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邊陲老街——縣前街

在安東市元寶區,有一條大致與安奉鐵路相平行的街道——縣前街。縣前街呈東北——西南向,東北起八道溝橋洞,西南至七道溝南端,長1150米,寬15米左右,均為柏油路面。該街舊稱通濟街,是清代晚期安東縣最早闢建的著名街道之一,曾是老安東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街區,有過一段輝煌的過去,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1876年(光緒二年),安東始設縣治。在今丹東市第二幼兒園處,建成衙署。因其地臨靠江岸,地勢低窪,屢遭水患。1888年(光緒十四年)7月,衙署房舍被洪水沖毀,街市盡遭水淹,知縣徐鏡第在縣衙舊址北400餘米處的西山高地選定房場,即在原縣前街56號利民物資回收公司處重建衙署。同時,商民在附近也因陋就簡,建起房舍。自此,商號、店鋪日漸增多,形成一條繁華街道。又因此街橫臥縣衙署跟前,因此稱為縣前街,相沿至今。

縣前街在清末光緒、宣統時期,一直是安東市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中心街區。初闢時是土路,路面並不寬闊筆直。在這條街上,除建築規模最大的縣衙門以外,安東縣的巡檢管典史署、甲丁事務所、監獄、濟良所、縣教育會、縣視學、勸學所、縣教育公所等機構都設在這裡。縣前街作為中心街區,西北連接七道溝、於家溝、天后街、八道溝,東南連接招牌街(聚寶街)、官電街、新安街、利民街等街路,形成四通八達的街路網絡。

至民國初年,縣前街仍為安東縣重要街區。諸如東邊道教育會、縣農務會以及圖書館、教育月刊社、簡易識字學校等機構都設在縣前街。安東自開埠以後,縣衙馬路統由警察廳歷年修築。為防止損壞路面,只有冬季冰凍時允許大車進入市街。除此之外,春、夏、秋三季不準大車通行。1923年3月,安東縣組織城鄉修治道路,並統一道路標準。縣前街按縣道標準修築新式馬路:寬2丈2尺,路面呈弧形隆起,馬路中央要比路邊高出1尺1寸。路旁鋪設混凝土暗溝管道,路面上鋪碎石,然後用汽機碾壓,使之堅固平坦。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繁華的安東商業街(即舊中富街)(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左為誠文信書局(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舊景,右面建築為安東總商會辦公樓(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左為當時安東著名的老天祥藥店(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舊景(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因安東銀市和安東總商會等坐落此街,故稱財神廟街。

沿街店鋪:

銀市、安東總商會、即濟印刷局、天生福藥房、晉興恆、福成銀行出張所、義來誠銀行、裕興福、和源泰、榮慶長、福合洋行、裕成號、大連汽船會社、同順油坊、同裕合、敬業山房、富屋洋行等。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舊景(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安東街巷名與商業的歷史

以作坊得名

豐裕大院,源於豐裕同油坊。該油坊建於1917年。雙合義衚衕,源於雙合棧油坊,該油坊建於1912年。同利大院,源於同利永柞蠶工廠,該廠建於1929年。這些大院、衚衕或位於作坊附近而得名,或由這些作坊演變而來。

以商業店鋪得名

茂生衚衕,源於榮茂生雜貨鋪,該店批發零售日用雜貨,兼營水泥磚瓦,建於1936年。福合衚衕,源於福合豆芽鋪,該鋪所生豆芽聞名遐邇。太平洋衚衕,源於太平洋鑲牙館和太平洋照相館。春源衚衕,源於長春源飯莊,以焗大蝦、火勺聞名遠近。

以交易市場和集市得名

在清末和民國初年,安東商業總會先後在今元寶區沿江地帶設糧市、魚市、柴草市、菜市等交易場所和集市,其規模較大,時間較長,名聲較響,久而久之,所在地和附近的街巷,多以此為專名。這就是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糧市街、魚市街、柴草市街、菜市街等。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舊景(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二

安東財神廟街舊景(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