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文史哲系列——論社會

社會關係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由人構成,每天街上人來人往,似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都有自己想做要做的事情,忙得不亦樂乎。那到底社會是什麼,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生活工作學習的現象學嗎。每個人從事不同職業,就像一張偌大的網將每個人聯繫在一起。如果作為一個陌生人闖入這個社會,首先得懂得他們的語言或者文字,然後會發現他們都很忙,腳步匆匆,都在求生存求發展。即使裡面出現了一些衝突不和諧,也是社會內部矛盾,這麼龐大的群體會消融掉一切不和諧,但也會像平靜海面偶爾掀起風暴,風暴會掀起底層的暗沉下去的,也會將頂層的打落下去,就像命運之手在攪動這一片汪洋大海,不得安寧。人與人會相互打照面,形成或松或緊的聯繫,人們聚在一起,會商量會討論會爭吵,興建政府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從事不同私人買賣行當,討價還價。每個人都儘量爭取足夠多社會資源來保障自己生存與發展,還要考慮子女兒孫未來生存與發展,自由競爭才是常態,不管在市場上還是在非市場化場所。人為什麼會形成競爭關係呢,競爭來自差異化,差異化延伸甚至無中心化才是社會發展動力,倘若一切被抹平,社會也會陷入死水般沉寂。差異體現在哪裡,天賦差異,原生家庭差異,機遇差異,性格差異。倘若某個體落落寡歡,不喜與人交談,似乎很孤僻很獨立,那他社會關係可能很稀少微薄,相當於自動與社會脫鉤,不願被掛在社會這張巨網上面,但很難完全逃離。他身上總有一些文化習俗痕跡,語言與文字就是最根本的本命特徵,一輩子很難脫離,接受語言與文字差不多會受到社會人的影響。社會可以被批判但很難被取代,畢竟人還是要抱團活在一起,圖個方便也圖個排遣寂寞,人類自有史以來就基本過著一種群居生活。雖然群居生活有時很不方便也很聒噪,個人隱私空間似乎被壓榨得差不多,但人與人相互形成的無限多關係卻也豐富這個社會的形態,生活服務與生產活動都在這個社會圈子裡,享受著這些方便便也只能忍受這些不自在的缺點。倘若要勸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孩子如何適應這個社會呢,是要讓他認清社會現實嗎,那社會現實是什麼呢,正義與不義的相互爭鬥,善良與醜惡的鬥爭,徒勞無獲與不勞而獲的較量,很多現象看起來很複雜,似乎沒有單一完美的解釋。初看之下,種種現象讓人很費解,其實這也不怪,這麼龐大的集體怎麼會輕易讓某一個單一個體一目瞭然呢,連個體自己都沉浸其中,裡面聯結關係又是千萬種,很難找到一個關鍵環節可以準確歸因,單純想法很難適應現實發展,現實社會似乎也不會按某個個體的想法發展下去。

社會演變

社會會怎麼演變,語言與文字算是最古老的現象,也是最底層的關聯。商品市場時代消費氾濫,人們也很享受生活帶來種種便利,也有很多事情要忙,要看好多風景,要吃好多美食,要運動要閱讀,物質需求只會被不斷激發,這也是社會發展不竭動力。哪天物質需求不起作用了,社會可能還真的會陷入空轉狀態。精神需求似乎只是少數人的需求,敏感的神經很難人人都有,更多是天賦不同,靈魂或許也會有差。但社會才是最大的現實,社會演變更多遵循物質層面的需求定律,精神需求只是錦上添花。人們想不斷滿足自己需求慾望,也想滿足創造慾望,還有支配或服務慾望。這些慾望自然會催生不同種類職業,讓人們各取所需,各自在小範圍內相互競爭,小團體現象最自然不過了。每個細分領域都要劃界,最好老死不相往來,人們志趣變得很特別,溝通鴻溝反而會越來越大,多元化社會需求催生多元化人格,每種人格都得到尊重,只要不危及別人的利益。社會變成一個平衡多面體,各種關係與利益都在調和過程中,各種微調手法也是最常見的,邊界變得模糊,但底線隱隱約約還在。每個個體處在這個越來越精緻的社會,當然生活會變得多姿多彩些,生存發展底線不斷提升,發展希望在推動每個人更加努力進取,有朝一日也會過上好生活的願望就是奮鬥動力。良好的社會機制解放了人們改善生活力量,這股力量很強大,也會要求自己話語權,最好為它鋪設好前進軌道,社會潮流將會這個方向湧動,浩浩蕩蕩,不見首尾。社會演化隱秘力量源泉或許就在這股洪流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