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是什麼

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聲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是什麼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關於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的研究在國內學界一直有所爭論,觀點分歧較大。筆者認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的論爭並非無意義的語詞之爭,而是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根本問題之爭,它不僅關係到對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思想的基礎性解讀,而且關係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發展。

馬克思有無哲學本體論思想之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學術界就馬克思是否有哲學本體論思想存在較大爭議,形成了觀點鮮明的兩個派別,分別以俞吾金和俞宣孟為代表。俞吾金一直致力於研究馬克思本體論問題,他不僅對本體論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了多番探討,還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的階段性特徵作出了系統概括,認為“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俞宣孟則在其《本體論研究》中多次明確否認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他認為,馬克思倡導的正是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批判,亦即對本體論的批判,同時本體論問題只屬於舊哲學形態的一個領域,任何將馬克思學說與本體論學說相聯繫的做法均不可取。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肯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從西方哲學發展史的脈絡來看,關於哲學本體論的思想都有跡可循,哲學本體論的研究成為任何哲學家都無法迴避的問題。雖然“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但是這並不影響本體論研究所處的基礎性地位。我們應當正視馬克思哲學對於“傳統本體論”的批判和揚棄,馬克思正是在批判與揚棄的過程中醞釀著“新本體論觀”。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馬克思著作中出現本體論的次數較少,而且馬克思本人一貫對西方哲學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中唯心主義本體論思想採取批判態度,反對這種用概念進行邏輯推導的純粹思辨哲學。“否定派”認為,本體論是馬克思哲學所要批判的對象,因此若再去爭辯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具體含義,則是毫無意義之舉。

筆者認為,哲學本身應當具備本體論的性質,哲學本體論的內涵包括思維的、主觀的、思辨的邏輯推理過程,但是馬克思哲學更強調主觀與客觀、抽象與具體的統一以及邏輯與歷史的一致。我們不應混淆哲學與具體科學的界限及適用範圍。哲學雖屬於形而上的思考,但其思考的來源是形態萬千、紛繁複雜的具體事物,它通過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去把握、探尋瞬息萬變的現象中相對不變、永恆的規律。雖然馬克思立場鮮明地對西方傳統哲學特別是對德國古典哲學進行過全面清算,更是與“傳統本體論”劃清界限,但這並不等於馬克思否認其哲學思想中本體論的存在,並不等於其一切著作拒絕與本體論問題發生任何關聯,並不等於馬克思的思想只談“形而下”不談“形而上”。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中,並不是只有“形而上”的純思辨活動,正因為問題不在於“解釋世界”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馬克思強調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是感性的、現實的人和自然界。馬克思更加關注人類社會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關係、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未來圖景。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具體含義之爭

學界關於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具體含義這一問題的探討也出現較大分歧,持有不同觀點的學者提出頗有見地的觀點與依據,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定義為物質本體論或實踐本體論。支持物質本體論的學者認為,馬克思哲學本體論問題應當迴歸到最根本的起點,即世界應統一於物質,物質是客觀實在性;實踐應被視為行為、屬性、功能、中介的範疇,並不涉及宇宙哲學觀的本體論含義;不應混淆實踐唯物主義和實踐本體論,現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重心的改變並不意味著哲學本體論的基礎地位也可以轉變。

支持實踐本體論的學者則認為,“實踐”強調的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它在馬克思哲學思想中既佔據本體地位,又與上述物質本體論的內涵區別開來。實踐本體論中包含了對於真理的批判性,體現了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性質的永恆主題,這與馬克思一貫的學術主張和立場一致;“實踐”作為一種嶄新的世界觀,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溝通的中介,以人類改造物質世界的客觀活動的、具體的、動態的方式來考察和探索當代本體論的問題,體現了當代本體論的現實價值,以此昇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內涵。

二是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進行階段性劃分或者組合而定義。在《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路歷程》一文中,俞吾金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發展歷程劃分為自我意識本體論、情慾本體論、實踐本體論、生產勞動本體論和社會存在本體論五個階段。他認為,社會存在本體論是基本本體論,而實踐本體論和生產本體論是一般本體論。之後,他在《馬克思哲學是社會生產關係本體論》一文中,將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定義為“社會生產關係本體論”。最後,他在《馬克思對物質本體論的揚棄》一文中將其修正為“實踐—社會生產關係本體論”。

有的學者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出發,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物質本體論;有的學者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得出結論,馬克思的本體論是感性存在本體論;有的學者從馬克思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強調實踐在哲學中的作用,指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實踐本體論;有的學者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強調生產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出發,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生產勞動本體論;有的學者認為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明確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因此馬克思的本體論是社會存在本體論;有的學者則認為馬克思的本體論既不是物質本體論,也不是實踐本體論,而是實踐—物質本體論。上述觀點都可以在馬克思著作裡找到根據,因此也都有一定道理。

《資本論》勞動本體論思想之體現

馬克思有哲學本體論思想,這一觀點毋庸置疑。與此同時,筆者也贊同俞吾金對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進行階段性劃分的做法。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思想發展軌跡是從早期的、不成熟階段向晚期的、成熟階段逐步邁進。因此,我們在考察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內涵時,若是僅通過對其某個階段的、尚不成熟的本體論思想進行解讀,就會片面地、草率地將馬克思本體論思想固化為類似物質本體論、實踐本體論或是實踐—物質本體論等,這都是不可取的。筆者主張,以凝聚馬克思畢生心血與智慧的政治經濟學鉅著《資本論》為文本參照依據,將《資本論》的勞動本體論立場視作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思想的最終歸宿。換言之,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在《資本論》中獲得了最集中、最典型、最成熟的體現。

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貫穿於《資本論》創作始終,成為全書活的靈魂。以第一卷為例,馬克思始終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上,從五個方面具體展現了其勞動本體論思想。

第一,《資本論》論證了“勞動二重性”與勞動本體論思想。馬克思從研究“商品”出發,發現了“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商品價值”的奧秘,從而進一步考察“勞動二重性”中形成價值唯一源泉的“抽象勞動”,也就是“價值實體”(這裡的“實體”含有本體之意)。

第二,《資本論》論證了“貨幣轉化為資本”與勞動本體論思想。馬克思認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勞動力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它的使用就是勞動,勞動不僅可以生產“價值”,還可以創造“剩餘價值”。

第三,《資本論》論證了“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與勞動本體論思想。在此,馬克思對“剩餘價值的生產”的兩種形式進行考察,發現“絕對剩餘價值生產”與“相對剩餘價值生產”均是為了增加工人剩餘勞動時間、剝削工人勞動而服務。

第四,《資本論》論證了資本主義“工資”與勞動本體論思想。“工資”作為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可分為計時工資與計件工資,這是馬克思勞動本體論思想的進一步具體化。“工資”作為包裹著剩餘價值秘密的外衣被馬克思逐層揭開。

第五,《資本論》論證了“資本的積累”與勞動本體論思想。“資本的積累”也就是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擴大再生產,它以大規模獲得工人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為基礎,因此“資本的積累”亦始終未能改變勞動本體論的核心地位。

綜上所述,馬克思《資本論》哲學本體論思想一再得到彰顯,這種以勞動為本體的研究與創作思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問題的解決發揮著本質作用。馬克思的勞動本體論思想既為以獲得剩餘價值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的循環向前、永不停歇提供先決條件,又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促成資本積累,同時也在資本主義社會繁榮發展的內部孕育著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日益激化的矛盾。

(作者單位: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