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背後之“所得”——數數縣域電商的“饋贈”

做縣域電商以來,我一直調侃自己就是一個"苦行僧"。天天的上山下鄉,沒日沒夜,披星戴月,與"苦修"沒有兩樣。

翻看手機的照片,回想全國各地的"美味",我突然發現自己有著很多的"特別收穫",所得遠超過付出。

吃——找到了很多吃的"好食材"。

從長白山、大小興安嶺長達二年多飼養期的"森林放養豬",到淮南黑豬和藏香豬;從尉犁鹼地鹼草的"羅布羊"到呼侖貝爾草原的大肥羊;從通榆草原紅牛肉到貴州各地的黃牛肉;從"清遠雞"到大別山區裡的固始雞;從盧氏的香菇、內鄉的紅茹,到阿爾山野生的小黃菇、香格里拉的松茸、黃松甸的秋耳;從若羌的灰棗、佳縣的灘棗再到阜平的大紅棗;從樺甸的野山參、閩清的金線蓮到瑞麗的石斛、施秉的太子參、豐縣的牛蒡;從清鎮的酥李、龍里的刺梨、盤縣的銀杏到古縣的核桃;從內鄉油桃、洛川蘋果到阿圖什木那格葡萄、夏津桑椹,還有南寧的火龍果、碭山和萊陽的梨;從東北亞的海鮮到無為的河鮮還有北疆的冷水魚,從雲南的千年古樹茶到廣東的百年單樅王,再到桂林石涯茶、石阡苔茶……這一切,都讓我感慨中國的"地大物博",自己原來的見識有多麼的淺薄!說實在的,這幾年我有過無數次的"衝動",想推出自己的"莫問"產品系列,做一個骨灰級的"吃貨",通過自己的體驗,把這些"好食材"推薦給大家。我做縣域電商這幾年,也許沒有賺到什麼錢,但為家人、為朋友卻帶來了有關"吃"這一方面太多的福利。

玩——知道了許多玩的"好去處"。

在北京讀書兩年,我甚至沒有去過長城與故宮,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學業上了。做記者幾年,拼命採訪與寫稿,雖然跑了很多地方,但基本上很少去景區。就連在馬可波羅磁磚工作期間,巡店、看市場、與經銷商座談,難得能夠有機會遊山玩水。一直以來,工作就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有些時候我自己都討厭這種狀態。慢慢地,我成了朋友圈裡幾乎最沒有"情趣"的一個人。這幾年可好了,因為幹縣域電商,工作本身就需要上山下鄉。在桐廬,我們走訪和體驗了很多家民宿與美麗鄉村,真正感受到了"中國最美縣"的魅力;到山東夏津,踏訪黃河故道與百年桑樹園;到大興安嶺穿越原始森林,一路還可以採摘北極藍莓;來到羅布泊,當然要去看看羅布人村寨,找"最後的羅布人"拉拉家常;到了古縣,我才知道"最古老的牡丹"不在洛陽;來到盧氏,能夠感受到長江與黃河兩大流域在氣候、植被甚至人文都有"大不同";置身黔東南任何一個縣域,青山綠山間,苗侗歌舞中,恍惚中已不記得歸途……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這兩年,我在努力工作的過程中,也最大程度放鬆了自己,這一路做了"苦行僧"不假,但也是"樂活"的狀態。我在想,過了"知天命"之年,我每年要拿出幾個月時間,繼續"遊山玩水",有太多"好去處"還沒有走到呢!

“苦行”背後之“所得”——數數縣域電商的“饋贈”

人——結識了不少有趣的"好朋友"。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縣域電商一路做下來,我們還真是結交了不少有情懷、真性情、肯分享、願擔當的好朋友。翻看我的朋友圈,你就知道我們平時往來的都有誰。說我們是"難兄難弟"沒有錯,說我們"臭味相投"也對,人與人,有些是越走越近,有些走著走著就散了。是朋友的不怕有"誤會",不是朋友的,關係再緊密靠著利益來維繫,最終還是要成為陌路人。有專業人士看了我個人的公眾號,很驚訝我只有幾千個粉絲卻有這麼高的閱讀量。我也認為,縣域電商這個"風口"終究會過去的,但留下什麼?對於我而言,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遍佈全國的朋友圈。所以,團隊在考慮,要通過"社群裂變"的方式,打造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縣域大社區。這個設想,我是舉雙手贊成,我們要把有情懷、真性情、肯分享、願擔當的好朋友們繼續聚在一起。

對於一個骨子裡喜好"吃喝玩樂"的我來說,當下的生活雖然奔波而勞碌,但往往一頓地道美食就能讓我忘記旅途勞累。能夠寄情于山山水水,與三五好友結伴而遊,板起臉時能夠"指點江山",轉過身也能談談風月,我們還奢求什麼呢?正是因為如此,即使犧牲了周未與假期,即使是受困於體制內的韁化機制與低效率,即使是人事頻繁調整帶來的反反覆覆,甚至各種經濟利益的損失,我依舊對縣域電商保持著熱情,累並快樂著。

我知道,這些"饋贈"千載難逢。我們遇到的是一個時代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