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 文|鹽商_Leo

毋庸置疑,打造一個盡人皆知的品牌,是每個創業者的夢想。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對於某些產品(比如大米、茶葉),無論你下多大的決心、付出了多少努力,也難以建立起品牌,更不要說要實現“盡人皆知”的夢想了。

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為什麼這些產品難以建立起品牌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消費者是如何做選擇的。

實際上,影響消費者購買選擇的力量有三種:

“過去偏好”、“營銷”、“第三方”。

這三者之間是互相博弈的關係。如果消費者受過去偏好的影響較大,那麼相應的,受營銷和第三方力量的影響就較小,反之亦然。

比如對大米來說,因為決策足夠簡單,且每個人的口味偏好不同,我們往往就會根據以往經驗購買,而不太會參考別人怎麼說。

但是我們都知道,只有營銷和第三方力量才能被市場部調動。這就導致,一旦消費者更多的依靠偏好做選擇,那麼營銷和第三方的作用就被大大削弱了,這就意味著再試圖以這兩者影響消費者的選擇,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這時,市場部就相當於被捆綁了手腳,有心無力,真正的變成“只花不賺”的部門了。

這時就會有人問了——你說了這麼多,難道這些受消費者偏好影響大的產品,就一定沒機會建立起品牌了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知道這個問題的本質。

其實,這個問題本質上就是在問:我能不能通過一些方法,讓營銷成為驅動消費者選擇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偏好呢?

答案是:可以!

既然消費者頑固的偏好是我們的對手,那麼,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上,營銷能發揮最大的作用,而過去偏好變得無效。

要做到這一點,你至少可以在以下這三個“新站場”,成功建立起品牌。

1、改變歸類——跳到其他行業做品牌2、做渠道品牌3、做生活方式品牌


1.改變歸類——在其他行業做品牌

有些行業本身就很難做成品牌。比如主食行業、茶業等。

既然難以在本行業建立品牌,那就不妨改變產品的歸類,從而跳到另一個行業——在這個行業裡,營銷能發揮最大的作用,偏好的影響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比如,茶葉是受消費者過去偏好比較明顯的產品,有的人習慣喝碧螺春、有的人習慣喝毛尖、而有的人習慣鐵觀音。(ps:多數人誤認為這些是品牌,其實在過去茶只分品類)

所以,你想在任何一個品類中建立一個品牌,都是比較困難的。

而最近特別火的小罐茶,僅僅把傳統的按重量計的茶葉裝進小茶包,再放進精緻的小鐵罐裡,就成功地把茶葉歸類到了快消品&禮品。而快消品&禮品又主要受營銷力量的驅動,受偏好的影響不大,就使得在這個行業裡,品牌的建立變得容易了很多。

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絕大多數資深從業者可能努力了幾十年也沒能做起來的茶葉品牌,小罐茶卻在幾個月之內就完成了。而這,則完全得益於對產品的巧妙歸類。

同樣,掛麵也是受過去偏好影響較大的產品,你不太可能記得住掛麵的品牌,即使知道(比如金沙河),這也很難作為你的決策依據。你只會記得你喜歡的口味(比如喜歡寬條、筋道的),並在下次購買時以此做為決策依據。

這就是過去偏好的強大力量——消費者根本不考慮你的品牌。他們只記得上次吃的那款口味還不錯,再買就參考上次就行了。

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對這樣一款“頑固”的產品,陳克明成功的將其歸類到了“方便食品”——他們把掛麵做成了方面面的形式,一包只裝一人的量,並且因生產工藝的改良使得麵條更易熟。

這樣在方便食品行業,過去偏好就變得不那麼重要,營銷基本決定了消費者的選擇。品牌建立就容易得多了。

總之,如果你所在的行業,消費者受偏好影響較為嚴重,導致他們不願意聽從品牌商的。那麼,你不妨改變產品的歸類,重新讓營銷主導消費者的選擇,以成功建立品牌。

這時你就要經常問自己:

· 我的產品還能歸類到哪個行業呢?· 在這個行業裡,營銷是否主導了消費者的選擇,而不是過去偏好?


2.做渠道品牌


如果你的產品受過去偏好影響大,且因為產品較為特殊,難以被歸類到其他行業。那麼,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就是:把品牌努力放在渠道上,成立一個渠道品牌。

因為在“渠道”這個戰場上,過去偏好對消費者影響變得非常有限,相反,營銷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對種子廠商來說,農戶不是看誰的廣告打的響就選誰,種子的選擇關乎於一年的收成,因此他們不太會相信有明確立場的廣告,而更多依據的是自己之前積累的經驗。

而種子又屬於同質化特別嚴重的行業,各廠商生產的種子沒有太大差別。加上種子行業難以建立品牌,就使得絕大部分種子生產廠商無法享受品牌帶來的溢價,只能和廣大同行拼低價,最後不得不以“薄如刀片”般的利潤生存。

那怎麼辦?

其實你可以把品牌努力放在渠道上,相比於“逆天”做個種子品牌,做個渠道品牌就相對容易多了。

因為,轉換到了“渠道”這個戰場上,消費者的選擇更多受營銷力量的驅動,而不太會受過去偏好的影響。

(PS:這裡不考慮成為渠道商的難度,只討論可行的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如果想要在生鮮領域建立品牌,一定要做渠道商的原因。比如每日優鮮(一個生鮮O2O品牌)雖然自己不種植水果、不養殖奶牛,但他們有一大批優質的生鮮供應商,因此,每日優鮮可以很容易成為一個渠道品牌。

實際上,你能說出很多生鮮O2O品牌(比如愛鮮蜂、每日優鮮、盒馬鮮生),卻很難知道任何一個生鮮食品的生產商。就是因為,對於生鮮類產品,你一旦成為了他們的渠道商,那麼,對於你來說,驅動消費者的力量就從“過去偏好”轉換到了“營銷”,你自然能比較容易地建立起品牌。

總之,如果你嘗試轉變產品歸類後,仍然難以歸類到任何其他容易建立品牌的行業。這時你不妨把努力放在渠道上,成立一個渠道品牌,因為相比於在行業中“逆天”建立品牌,成立渠道品牌相對容易多了。

因此,你要經常問自己:

· 我所處的行業,有沒有知名的渠道品牌呢?· 如果沒有,我能不能成為渠道商,從而使營銷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削弱偏好對消費者的影響呢?


3.做生活方式品牌


前面我們講了,如果產品受消費者過去偏好影響較大,你可以改變產品歸類到容易建立品牌的行業。如果鑑於產品特徵,實在難以歸類到其他行業,你也可以成立一個渠道品牌。

其實,建立品牌,除了以上兩種方式,在這個“產品後於品牌”的時代,還有一種方式越來越成為主流,那就是:做生活方式品牌。

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杜紹斐”最開始也沒有產品,只是一個教直男穿搭的微信大號,不斷積蓄勢能成為品牌後,才開始自己賣自己的男士用品。

因此,在這個時代,行業中難以建立品牌,也不必拘泥於此,你大可以像他們那樣先通過建立社群、積累粉絲做出品牌,然後再為你的產品引流。

粗糧產品難做品牌?或許你可以組建社群,把對飲食健康感興趣的人聚集起來,大家交流心得,並經常組建線下活動,不斷積累勢能,順勢成立一個“我愛吃粗糧”的生活方式品牌,然後為你的粗糧產品引流。

為什麼有的產品,不管怎麼營銷都沒用?


茶葉難做品牌?或許你可以創建一個名為“痴人說茶”的微信公眾號,持續滿足粉絲的核心內容需求(比如茶知識的普及),以此增加粉絲粘性,並通過推廣擴大粉絲數量,然後水到渠成成為一個“普及茶知識以及奇聞異事”的生活方式品牌。然後再為自己的茶葉產品引流。

這樣之所以有效的前提是:成為了生活方式品牌,意味著驅動消費者選擇的更多取決於營銷,而不是過去偏好。

因此,如果你嘗試了改變產品歸類,但因為產品特徵,很難被歸到其他行業,成為渠道商也難度較大,那麼,你還可以成立一個生活方式品牌。

對此,你要經常問自己:

· 我的產品和哪些生活方式相關呢?· 我需要成立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品牌,並以此為我的產品引流呢?


結 語

在很多行業(比如茶、大米),無論你下多大的決心,付出多少努力,做成品牌都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這些產品,本質上都是偏好在影響著者消費者的選擇,而不是營銷。

這樣,營銷的作用有限,品牌自然難以建立。那怎麼辦呢?

你需要找到一個“戰場”,在這個“戰場”上,過去偏好對消費者的影響能降到最低,而營銷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為此,文中提供了三個方向供你選擇:

1、改變歸類——跳到其他行業做品牌

2、做渠道品牌

3、做生活方式品牌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簡稱賽尚)成立於中國品牌快速崛起的2007年。公司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中國的品牌崛起,特別專注於食品領域的品牌創意、設計、策劃。近年來成功服務消時樂,從品牌命名策劃、創意設計傳播等助力消時樂一年實現0-3億快速增長,被中國食品成長之星授予“年度傑出營銷案例”獎。賽尚也一躍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創意、策劃機構。

賽尚品牌創意機構不同於傳統智業公司和單純的品牌設計公司。賽尚以用戶需求為導向,從消費洞察、場景創建、品牌創意(基於逆向創意,轉化公共認知為品牌認知) 、品牌命名(可註冊、可傳播) 、品牌設計(堅持原創:品牌形象識別系統、包裝設計、瓶型設計、空間設計、互聯網傳播設計) 、互動傳播(基於互聯網的傳播、互動、UGC等的設計、策劃內容生產、傳播造勢為品牌賦能) 、場景化落地(產品如何連接消費者,實現無人化推廣) 、精準招商、新營銷導入(打造樣板市場,終端快速爆量、實現規模化複製) 、戰略產品孵化(助力有思想企業家、有潛力品牌、產品早日躍升一線) 。

賽尚服務客戶均為一線和快速增長準一線品牌。賽尚品牌創意機構成立十年來,服務消時樂、統一企業、中沃實業、樂天、福森源、北大荒集團、完達山等,取得了客戶的高度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