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推崇曾國藩,以至於以曾國藩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文化市場。市面上充斥著各色版本的《曾國藩謀略》,《曾國藩冰鑑》,為政者把冰鑑當成了從政的三十六計,他們近乎把曾國藩當做中國官場的一面值得敬仰與效仿的大旗。

在對曾國藩生平研究上饒有建樹的大學者唐德剛曾經在廈門的一場學術報告上說,他在給各省大員宣講曾國藩以及曾國藩憑一己之力對抗太平天國叛軍這段歷史的時候,臺下的高官們幾乎沒人愛聽,他們熱衷的只是雞湯的精華: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即曾國藩是如何取得如此之高的成就?以及曾國藩是如何取得高官之後能明哲保身安樂終老?

其實概括來說就是兩個意思:怎麼當官?怎麼保官?

在他們眼中,曾國藩就是一個火眼金睛,滿腦權術,筆尖一動,灰飛煙滅的神。

放眼中國歷史,能取得像曾國藩這樣挽救一個國家和一個王朝的功臣名將不多,能像他這樣功成名就以後狡兔不死,走狗不烹的又是少之又少。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成功路線使得曾國藩一下子便能從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鶴立雞群,成為中國官場中一個屹立不倒的神話。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曾國藩真的有那麼神?我看沒有。

就以中國人所熱衷的《曾國藩家書》來說,這本書有一半的內容是教育他的子女和他的弟弟們如何去生活,而另一半則是向他的親人們抱怨、訴苦。

抱怨什麼?訴什麼苦?抱怨糧草短缺、人心難測、北京高層的不理解、將士逃離、當地政府官員的惡意掣肘、敵人之強大……

以及自己無法支撐想自殺……

如果曾國藩真的像現在人們認為的那樣:看一眼就知道此人什麼性格是否中用,出戰則勝,那麼曾國藩的幾個弟弟就不會相繼死於戰場,這場戰爭也不會長達十幾年之久,長江流域也不會有近三千萬人死於炮火,要知道整個抗日戰爭,中國也是犧牲了近三千萬人。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顯然,曾國藩並不是天神下凡,像當代人們的理想預期那樣一瞬間強擼灰飛煙滅,爬上帝國最有權勢臣子的高位。

再來看看關乎曾國藩成敗的兩場戰爭的轉折點,就能對曾國藩的成功哲學有一個新的認識。

一、 安慶之戰

安慶是南京西面在長江沿岸的軍事重鎮和門戶,取得了安慶就打開了南京的西大門,雙方都意識到了這一城得失的厲害關係。曾國藩傾湘軍全力下長江圍安慶,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從長江北岸和長江南岸兩路並進,計劃在武昌匯合形成對曾國藩的合圍之勢切斷其補給線路。

陳玉成部甚至都一度把曾國荃的圍城大營反圍得水洩不通,只是在這關鍵的時候,中英《北京條約》的簽訂,使得武昌成為長江中游的一個開放門戶,英軍從上海順江而上,明確告知陳玉成不可攻打佔領武昌否則將與太平天國為戰。

大批清軍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入駐武昌,守住了曾國藩的大後方,而陳玉成李秀成也因為戰略上的失敗而使得時間延期,安慶糧草不支最後失守。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二、 華東肅清

華東一直是太平軍將領李秀成的眼中釘肉中刺,李秀成明白華東地區對於向西打不通的太平天國的戰略價值。雖然控制上海的英國政府命令本國所有成員對中國這場內戰嚴守中立政策,但就是英國駐華海軍司令何伯這個人,私下對太平軍厭惡的態度,決定突破中立政策,幫助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用輪船把淮軍運到華東,並幫助清軍收復了華東諸城。

因此,才有了後來十萬湘軍圍攻南京這座孤城的故事,才有了曾國藩的不世之功。

如果沒有英國人在這兩個關鍵環節的介入,清王朝能否保得住都是個未知數。

當然,務實的英國人是完全站在本方通商貿易的利益上來做出的抉擇。但不管怎樣,知道了這兩件事,我們都可能會感覺,曾國藩肯定不是個神,曾國藩點太正了,是不是運氣太好了?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是運氣,但是是必然的運氣。

當安慶之圍開始的時候,英法聯軍恰好開始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打到了北京,咸豐皇帝命令曾國藩北上進京勤王,而曾國藩預估京畿周邊的八旗部隊足以對抗洋人,因此只是派他的部下鮑超,帶著兩千人象徵性越過了長江轉了轉,而自己則再向北京的朝廷不停地訴難以抽身之苦。

如果一個皇帝讓你去做什麼你敢不去嗎?即使敢你能挺多久?

但曾國藩敢,他也挺住了這個足以壓死他的壓力。

包括後來的天京之圍久久不克,北京又是連續下令設限強攻,曾國藩知道時候未到,貿然強攻,這些從湖南來的老鄉們將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他又一次的選擇了抗命。挺住朝廷這個足以跟他秋後算賬的壓力。

但最後曾國藩並沒有死,也沒有慘,他只是做了一件事,在南京攻克一月之後就把幾十萬湘軍解散了,把整個長江流域的地盤交給了他的學生們。

所謂曾國藩如何當官和成功,無非是一個字——挺,挺什麼?挺壓力。

所謂曾國藩如何保官和保身,無非是一個字——放,放什麼?放權力。

這些道理其實唐德綱臺下的那些大員們都懂,甚至混過幾年社會的中國人都懂,但是他們寧可相信一個被不斷妖魔化的曾國藩,也不願意相信一個普通的凡人能夠輕而易舉實踐的道理。

很多人看《曾國藩家書》都是為了看說了什麼雞湯,講了什麼權術,而不注意他讓他的子女和門生們真真切切的做什麼。

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他在家書裡推薦的一本書,也是他一直帶在軍營裡的一本書——《挺經》。


曾國藩的成功之道,不過是一個“挺”字


曾國藩一輩子都在挺,挺壓力,挺時間,挺疾病,挺敵人,挺飢餓……只不過一般人會輕易放棄的他都挺過來了。一般人難以割捨的財產權力他都放下了。

其實在曾國藩因兵敗第二次自殺未遂之時,左宗棠在曾國藩的床邊嘲諷他:

“一介書生,打場敗仗就自殺,你能幹什麼事?”

可能曾國藩就是從這時慢慢挺住的。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後來曾國藩都挺住了,所以後來英國人來了,戰場扭轉了,以致於順利得不能再順利。

看似不合理的操作,卻行雲流水,天時地利人和不過就是如此。

為政者,挺得是什麼?挺的就是為為人民服務的正義,堅持心中正義的根尺,因此才有了《我不是藥神》的現實司法神話。

被妖魔化的成功,不過是挺住凡人的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