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導致現在的生意越來越難做?

近幾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整體宏觀經濟基本面並不樂觀,又處於轉型階段,倒閉潮嚴重。很多實業工廠倒閉,實體店關門,實體經濟都是掙扎維持,產品利潤越來越薄、產品擠壓卻越來越嚴重,很多中產階級的好工作被一些低端工作所替代,商品流通越來越遲緩,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出現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一直呈現增長趨勢,人口也在逐年增加,大家卻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這是為什麼呢?

01 整體經濟增長放緩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我國的經濟發展已從改革初期的飛速發展,轉變成持續穩定發展,經濟增長速度放緩。高度的物質文明,大家都不再缺吃少穿,人們正在從簡單的溫飽問題向高品質的生活邁進。一些大型基礎生活用品,如傢俱家電等產品的大幅度普及,需求量的下降必然會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環保力度加大,逐漸淘汰重汙染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等等,大力發展高新技術,人工智能的普及等。都會使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但對長遠利益來說,是非常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外國資金大量湧入中國,衝擊著國內的企業。行業的規模化也使得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生意越來越艱難。

02 人們消費趨於理性

近幾年房價的大幅度上漲,席捲了百姓手中的錢,一套房子可能是一家兩三代人的全部積蓄。對大多數人來說,要麼花光了所有的存款,要麼變成了房奴。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有房才有家,節衣縮食也要買房。大量資金流入了股市和樓市,人們手中可自由支配的資金大幅度下降,購買力減弱,不再敢亂花錢了。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價的上漲,平常人家的每一塊錢都得精打細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消費能力減弱,讓商家的生意越來越難。

03 能賺快錢的行業越來越少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國有的計劃供應模式逐步被市場自由貿易所取代。土地實行責任到田,包產到戶的政策,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個體工商戶的出現,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行業利潤可觀。市場經濟的運行,帶動各行各業的發展,只要敢於“吃螃蟹”的人,都成為了弄潮兒,下海經商潮的湧現,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起來的企業主。隨著開發政策的深入,出口量下降,人口紅利的減弱,整個市場經濟趨於平緩,高額利潤的生意也逐步消失。商品流通過程中由於電商的出現,也改變了傳統的流動模式。電商的興起,產品從生產廠家直接到消費者的經營方式,讓商品的價格越來越透明,傳統的逐級經銷模式土崩瓦解。高昂的店面租金和逐年上漲的人工費用等。都讓實體店步履艱難。

04 對“做生意”的要求越來越高

時代的發展,傳統經營模式的高利潤時代基本一去不復返了。科技創新改變了傳統生意模式,對行業的要求越來越高,產品的細分,科技含量的提升以及目標客戶群的精準定位等等,都讓“做生意”變得越來越難,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在這個全民皆商的時代,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創新了,都是短平快的經營理念。一旦有商機,全都一窩蜂投資,商家之間的競爭全落在了價格戰,利潤微乎其微,因此大多數人覺得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生意不好做,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有書君認為:除了以上幾點外在因素外,個人的能力也是非常關鍵的。

除了行業前景之外,產品質量,營銷手段,人員素質,售後管理等等,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誠信經營,不斷創新,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