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說明:本章屬於個人理解,有猜測的成分,拿出來請方家指正,如果有理由據,我一定會傾聽您的意見。希望您提出寶貴意見,感恩!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一、傳統的解釋帶來的困惑

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對這一章的解釋,很難讓人釋懷,疑惑有三:

1為什麼智者不能喜愛山,仁者不能喜愛水?

按照多數注家的理解,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那麼,魚鱉蝦蟹都喜歡水,他們有智慧就有智慧嘍?虎狼獅豹喜歡山,他們就仁慈啦?

哪一個人不喜歡奇山秀水?壯遊山水豈止是名士的志趣?哪一個小人物不心嚮往之?

2孔子講話為什重複?

本章第一句話已經陳述智者樂,仁者也樂,兩種人都快樂,試問,後半句為什麼還要重複說“智者樂”呢?把“仁者壽”與 “智者樂”並列表達是否意味著:仁者不樂智者不壽呢?所以按照以往的解釋,都經不起推敲。

3 孔子的話如何面對生活中好人不長壽的事實?

孔子活了七十三歲,多次白髮人送黑髮人,親眼目睹了兒子孔鯉的離去;親自看望垂死的冉耕;悲痛地接受子路死於亂刀之下的事實;最痛心的是失去了他最為喜愛,多次讚歎為仁德第一的顏回;顏回去世時才41歲,還有一說是29歲。閱盡人間悲歡離合的孔子,親證了好人不長壽的事實,怎麼可能說出仁者壽的話呢?

如果這是真理,我們應該能從其他聖者那裡找到佐證,現有的文獻,還沒有類似的話。檢索整部《論語》,再也沒有第二句類似的思想。確實說過“德潤身,富潤屋”的話,但不可能表達仁者長壽的思想。在從現實看,仁者英年早逝的案例非常多,佛門中僧肇就是英年早逝的典型案例。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二、可否這樣解釋?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孔子把快樂分為三種層次:

1、仁者,但未必是智者;仁者的快樂,特點是堅定,像山一樣,但缺乏靈活性

2、智者;但未必是仁者;智者的快樂,特點是靈活,但缺乏原則。

3、智者樂仁者。既有智又有仁;最完美的快樂是既仁且智,這種快樂才是真正持久的快樂。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三、仁者樂如山

山的象徵意義一樣被文人墨客鍾情,並被賦予胸懷寬廣,大氣磅礴的人性情懷。孔子奉行仁的教育,要求弟子安於義理,仁慈寬容而不衝動,不抱怨,性情就像逶迤壯觀高山一樣穩重不遷。弟子中不乏仁德之士,顏回就是這樣,簞食瓢飲居陋巷不改其樂。是典型的仁者之樂,如山之樂。

但是通過比較,孔子也似乎暗示:僅有仁德,同樣有著高山一樣的缺陷——不動,缺乏靈活變通,這也是人們對長期生活於大山深處淳樸山民的通識,可能有冤枉的成分,但經驗總結,肯定也有其合理的因素。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四、智者樂如水

在中國文化中,聰明常常用水來類比。水代表變化、柔性、溫情、細膩、知性、智慧。對應思慮周詳、思想豐富、思辯清晰,聰明人反應敏捷思想活躍, 象流水一樣通權達變,可方可圓可深可淺。智者之所以喜歡水,正是因為其變化無窮,於無聲處聽驚雷,於清淺中蘊玄機。

水具備太多讓人聯想的品質:柔中見剛,以柔克剛,滴水可以穿石;水既可以波瀾壯闊,又可以寧靜致遠;水還有一種包容、適應、融化、融合、溶化等無窮魅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除了用水錶聰明外,還用來代表財運,因為水在傳統社會代表發達的交通,匯聚商賈和人氣;水還代表生息,水是生命之源,水主陰,凡事有陰處,皆有陽氣匯聚,這就是異性相吸的原理,中國古人早就懂得。凡是大戶人建設園林中庭院一定有水景觀佈局。當然,水也有負面的象徵,古人認為水主淫慾,水多的地方易生淫慾之人。中國文化非常豐富,有待大家認真研究辨別,用現代科學從新梳理和解釋!輕易否定古人的實踐結論是草率的,不利於真理的探索。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新解

三、德與智的完美融合

智慧與仁德不是所有人都兼備的品質。有德無智、有智無德;乃至無知無德的人更為多見

世間的聰明人是小智慧, 不是大智慧,這種聰明可分為兩類,一是走正道的,智而又仁;聰明而又奉行仁道的人,往小處說可以平安順利的走完一生,往大處說,可以流芳千古。所以孔子所“智者樂仁者,壽”。為什麼用“樂”字呢?孔子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與仁道,才可以把仁道學到極致。

另一類是走邪道的,智而不仁;大家可以通過閱讀史書和生活觀察,後者多半加速滅亡,在歷史舞臺上扮演一個負面角色便匆匆謝幕。小人以奸詐刁滑為智,或以違法亂紀僥倖免脫為智,或以追求邪術為智。智的範疇在今天包羅致廣。古代的巫師是智者,精通法、術、勢的人是智者;能言善辯的縱橫捭闔著是智者……直到今天的科學家都算是智者。但就道德論,有好人有壞人,有善有惡。德與才智不匹配的問題。

世俗眼中,聰明和智慧是兩碼事,但這是世俗,是小聰明。小聰明本質上是不聰明。

真正的聰明人會發現修智與修德是同一個問題。如果大家仔細研讀論語,會發現孔子回答智慧問題的時候,多把智慧與仁的結合起來。上一章中樊遲問智,孔子回答致力於民之大義;前文中還講過“擇不處仁焉得智”。都體現了智與德的統一。

讓我們回到現實生活中,觀察一下我們當前的教育。很多家長誇自己的孩子聰明,說很小就會玩手機,打遊戲;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記憶力好,當代的電影民星都知道,全球的足球明星都瞭解;還有家長誇孩子很小就能摸清城內的大街小巷,能認請所有賣零食的小店……如此誇讚林林總總不勝枚舉。可憐的家長不知道這是孩子變壞的危險信號,不以為愚反以為慧!

真正聰明的孩子由於對周圍的一般事物不感興趣,常被人認為像傻子,這叫大智若愚。只有這樣才能專心讀書。這叫定力。成就智慧的前提就是培養定力。具體方法就是減少和屏蔽慾望的勾引。志心一處無事不辦。用科學解釋也很簡單:人的能量是守恆的,用在手機遊戲電影電視上的能量增多,用在學業上的精力必然減少。

聖賢提倡把德育放在首位,道理太深了。庸人對倡導力行德育這極盡嘲笑之能事,驗證了老子哪句話:不笑不足以為道!我們也不的不遺憾地說大道不傳久也!

大聰明的人一定樂於追求仁道善道!追求善道者都不是俗人。只有耍小聰明的人才“狡訐懷詐以為智”(《孔子家語·五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