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鄰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鬧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故事:鄰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鬧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捉夜星子”這一傳統迄今已經基本廢除,所以聽說過的人很少,而且由於在古代筆記中記錄甚少,就更加不為人知。我平時喜歡看古代的筆記,在清代的很多筆記小說中可以看到關於“夜星子”的記錄,比如:大才子袁枚的《子不語》,和邦額(閒齋氏)的《夜譚隨錄》,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翻之均可見。

故事:鄰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鬧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子不語》中關於此事的篇章的第一句話,給“夜星子”做個名詞解釋,雲:“京師小兒夜啼謂之‘夜星子’。”也就是說,這個詞是指小兒夜裡長時間的哭鬧不休,彷彿中了邪一般。顧名思義,“捉夜星子”就是專門針對小兒夜啼的“驅魔人”。不過這類驅魔人都不是什麼大法師,“捉者一多半為老婦人”。

新生嬰兒,夜裡哭鬧不止,家裡有過小孩的都應該深有感觸。有的家中有老人的,會說孩子可能是嚇著了,晚上給“叫叫”,或者做個什麼簡易“法事”,給破破。在北京這一帶,古代的說法是,孩子太小,魂魄較弱,招惹上了“夜星子”,從而導致夜啼不止。

老北京當中還留有一個風俗:如果家裡出現了這樣一位小少爺,家長會把一張紙貼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一角,紙上寫著:“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

故事:鄰居家的小孩到了晚上哭鬧不休,果真招惹上了“夜星子”

而在《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一樁“捉夜星子”的奇事。

從前,有個李侍郎,年輕時從苗疆帶恩咯一個苗女,青春漂亮。二人和和美美,小日子過得很幸福。斗轉星移,五十年過去了,苗女也老了,身體也差了,體弱多病,終日只能在床上躺著,很少下地活動。整日陪她的,就是她養的一隻貓,差不多吃則同食,睡則同床,終日形影不離。

當時,京師有個做官的人家,“一幼子尚在襁褓,夜夜啼號,至曉方輟”,這種跟上夜班一樣準時的徹夜哭鬧,持續了好幾個月,鬧得全家精疲力竭,家中老人便出主意,說這一定是“夜星子”作祟,還是請人來捉之吧!

於是家中花重金請了一位“從事”此種行業的巫姑。當天夜裡,巫姑就坐在小孩旁邊,手裡拿著桃木製的弓,柳條做成的箭——這把特製的弓箭非常小,長不過五寸,柳條箭上繫著一縷很長很長的素絲,“搭弓射箭”時要把那縷素絲梳理好,用無名指拈之。

“至夜半,月色上窗”,小孩開始哭了,屋子裡面的人將燈火熄滅,緊張地望著緊閉的門窗……突然間,只見窗戶紙上映出一道詭異的影像,彷彿是一個身高只有六七寸的婦人,“操戈騎馬而行,倏進倏卻”。室內的人們幾乎驚叫起來,老太婆連連擺手示意他們不要出聲,對準那影子,彎弓射之,只聽“嗖”的一聲,桃木箭射破了窗紙,正中那六七寸的婦人影像的後背,“夜星子”發出一陣唧唧唧的叫聲,騎著馬跑了。

巫姑帶人順著那縷素線往前追去,一直追到退休的李侍郎家。站在後房的門前,大家一時間不知所措。後來,上心叩頭,說明來意,李侍郎搖頭不信。

正在這時,忽然有婢女來報,說“苗婆婆”背上中箭,需要醫治。

來到後院,眾人定睛一看,都嚇得目瞪口呆,果然,那支桃木箭正釘在老姨的肩膀上,她疼得低聲呻吟不已,而她一貫朝夕相處的那隻老貓正被她騎在胯下。大家也顧不得計較事情的真相和本末,先把柳條箭從老姨的肩膀上拔了下來,“血流不止”。

捉夜星子的巫姑命令立刻殺死那隻老貓,從此小孩子不再夜啼了。老苗婆亦由此得病,數日後,亦死。

有人認為,貓才是真正的夜星子,老苗女只不過被它蠱惑利用了而已。也有人認為,老苗女是巫婆,貓是她的僕從,因為貓在歐洲被當作巫師同謀的傳統。

《貓與巫》中說: “貓在歐洲當作家畜,其事當在母權社會的時代。貓是巫的部屬,其關係極密切,所以巫能化貓,而貓有時也能幻作巫形。兔子也有同樣的情形,所以被叫做草貓。

德國有俗諺說:貓活到二十歲就變成巫,巫活到一百歲又變成貓。

至於,是貓還是苗婆,眾說紛紜,不過“夜星子”這種事,口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