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日本人是一個狡猾的民族,幾乎把我國所有先進的東西都學了回去。從軍事、經濟到科技、農業生產,一樣不落。回到日本以後發現,這些從中國帶回的典籍沒人能看得懂,於是又把漢字給照搬了回去!學完之後他還一臉的不服,立志要超過你!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妖貓傳中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呂

其中一樣讓他們如獲至寶的東西就是酒,沒有什麼比在鹹溼的海風中,來一口酒更讓人得勁了!那些武士和大名們在酒桌上,讓逼格得到了昇華。於是“杜氏”在日本成為了一個炙手可熱的職業(日本人從中國的傳說中得知了酒神杜康,於是日本以釀酒為業的人自詡為杜康的同行,是為“杜氏”)。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酒神杜康

當年日本人學回去的並非當今國內市場佔有率第一的白酒,而是“米酒”。雖然現在越來越不成氣候了,銷售額還不及白酒的零頭。但它作為我國最古老的酒,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如果要評國酒,也只有它才有資格!貴州茅臺曾恬不知恥的申請註冊“國酒茅臺”商標,結果毫不意外的被無情拒絕!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米酒釀造

白酒雖然近年來發展得風生水起,但其發展歷史不過幾百年,元朝時候由蒙古人大規模引入。北方遊牧民族除了放牧就是砍人搶地盤,需要高度數的酒來壯膽,於是發明了蒸餾酒。南方地區氣候則要溫和得多,喝的是度數較低的釀製酒。話說武松喝了三大碗,照樣上景陽岡打虎。你讓他幹三大碗白酒試試,說不定就是老虎飽餐一頓了!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白酒蒸餾

日本人過來偷師那會兒,是我國的隋唐時期,天下豐衣足食。隋朝屯的米,唐朝吃了百來年還沒吃完,米酒發展正值鼎盛。從中原學成而回的日本人,靠釀酒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是真金,可能還不止一桶)!中國米酒釀好之後容易變濁,在國人看來,這都不算事兒。我們管這叫“一壺濁酒喜相逢“。可日本人不懂啊,他們加入了石灰對酒進行澄清,這就有了被他們稱作“日本酒”的“清酒”。

可能是海島的生活太枯燥了,不折騰點東西得無聊死。日本人在釀酒時又搞出了個叫“精米步合”的概念。意思是,單單用米釀酒充其量只能算是個“青銅”,我們要把大米磨成心白(就是米芯)來釀酒,就問你服不服!雖然我們不屑一顧,但歐美人卻很買賬,對清酒評價很高!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日本清酒

相比於清酒在日本人的折騰下名噪一時,作為清酒的老祖宗,中國米酒就要低調得多了。紹興黃酒算是目前國內米酒界的支柱了,但是市場佔有率之低,連酒類排行榜都很難擠進去!怎麼就混成這樣了呢?

清朝末年以來的社會動盪是一大影響因素。從1840年到1949新中國成立的一百年間,戰亂不斷。能有東西吃不被餓死就不錯了,還敢拿糯米去釀酒,這心也太大了吧!而這一百多年,恰恰是世界工業技術突飛猛進的階段。米酒錯過了從農產品轉變為工業品的最佳時期!

米酒是糯米蒸熟後,加水和酒麴釀製的,屬於發酵酒。在東南省份的農村地區十分常見,但大多是小作坊的形式。在我們福建農村,年前幾乎每家每戶都會釀一缸米酒留著過年用。由於口感不佳,多被用來做菜。

我國的這種酒,被日本人視為清酒的鼻祖,在國內卻混得很差

黃酒配大閘蟹,想想都流口水

米酒在國內其實是被嚴重低估了,作為釀製酒,米酒比白酒要健康許多。在製作成本上,糯米的價格相當於高粱的十餘倍。而市場銷售價格,米酒卻遠不及白酒。利潤空間太低,限制了米酒的發展。作為米酒業的龍頭老大---古越龍山,上市21年淨利潤也才上漲了1.4倍。拿投資酒廠的錢去買銀行理財,賺的還不止這麼多!可見行業發展之低迷。

在我看來,中國米酒可借鑑日本清酒的發展方向,走精細化路線。現在雖然溫飽已不成問題,但以目前糯米的產量,還不足以為大規模的米酒釀造提供原料。提升酒的品質,打造高端米酒才是正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