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國孩子”成長”背後的辛酸

近日塵封了5年的青春電影《狗十三》上映了,這部5年前就廣受好評的青春電影為什麼被封存我們不深究。這部打破國內青春電影的“冰點”,讓觀眾壓抑了很久的情緒得到釋放。也讓不得不思考中國孩子的成長到底應該怎麼被“保護”?

《狗十三》:中國孩子”成長”背後的辛酸

影片《狗十三》,片名中的數字13,一是主角李玩13歲的註明。另外在海報上兩個數字連起來,就是一個大寫的“B”,可見導演隱晦的諷刺意味。《狗十三》講述了女孩李玩,在一個離異家庭。像中國很多家庭一樣,父親一直都很忙於工作,自己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這種隔代生活的家庭裡,爺爺奶奶平時也只能滿足李玩的基本生活需要。爺爺奶奶沒辦法和李玩有更多的交流。而進入青春期的李玩,也心智也慢慢發生著變化。一直熱愛物理的學習成績優異,但是由於英語偏科而有些影響整體成績。像很多中國家長一樣,那孩子成績哪一科差就補那一科,興趣班也要圍繞成績來展開。終於在報興趣班時,李玩父親在沒有和李玩商量的情況下,“幫”她將興趣班物理改成英語。你們現在或許已經不記得當初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或許就是那時父母的“幫忙”決定已經把這些扼殺在搖籃之中了。

《狗十三》:中國孩子”成長”背後的辛酸

李玩父親再婚生了個弟弟,卻一直瞞著李玩。為了讓李玩接受這件事, 他先買了一條狗讓她開心一下。然而李玩並不喜歡狗,這也是他們平時缺少交流的結果。後來她慢慢接納了狗,給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一次爺爺出去溜狗時將“愛因斯坦”弄丟了,這是李玩家人卻用“大人”的處理方式。又買了一條很像的狗,指鹿為馬說那就是“愛因斯坦”,逼著李玩承認那就是之前的“愛因斯坦”。李玩因為此事出去“瘋”了一把,燻奶奶也因去找李玩走丟,酒回家被李玩父親看到。李玩父親也總於爆發,一場家暴開始上演。雖然在青春期的李玩,在理性看來她的言行是有很多地方欠妥,而李玩父親也像很多中國很習以為常的“打罵”教育。13歲的李玩也在被強制的接受中國式“成人禮”的洗禮,感覺是可悲的。只古以來中國傳統就有“黃金棍下出好人”這種說法,這種打罵教育也一直被家長所推崇。但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適合青春期的孩子有待思考。

《狗十三》:中國孩子”成長”背後的辛酸

李玩也在一次次洗禮中慢慢“成長”,最後在慶功宴上李玩吃下親戚遞過來的狗肉時,也預示著李玩真正的蛻變,從青春叛逆蛻變為乖巧懂事的孩子。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聽話,乖巧、懂事”已經成為綁架孩子自由表達的束縛。家長更多的是按照自己遺忘去讓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期間也沒有問問孩子的感受。就像電影《狗十三》讓李玩吃肉,大家把全座的氣氛都集中在李玩吃狗肉這件事,而完全沒有考慮過李玩是否喜歡願意。

《狗十三》:中國孩子”成長”背後的辛酸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不禁要問自己,我們的青春成長背後到底經歷過多少辛酸。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大人都了他做“好”了所有的決定,這樣真的合適嗎?大人做的每一個決定真的沒錯嗎?這種早早的就懂得人情世故的教育方式真的是為孩子們好嗎?

我是呆貓,如果你看完這部電影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