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口語表達是人們運用聲音和勢態語言對一個人思維活動的掃描和表達。也就是說,說話是人思維的物質外化,人們常說想得清才能說得好。說得好才算會說。因此,我們可以簡明扼要地說,說話是一個人素養、能力和智慧的一種綜合體現。具體地說,說話是在交談、演講和論辯等口語交際活動中,表達者根據特定的交際目的和任務,切合特定的言語交際環境,準確、得體、生動地運用連貫、標準的有聲語言,並輔之以適當的體態語表情達意以取得圓滿交際效果的口頭表達能力。根據口語交際的構成要素和口才的含義,說一個人會說話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1)在交際中必須具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即能根據交際意圖和目的熟練地運用語言技巧來展開話語,同時應具有靈活機智的應變能力,即對應情況而說話。《論語·選進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子路和冉有都問“聞斯行諸”,聽到的事就馬上做嗎?孔子在回答子路時說:“有父親、哥哥在,應聽聽他們的,怎能聽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時又說:“聽到了就幹起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華大惑不解。孔子解釋說:“冉有膽量小,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說一聽到了就幹起來,是鼓勵他,給他壯膽;子路膽量大得超過一般人,勇於作為,所以我說,有父親、哥哥在,要壓一壓,使他有所退讓。”這件事向被用做孑L子“因材施教”的例證,其實也是說話看對象、針對不同實際情況而選擇不同說話內容的範例。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2)在交際中始終具有明確的對象意識和語境意識。如果不顧場合,不看對象,誇誇其談,滔滔不絕,這種“能說會道”的 行為只會引起反感甚至厭惡,不能稱之為有日。子在《勸學中曾明確指出:“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急躁),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瞽”,就是瞎子。這說明講話應隘境而發,相機行事。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3)在交際中還必須具有較高的領悟能力和反饋能力,即既能準確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當、必要的應付。這是與人交談很關鍵的一條。在口語交際時,說話者不僅要表達,而且還要接受,即領悟對方話語或表情動作等體態語所蘊含的意思,同時還要作出有針對性的反饋。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戰問題與前蘇聯駐美國大使多勃雷寧舉行會談。正當發言時,尼克松總統打來電話,談了幾分鐘之後,基辛格對多勃雷寧說:“總統剛才在電話裡對我說,關於越南問題,‘列車剛剛開出車站’,現在正在物道上行駛。”老練的多勃雷寧試圖緩和一下氣氛,接過話頭說:“我希望是架飛機而不是火車。”在這段話對中基辛格從堅持自己的立場出發,不僅明確地理解多勃雷寧變“火車”為“飛機”的用意,而且採取“借言”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觀點,顯示出機智的外交家風采。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4)說話內容的深淺要與對方的接受能力相宜。《論語·雍也篇》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對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對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講說高深的道理,說話的內容超過或低於對方的接受能力都不會收到好效果。

(5)慎言。所謂“慎言”,就是不說過頭話。提倡“慎是針對言與行的關係提出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多聞疑,慎言其餘,則寡尤”。這就是說,做事情要勤勞敏捷,說話要謹慎講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壓根就不說,如果在言與行實在無法一致的情況下,寧可多做事,少說話,也絕不能說多做少,言過其行。

會說話,就是一種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