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人之初,性本善。其實,我一直都認為世界上原初並沒有定性為有好人和壞人,誰願意做一個被別人唾罵、討厭、憎恨的人呢?我想沒有一個人願意這樣,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英雄,扮演一個救世主能夠帶給人們更多的幸福和快樂。但是,為什麼後邊又會有壞人了呢?其實,這些很多都是逼迫的,不管是何種原因造成這樣的情況。我們也都會為他們惋惜,因為,也許換一個環境或者生活經歷,他就會與眾不同,甚至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這卓越貢獻的人。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那麼,古今我們國家的皇帝,有名垂青史的,也有遺臭萬年的。也有好壞之分,為什麼呢?難道他們就不想著讓自己當朝時候的子民安居樂業,一片幸福快樂的景象嗎?這是當然的,但是,也有很多外在的條件很多東西的制約和左右才造成了這樣的情況。這就牽涉了很多的人性的東西。面對人性,面對好人和壞人,面對社會上一切的凹凸不致的東西,我們又該如何去應對去解決呢。我們接下來就看看唐太宗是怎麼解決的。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那年馬上就又到了一年的春節了,家家戶戶喜笑顏開,街上熱熱鬧鬧的非常喜悅。雖然那時候吃的遠沒有我們現在好,穿的也遠沒有我們現在好,但是,那種過年的喜悅卻都是一樣的。至少過年可以吃一些比往常要好的東西。唐太宗也心情特別舒暢就走出皇城到地方街上去看看民眾們的生活,結果真的是讓他更加的開懷,想象一下,對於皇帝來說,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會

比他的民眾家和事興更讓人振奮。而此時此刻的景象就完全是這個樣子。但是,走著走著笑著笑著,瞬間唐太宗臉色卻大變,表情凝重。也停下了腳步,思緒一會後直接轉身返回城中,直奔牢獄的地方。當時,跟隨的士兵和奴僕沒有一個不嚇得心驚膽戰的。連問的勇氣都沒有了。到底是為什麼呢?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唐太宗到達牢獄之後,他屈伸盤坐在牢獄外邊,開始叫上裡邊的犯人,而這些犯人臉上沒有一點的顏色,說白了就是行屍走肉,猶如死人一般。臉上和眼神當中滿滿的都是絕望都是死神的影子。因為,他們這些人都是死刑犯。所以,他們沒有了未來,沒有了希望,才會這樣。但是,唐太宗卻給他們談起了心,想象一下,一個死刑犯的人,而且還是當今的皇上過來給他們一塊聊天說話。這種可能機會沒有,所以,在場的犯人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以及自己的渴求。他們真心的懺悔自己曾犯下的錯誤,看著他們的痛苦,看著他們的本性,再加上唐太宗本來一向主張仁政。所以,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放了他們讓他們回家豫家人團聚,過個好年,等來年過去了農忙的季節,重新來這裡報道。就這樣,他放了監牢裡的390名死刑犯。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後來有很多的學者都在說這是唐太宗的謀略,他這是為了讓天下人知道他是一個非常有人文關懷,非常有善心仁義的一個人,這也是想通過這樣的媒介,來對外對國家傳達自己,包裝自己的一種形式罷了。有道理沒,發自內心的來說,也並不無道理,因為,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會用這樣的事情來變相的包裝或者推銷自己,讓他人對自己的認可。所以,這種可能也有。但是,我們今天拋開這個話題不說,我們來說說這樣的做法到底對還是不對,妥還是不妥。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封建社會,我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法律其實就是統治階級手裡的一把寶劍而已,對他們的政治仕途,對他們的江山一種統領和保護的作用,談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何來的公正公平,法律是自私自利的,是專為他們統治階級的人設置的。那麼,說的公平公正,大公無私又有何意呢?我們也時常聽到過一句話叫做情理法。情卻排在第一位,法律是無情的,但是,我們制定法律並不是為了一味地報復誰,而最終的目的更是能讓農民生活更加的和平安定。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我們都會說包拯斷案好,這個好不僅僅是說能夠替百姓伸張正義,申冤。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細細的去了解,就會察覺到他很多時候斷的案子,並不是一味地依照法律,而是,把情和理排在了最前邊。法律在古代是統治階級的統治的一種手段。如果,案子也是應照法律的一點一滴在判,何來的公平公正呢。所以,那時候其實不按法律來判,也許還會讓人們覺得更加的公平公正而已。

農民安居樂業,唐太宗卻心情凝重,轉身就放走了所有死刑犯

所以,不管怎麼樣,唐太宗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也在告訴我們他其實知道這樣的情況,一切嚴懲和制裁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而是,能通過對他們的內心疏導,能夠讓他們道德和心理上真正的扭轉過來才是最終目的,難道他們所犯下的錯誤,只是他們一個人錯嗎?相信這個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也都有一定的關係。

喜歡歷史,更喜歡野史,關注旭說歷史,帶給你不一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