後只願劫財,不願拼命。有好處就來,幹不過就跑。賠錢買賣從來不做。說好聽點,這叫精明。說不好聽點,這叫投機心理重。二是東突厥超過四十萬規模的軍隊只會在對外作戰的一小段時間中出現。大部分時間,他們的軍隊都分散到不同部落,各自在草原上游牧。

針對這兩大發現,李淵精心擬定了一個大規模的忽悠方案。

他先從隊伍中挑選出兩千擅長騎射的騎兵,統一換上突厥人的裝束,到草原上過起遊牧生活。沒錯,李淵真把自己偽裝成了一支突厥軍隊。在遊蕩過程中,一旦發現有警惕性不高的突厥部落,他便會發起突然襲擊,打人家個措手不及。突厥人被殺的莫名其妙,又弄不清楚到底誰是原裝正品誰是山寨盜版,覺得四處都是殺機,可謂惶惶不可終日。

藉著白色恐怖的春風,李淵不失時機的向東突厥大可汗開出和解條件:如果東突厥承諾不越境騷擾大隋,隋軍也會終止在草原上的偷襲獵殺。當然,對於隋軍投入到草原上的兵力規模,李淵肯定是加油添醋的忽悠。

最終,不堪其擾的大可汗不得不接受了和約。李淵也就堂而皇之的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太原。接下來,他終於有時間去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實現起兵創業的中國夢!

當時,李淵手中的兵力也就一萬左右。它達到了太原郡正常的兵力編制要求,卻遠遠達不到起兵造反的需要。要想盡早創業,李淵就得打破軍隊編制上的限制,進行多多益善的徵兵。

按大隋章程,這麼做必須得上報皇帝。而皇帝得到申請後一定會派一堆欽差大臣來實地考察,調研李淵為什麼會想這麼做。如此一來,就算李淵的小秘密不露餡,也恐怕沒時間造反了。光接待皇家考察團估計就有的忙了。因此,李淵準備瞞著皇帝,違規進行擴軍。

但這麼大的事一開幹,至少會驚動太原官場上的官員。特別是隋煬帝安插在李淵身邊的兩個心腹——王威、高君雅。如何讓他倆閉嘴呢?

只能靠忽悠!接著忽悠!

大忽悠李淵是如何玩轉各方大佬的?


此時,山西北部正好發生了一件大事。馬邑郡的一個警備隊長劉武周殺死太守奪了軍政大權,又投靠了東突厥。之後,他不光領著突厥騎兵攻陷了一座位於山西的行宮,還把宮內的宮女作為禮物獻給了東突厥大可汗。這可捅了天大的簍子!要知道,宮女就是皇帝的女人。把皇帝的女人獻給突厥,不就等於讓皇帝戴綠帽子嗎?這事兒要追究起來,不光負責山西防務的李淵要殺頭,作為副手的王威與高君雅也難逃一死。因此,李淵便以此大罪來嚇唬王、高二人。最終,大家達成了先緊急徵兵對付劉武周,暫時不報皇帝的默契。

就這樣,李淵在隋煬帝心腹的眼皮底下,理直氣壯的將自己造反的兵力擴充到三萬餘人。等王、高二人再起疑心時,已然迴天無力了。

公開與隋王朝撕破臉皮後,李淵準備把“迎皇上回關中”作為行動的口號,而不是討伐昏君之類的慣用辭令。既要與隋煬帝開打,又要迎接他回關中,豈不是自相矛盾?

其實,李淵心中非常清楚,這口號天下至少有兩個人不信。一個是聽的人隋煬帝不信,一個是喊的人李淵自己也不信。

那這句口號豈不成了空話?又有何用呢?

按李淵設想,太原起兵後,下一步的目標就是直取關中。這句口號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為攻打關中披上一層看似正義的面紗。

當年,隋文帝依仗一幫關隴貴族建立大隋時,大本營就設在關中,首都則定為大興(唐時稱長安)。隋煬帝繼位後,便將首都遷到了洛陽。再往後,又搬到了揚州。之所以這麼做,煬帝可能有他自己的邏輯。但跟隨煬帝客居揚州的一幫關隴貴族們就非常不樂意了。這幫人大部分的家產都在關中。眼瞅著天下大亂的局面,於公於私,他們都迫切希望皇上能儘早回關中安定天下。因此,回不回關中,已成了決心留在江南的煬帝與日夜期盼西歸的關隴貴族們的焦點矛盾所在。

沒錯,李淵這句看似空洞的口號正是用來忽悠關隴貴族的。它明白無誤的在向這個實力雄厚的集團表明一個態度:李淵跟大家是一條心的,他去關中是為了響應大家西歸的呼聲。他如果拿下了關中,只會更好的保障大家的利益。

在出兵之前,李淵最擔心的情況是:自己去關中了,北面的劉武周來攻打太原怎麼辦?萬一關中沒打下,太原又丟了,那豈不就虧大發了。

因此,李淵必須要設法與劉武周謀和。考慮到劉武周的國家只是東突厥的一個屬國,談判的對象最好鎖定為東突厥的最高首腦——大可汗。可汗要點頭了,劉武周不敢不照辦。

於是,李淵便給大可汗寫了封信,開出了價碼:雙方聯合去攻打關中。事成之後,李淵去實現“迎皇上回關中”的夢想,可汗則獲得所有戰利品。甚至突厥不出兵,也照樣能獲得戰利品,只要他們能夠為行動提供聲勢上的庇護。

經常帶兵越境搶劫的大可汗沒有理由拒絕這個一本萬利的買賣。只是對李淵“迎皇上回關中”的夢想提出了反對。大可汗與隋煬帝是死敵。他腦子中又沒李淵那麼多彎彎繞,還擔心後者是來真的,就反過來向李淵開了個條件:李淵與其去接回煬帝,不如自己稱帝。只要李淵稱帝,突厥就支持這項行動。

李淵看到回信後有些為難:只要自己一稱帝,同大隋就徹底決裂了,攻打關中就沒法再披正義的外衣了,關隴貴族那邊也就不好繼續忽悠了。不過,他也不好向可汗明說,自己“迎皇上回關中”其實是鬧著玩的。

反覆商議多日後,李淵和他的團隊終於創造性的想出瞭解決辦法:既然可汗不喜歡煬帝,那就放棄“迎皇上回關中”的說法,改尊煬帝為太上皇,另立關中的代王——也就是煬帝的孫子楊侑——為新的皇帝。如果不再迎皇上回關中,李淵去關中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答案很簡單:是為了恢復隋文帝時期的統治局面。隋文帝是把哪裡當做大本營的呢?當然是關中!這麼一繞,又繞到關隴貴族們身上了。

真不愧是超級大忽悠:既滿足了突厥大可汗的需求,又拉攏了關隴貴族。

就這樣,李淵同大可汗達成了同盟協議,帶兵走上了創業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