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外!習近平和一位“洋教授”的故事

不见外!习近平和一位“洋教授”的故事

廈門大學教授、有“廈門第一老外”之稱的潘維廉

“我沒想到習近平主席會回信,因為他這麼忙、這麼多事情,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忙的一個人,但他還花時間給我這個普通外籍老師寫信!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很感動。”

2月2日,在美國休假的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外籍教授潘維廉(William N.Brown)收到了一封來自“第二故鄉”的驚喜。

他向人民日報客戶端記者講述了他與習近平主席的故事,講述了他的“廈門情緣”。

視頻:潘維廉接受人民日報客戶端專訪

第一次機緣改變了我的人生

我1956年出生於美國,因為熱愛中國,1988年,我賣掉了在美國的金融公司,舉家來到廈門,先是學習中文,然後就在廈大管理學院任教,1992年我成了福建省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

我是一位“不見外”的老外。2019年1月,我給習近平主席寫了一封信,並隨信寄去了自己的新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

為什麼給習近平主席寫這封信?這源於兩次機緣。

第一次機緣不僅影響了我的人生,更是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1999年,我因罹患癌症在香港住院,當時病情很嚴重,我也一度很絕望,不知道自己是否還能活下來,不知道該去哪裡——我不想回美國,又感到自己的身體不好,回廈門可能也教不了書了。

不见外!习近平和一位“洋教授”的故事

1999年潘維廉在香港一家醫院接受癌症手術,和家人在一起。

就在這時,我收到了一份來自“家鄉”的探望——時任福建省代理省長的習近平委託兩人帶著鮮花前往醫院探望,他們熱情祝我早日康復,回到中國廈門“老家”。

我很意外,完全沒想到。他怎麼會知道我的情況呢?畢竟,我只是老師,是一個普通人。

當時我就感動得哭了。從那天起,我安心養病,下定決心要回到我廈門的家,回到中國家人身邊。

他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

第二次機緣始於2001年11月,那時,我很榮幸地獲得了“福建省榮譽公民”稱號。

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親自為我頒發“福建省榮譽公民”證書。那天晚宴,我和妻子蘇珊與習近平同桌用餐,並談起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習近平說,你已經寫了一本談廈門的書,那是你第二個家,你也要寫一寫泉州,那是你第三個家。

正是習近平主席的勉勵,我從那時起開始深入地研究泉州,研究中國古代貿易,希望瞭解中國在歷史上是什麼樣的國家。

2003年,我出版《魅力泉州》,向世界介紹泉州,介紹這座“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是這一年,我作為發言人參與了泉州申辦國際花園城市大賽在歐洲的會議,助力泉州贏了兩塊金牌,其中一塊特殊金牌是榮獲“遺產管理”獎,表彰泉州妥善保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遺產。

隨後,我又相繼寫作並出版了一系列圖書,主持了400多期電視節目,向世界介紹福建,介紹中國,成為大家都知道的“中國通老潘”。

如果再次見到習主席,我會感謝他鼓勵我繼續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如果沒有他的鼓勵,我可能就寫一兩本書就不再寫了。 他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野,是新的中國也是新的世界。

他不是一個坐在辦公室裡的領導

我對習主席有很深的印象。在被授予“福建省榮譽公民”後的晚宴上,我們有一兩個小時的交流。沒想到他這麼平易近人,我們之間完全是一種好朋友式的聊天,相互之間很坦誠、很直接。

作為領導,他很謙虛,每問你一個問題後,都很認真地在聽你回答;而且,我發現他真的很瞭解歷史。我很尊重這樣的人,他是能做事情的人。

據我瞭解,習近平在擔任福建省省長期間,至少去過平潭島20多次。現在,我正在寫一本以平潭島為主題的書,翻閱歷史資料後,我就越發感慨:當時平潭海峽大橋還沒有開通,去平潭島要坐船,經常風大浪大,很艱苦,也很危險。他去這麼多次,真的是很辛苦。

其實,不光是平潭,我記得他經常到福建各地去,到現場去看實際情況。他不是一個坐在辦公室的領導。

我太太跟我說過,她終於理解為什麼他會當選國家主席,因為中國需要這樣的人。 習主席的垂範啟示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儘量好好做。

我看到現在中國人越來越有信心

中國到底好在哪裡?我在廈門一住30多年,美國的家人朋友都不理解。於是,我就把自己在中國的見聞都寫到了信裡跟大家分享,30多年居然寫了1500多封。改革開放不斷刷新著我對中國的認知,這些信也是給中國的情書。

非常榮幸我們一家人能親眼目睹40年中國改革開放中的30年,在過去的30年間,中國所經歷的種種變化堪稱奇蹟。

1988年,我們一家從香港搭乘慢船,用了18個小時抵達廈門,從和平碼頭上岸。當時廈門只有一座高樓,一個星期有幾天會停電,泥土路上坑坑窪窪,出租車少之又少,公交路線只有3路,沒什麼地方可去,也沒有什麼可買,這讓此前在快節奏的洛杉磯生活了7年的我們很是不習慣。

不见外!习近平和一位“洋教授”的故事

1988年10月,潘維廉在廈門擁有的第一輛車——三輪車。

而現在,廈門已經是一個車水馬龍與傳統韻味融洽並存的現代化都市,中國的其他地方,也都已經面貌一新。我看到現在中國人越來越有信心,愛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國家而自豪。這非常重要,是錢買不到的。

探尋這種變化的原因,一方面在歷史,一方面在當下。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在經濟貿易背後動用軍事力量就能達到如此發展程度的國家。 雖然一些西方國家一直以“大哥”自居指手畫腳,但中國領導人很清醒,一直在堅持走自己的路。 這給世界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一種希望,對於其他所謂的超級大國,也是值得借鑑的。

治國理政藝術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1731年,英國政治家、作家尤斯塔斯·巴塔爾曾說,全世界都知曉中國的四大發明,但中國廣為人知的應該是其“治國理政藝術”,這個比四大發明還偉大。

受他的啟發,我正在規劃一本書,專門談談中國的“治國理政藝術”這項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以中美的動車發展為例,中國已經有很多輛動車奔跑在大地上,而美國有幾輛動車?一輛也沒有。從洛杉磯到舊金山的動車建設,短短的一段,據說要40年才能建完,而40年,中國能做多少事情呢?

展望下一個30年,對自己一家、對中國的未來,我都非常有信心。

我是個“雞蛋”,外面白,裡面黃

你如果加了我的微信,會發現我的相冊封面是一個拿著筷子、端著麵條,身穿中國傳統服裝的灰黃頭髮的老外形象。

我和中國有很深的緣分:我和妻子蘇珊的婚禮是在臺灣舉行的,大兒子和一個廈門女孩結了婚,小兒子娶的是美國姑娘,但孫女喜歡用中文叫我“爺爺”;我的中國話還算流利,我常喝烏龍茶,也愛吃閩南菜。朋友們說我是個“雞蛋”,外面白,裡面黃。

不见外!习近平和一位“洋教授”的故事

潘維廉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兒媳

不過,對於我“做個廈門人”的選擇,親友們一開始並不是很理解,我的父親當時也是堅決反對。

為了讓家人放心、讓親友更瞭解中國,我堅持給家裡寫信,也不時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用美式幽默講述中國故事。 這30年來,中國人越來越瞭解世界,但是世界還是根本不瞭解中國,一個大問題就是西方的媒體偏見很厲害。

很多年後,親友們終於理解了我的選擇,其中也包括我的父親。他說我是對的,他很高興我來中國。

我的中國夢,就是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

我很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春節等傳統節日,很多個春節,我們都在廈門等地度過。幾千年來,中國很早就有中國夢了——人們在春聯上書寫對未來一年的心願,書寫對國家和平和繁榮的願望。不過,這些夢想在歷史上很少能夠實現,而現在,可以實現了。

中國有這樣的領導,這樣的老百姓,中國夢不但會實現,而且會成為世界夢。中國當下埋下的種子會發展成為後世享受的成果,證明中國夢不僅在中國可行,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可行的。

讓世界真正瞭解中國,讓外國人逐漸認識到中國夢也能成為世界夢,這是我的中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