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背後的車市現狀

近日,部分車企2018年銷量喜報佔領了朋友圈,但卻掩蓋不了車市整體下滑的事實。對此,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找出三大病根,樓市吞噬財富、民營經濟壓力加大、中小城市人口老齡化和就業人口外流。

喜報背後的車市現狀

2018年,車市負增長近10年來罕見,崔東樹認為和宏觀經濟關聯不大。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前11月乘用車銷量為2107.7萬輛,同比增幅為-2.5%,為近10年來首次負增長。與此同時,2018年世界經濟溫和增長,中國表現相對較好。崔東樹表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的2018年前三季度的全球GDP報告顯示,美國GDP 15.27萬億美元,名義增速3%排名第一;中國GDP 9.99萬億美元,名義增速6.7%,排名第二。”言下之意是,經濟因素並非導致2018年中國車市低靡的主要原因。

喜報背後的車市現狀

普羅大眾財富被樓市吞噬,是導致車市消費低靡的首要原因。崔東樹表示:“2017年,城市居民購房支出佔居民總收入的比例為37%。一般情況下,居民買房需首付一半現金,一半貸款,還款期為30年。居民購房支出佔總體收入的37%,可以折算為首付款佔18%,貸款本金佔18%。此外,還貸30年支付的利息佔18%,因此住宅支出約佔城市居民支出的55%(首付18%,貸款18%,利息18%)。城市居民購房支出佔比過大,必然擠壓購車消費。”可見,住房支出比重大,還款時間長,導致普通消費者購車資金被佔用,從而影響車市消費。

北方省份投資下降,民營經濟發展受到較大沖擊,導致北方地區汽車銷量下降。崔東樹認為:“2018年,南、北方省份經濟發展速度的對比關係發生了變化,北方省份經濟普遍稍差。目前北方省份經濟主要以國企為主,民營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下行壓力。”據《人民日報》報道稱,民營經濟拉動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北方省份民營經濟發展遇到阻力,導致當地車市消費低靡自然在情理之中。

人口老齡化和就業人口外流,導致中小城市車市消費低靡。崔東樹指出:“年輕人選擇在大城市就業,中小城市人口老齡化趨勢漸強,致使當地汽車消費不振。中國的人口流動正日益呈現‘大城市化’和‘城市群化’兩大特徵。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大城市加入了人口爭奪戰,西安、天津、長沙、武漢、杭州、深圳、廣州、成都等大城市,通過降低落戶門檻等方式吸引大學生在本地就業。另一方面,高鐵、城際鐵路、輕軌和地鐵的普及,讓大城市的‘有效通勤半徑’迅速加大,真正的城市群開始出現。在此情況下,多數高校畢業生都要在城市裡折騰幾年,沒希望了才回到老家。”崔東樹的結論來自乘聯會不同級別城市的銷量統計數據。

喜報背後的車市現狀

乘聯會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傳統車型在特大城市銷量為220.2萬輛,同比增幅為2%;大型城市銷量為422.9萬輛,與2017年同期基本持平;中型城市銷量為406.5萬輛,同比增幅為-7%;小型城市銷量為370.3萬輛,同比增幅為-11%;縣鄉一級銷量為447.9萬輛,同比增幅為-9%。在崔東樹看來,2018年,特大型、大型城市就業人口增加帶動汽車銷量上漲,而中型、小型、縣鄉城市就業人口外流,因此當地汽車銷量明顯下降。

對於已經到來的2019年,崔東樹認為對車市增長要有信心。他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9年經濟和車市發展釋放重要的政策信號。首先,樓市擠壓消費因素或將基本消除,房價溫和下行是必然趨勢,這對改善消費心態,抑制居民債務增大,以及短期消費有巨大促進。其次,2018年車市基數較低將成為2019年車市增長的有利因素。第三,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如果2019年車市逆週期回暖,將有利於調經濟、穩消費、提振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