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市場機會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一般來說,消費互聯網是應用互聯網技術(IT與CT技術)解決消費者的衣食住行需求,例如BAT分別解決消費者對信息的搜索需求、購物需求以及社交需求。而產業互聯網,則是藉助互聯網技術(IT與CT技術)、物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各大產業的需求,即創新服務和效率提升,幫助產業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市場機會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在我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二十多年時間裡,中國巨大的人口需求使得互聯網在消費領域裡異常繁榮,出現了阿里巴巴、百度、騰訊以及京東這樣的消費互聯網巨頭。但目前來說,流量紅利進入尾聲,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市場機會也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可以明顯感受到的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近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開始換擋降速,各行各業相繼面臨資本投入的邊際遞減,而從互聯網發展的角度看,互聯網市場已趨於穩定與飽和,這也讓企業經營者不得不重視提升效用、降低成本、創新服務等精細化管理措施,進而催生了對產業互聯網的需求,涉及企業管理、技術應用、營銷效率、戰略選擇等在內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未來的互聯網發展將更多的體現在產業互聯網領域。

實際上,在國內,產業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新事物,在這個領域早已聚集了一批如海爾、航天科工、三一重工等先行者,工信部也早在2016年初就成立了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互聯網的強大交互功能以及企業自身產業更新迭代的需要似乎讓正處於風口的中國的企業家和投資人躍躍欲試,想把產業互聯網作為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和為其他企業賦能的重要路徑。

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市場機會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機遇在哪裡?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蘊含著遠為巨大的商機。對此,我們可以從兩者的連接數和app需求量來窺得一些端倪。消費互聯網的連接對象主要是人與PC、手機等終端,其連接數量大約為35億個,而產業互聯網連接的對象則包括人、軟件、產品、設備、工廠,以及各類要素,其潛在的連接數量可能達到數百億。

從app的數量上看,整個消費互聯網現有的app只有幾百萬個,而據估計,僅在工業領域,產業互聯網需要的app數就約有6000萬。從用戶角度看,消費互聯網的用戶主要是個人(to C),產業互聯網的用戶主要是企業(to B)。從功能上看,消費互聯網解決問題主要是連接消費者,幫助既有的產品更好地進行銷售和流通,儘管它也會對生產產生促進效應,但總體來說這種影響依然是間接的、有限的。從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看,產業互聯網的意義要比消費互聯網更為重大。

互聯網+”正在進入“下半場”,市場機會正在向產業互聯網轉移!

所以企業需要更好地設計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更有效地組織生產、更快捷地實現產品的物流和銷售,從整體上優化組織結構、提升生產效率。這對於實現產業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資本寒冬的當下,技術驅動的當今,傳統企業轉型,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推動,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快速迭代,消費互聯網必然走向產業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