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中国孩子”成长”背后的辛酸

近日尘封了5年的青春电影《狗十三》上映了,这部5年前就广受好评的青春电影为什么被封存我们不深究。这部打破国内青春电影的“冰点”,让观众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得到释放。也让不得不思考中国孩子的成长到底应该怎么被“保护”?

《狗十三》:中国孩子”成长”背后的辛酸

影片《狗十三》,片名中的数字13,一是主角李玩13岁的注明。另外在海报上两个数字连起来,就是一个大写的“B”,可见导演隐晦的讽刺意味。《狗十三》讲述了女孩李玩,在一个离异家庭。像中国很多家庭一样,父亲一直都很忙于工作,自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种隔代生活的家庭里,爷爷奶奶平时也只能满足李玩的基本生活需要。爷爷奶奶没办法和李玩有更多的交流。而进入青春期的李玩,也心智也慢慢发生着变化。一直热爱物理的学习成绩优异,但是由于英语偏科而有些影响整体成绩。像很多中国家长一样,那孩子成绩哪一科差就补那一科,兴趣班也要围绕成绩来展开。终于在报兴趣班时,李玩父亲在没有和李玩商量的情况下,“帮”她将兴趣班物理改成英语。你们现在或许已经不记得当初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或许就是那时父母的“帮忙”决定已经把这些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狗十三》:中国孩子”成长”背后的辛酸

李玩父亲再婚生了个弟弟,却一直瞒着李玩。为了让李玩接受这件事, 他先买了一条狗让她开心一下。然而李玩并不喜欢狗,这也是他们平时缺少交流的结果。后来她慢慢接纳了狗,给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一次爷爷出去溜狗时将“爱因斯坦”弄丢了,这是李玩家人却用“大人”的处理方式。又买了一条很像的狗,指鹿为马说那就是“爱因斯坦”,逼着李玩承认那就是之前的“爱因斯坦”。李玩因为此事出去“疯”了一把,熏奶奶也因去找李玩走丢,酒回家被李玩父亲看到。李玩父亲也总于爆发,一场家暴开始上演。虽然在青春期的李玩,在理性看来她的言行是有很多地方欠妥,而李玩父亲也像很多中国很习以为常的“打骂”教育。13岁的李玩也在被强制的接受中国式“成人礼”的洗礼,感觉是可悲的。只古以来中国传统就有“黄金棍下出好人”这种说法,这种打骂教育也一直被家长所推崇。但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青春期的孩子有待思考。

《狗十三》:中国孩子”成长”背后的辛酸

李玩也在一次次洗礼中慢慢“成长”,最后在庆功宴上李玩吃下亲戚递过来的狗肉时,也预示着李玩真正的蜕变,从青春叛逆蜕变为乖巧懂事的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听话,乖巧、懂事”已经成为绑架孩子自由表达的束缚。家长更多的是按照自己遗忘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而期间也没有问问孩子的感受。就像电影《狗十三》让李玩吃肉,大家把全座的气氛都集中在李玩吃狗肉这件事,而完全没有考虑过李玩是否喜欢愿意。

《狗十三》:中国孩子”成长”背后的辛酸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的青春成长背后到底经历过多少辛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都了他做“好”了所有的决定,这样真的合适吗?大人做的每一个决定真的没错吗?这种早早的就懂得人情世故的教育方式真的是为孩子们好吗?

我是呆猫,如果你看完这部电影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