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本人是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80後大叔,由於工作原因(IT民工)去過全國很多知名城市,也體驗過很多美食,一直有寫家鄉美食的想法,歡迎大家多提建議及意見。請多關注,持續更新。

先介紹下食遊記總綱,總計四大部分,計劃三個月時間寫完。

1.老字號

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老道外

2.俄式西餐

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哈爾濱華梅西餐廳

3.本地特色

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獨具特色的鐵鍋燉,突顯東北人的豪爽粗放性格

4.燒烤

哈爾濱食遊記-總綱-持續更新中

哈爾濱小衚衕裡的燒烤秘境

哈爾濱人大部分為山東移民的後代,山東人帶來了齊魯文化,包括魯菜。又有土著的滿洲飲食文化和部分俄羅斯飲食文化。三種飲食文化交匯、融合,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哈爾濱飲食文化。

掛漿(熘)這種烹飪方法是魯菜獨有的。把切好的肉放在蛋清、澱粉和水的混合物中,抓一抓,放到油鍋裡炸。撈出來再澆以調好的熱汁,或把炸好的肉放到熱汁裡炒一下。比較有名的菜有酥白肉、熘肉段。哈爾濱人用這種方法做出好吃的鍋包肉,不見於魯菜。又獨出心裁地把蔬菜也放到油鍋裡炸,撈出來再炒,有燒茄子、地三鮮……把不同品種的蔬菜放在一起炒,也是哈爾濱人的發明,有新三鮮者,捲心菜(大頭菜)、西紅柿、尖椒三樣一塊炒。我見過有的人家還加進去雞蛋、黃瓜,五樣一起炒。更有把肉、各種蔬菜以及粉條、豆製品等放在一起燉,所謂“亂燉”。

提起燉,那可是滿族人的發明。滿族早年以漁獵為生,住在野外,遷徙不定,烹飪器具只吊鍋一種,自然只好燉了。有所謂的八大燉。北京人最認小雞燉蘑菇,排骨燉豆角也不錯。土豆熬白菜如果加進去五花三層的薄豬肉片、粉條、黃花菜,也相當不錯。氽白肉(血腸)那是地道的滿族菜。

滿族人素以養豬聞名,並視肥豬肉為上乘。把煮熟的豬肉切成薄片,碼在盤子裡,蘸蒜泥醬油吃,不同於蒙古人的扒肉。直到今天,那些保持了哈拉(氏族)——莫昆(家族)制度的滿族屯仍以自肉、血腸為祭品以奉獻於先祖。現在又發明出得莫利燉活魚,又有鯰魚燉茄子。把別的食品跟魚一起燉,那食品往往帶有魚的鮮味。

蘇伯湯也是一種燉菜,是俄羅斯人的。牛肉、土豆、捲心菜(大頭菜)、西紅柿三樣一塊燉。剔除掉捲心菜和土豆,就是牛肉燉柿子。前述用西紅柿炒捲心菜也是受了俄羅斯飲食文化的啟示。還有土豆燉牛肉、酸黃瓜。酸黃瓜是地道的俄羅斯食品,一般涼著吃,哈爾濱餐館近幾年才有的酸黃瓜絲炒肉絲,是把俄羅斯文化的因子納入中國文化的形式中。

現在哈爾濱有專門的燉菜館,又有以經營氽白肉血腸為主的殺豬菜館。還有粗糧館,以經營大餅子鹹魚為特色。這些土得掉渣的東西現在都登上了大雅之堂。有為數不多的蒸菜館,蒸菜當源於山東,蒸窩窩頭、大包子,順便把放在小盆裡的菜、油、鹽放在蒸屜上蒸。把整根茄子蒸熟,撕成條狀,蘸蒜泥醬油吃。把蒜泥和鹽面放在茄子裡,製成蒜茄子,是一種鹹菜。哈爾濱的鹹菜五花八門,是因為天冷的緣故。

哈爾濱人吃蔬菜,喜歡生著吃,以利於更充分地吸收維生素。冬季漫長,一年中能吃到地產新鮮蔬菜的時間太短。有兩種主要形式,一種是涼拌菜,像家常涼菜,好多種新鮮蔬菜,加上豆製品、粉絲放在一起拌,還有黃瓜拉皮。另一種是蘸醬菜。涼菜類中還有各種熗菜、燻醬菜。燻醬菜有的源於俄羅斯,有的源於齊魯。醬骨架最有名,還有醬腸、肚、雞的各個部位都可以單拿出來醬。據說水晶肘子是省商學院食品系一位教授發明的。總之哈爾濱人喜歡吃現成的。擺家宴請客,大部分菜部是現成的,現炒的菜通常沒有幾種。

哈爾濱菜在口味上的特點是鹹,也與天冷有關。東北農村家家都有一大缸自制的稀稀的醬,叫大醬。哈爾濱人只好從商店裡買。除了蘸醬菜,大醬也用於燒菜,像醬扒茄子、醬炒蛋等。

哈爾濱的飲食文化一如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飲食文化一樣,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又分米飯和麵食兩類。現在主要吃大米飯,過去有高粱米飯、大查子飯、小米飯、大黃米飯。黃米,未去殼前叫糜子,是地道滿族的東西。

麵食以白麵為主,也有玉米麵、黃米麵。黃米麵或製成粘豆包、豆麵卷子,也是地道的滿族食品。

麵食中值得一提的是餃子。北京只有豬肉、韭菜、茴香三種餡,哈爾濱多達十幾種,如酸菜餡、西紅柿餡、黃瓜餡、青椒餡。山野菜餡、三鮮餡等。先前有著名的老都一處餃子館,後起之秀有東方餃子王。據說東方餃子王在廣州的一家分店生意特別火。

哈爾濱人也喜歡吃麵條。打滷麵,有各種各樣的滷。熗湯麵,不同於南方的熱湯麵把湯和麵分開來做,也源於滿族遷徙不定的狩獵生活。又有面片、疙瘩湯。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