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系列散文之南京話

它像鎮江路萊場或者科巷菜場裡賣的長長的粗粗的大蘿蔔,它像青蓮居士筆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揚子江突然間“打”的那個彎兒,它像民間傳說中跟朱元璋那張“大長臉”一般的明城牆,它像老門東老澡堂子裡洗得老早的還捨不得放掉的老水。

清楚的時候,是秋高氣爽的藍天,沒有一點白雲;模糊的時刻,是入冬後氣流劃撥不開的霧霾,無孔不入;清晰的時候,是高聳入雲的紫峰大廈,看得清旋轉餐廳裡吃飯美眉臉上的笑容;眩暈的時候,是頤和路、琅琊路、牯嶺路、珞伽路那一帶的“八卦陣”,賽得過穆桂英的“天門陣”。

偶跟南京,感情甚篤,“爾來二十有六年也”。南京話是什麼話?南來北往、東進西出,什麼樣的風味都有,就跟湖南路的傣妹火鍋一樣,油湯裡有大肥、辣椒、八角、生薑等各種各樣調料的“祖傳秘製”湯,據說有七七四十九種調料一一沒有人看到,反正大家都是認同了的。一一記性好的,倒是十幾年前被《現代快報》“好事”的記者曝光了一一其實,筆者吃遍南京城,還沒見到比傣妹還要乾淨衛生的火鍋呢。一一無論是川西壩子、寬窄巷子、朝天門,還是劉一手、彤德來,甚至還有海底撈,統統地比不上她傣妹!傣妹,最讓人難忘的是花椒,麻麻的,越吃越想吃,上癮了!其實還有一個關鍵點兒,除了物美還有價廉!本來韶韶南京話的,卻拿火鍋來打比方,有點給人胡扯淡的感覺,一般的人覺得是在做廣告,拿了傣妹什麼好處一般,或者跟哪一個傣妹有某種情結似的,美其名日,潛規則,你懂得!實際上,你懂啥啊!就吹牛吧,反正不犯法的。

真正的南京話,難以聽得懂。你往方山、秣陵那一帶跑跑,音調根本難懂,估計到溧水、高淳,你就聽不懂啦!那一帶,基本跟皖南、江南同化了。你比如說,這個“逮”字,聽起來有點夾生生的,凡是“逮呢”,實際就是“多”的意思。而往下關江邊那一帶,音調就特別重,好像小學生剛削好的2B鉛筆,本應輕輕地寫,可非得使勁按!下關的話大概就是這樣的。好比一些經驗老道的書法家,為了顯示自己嫻熟的“留白”技藝、凸顯空心感、故意使勁用筆,而後突然放鬆,讓毛筆輕輕提起,再加快速度,那種毛毛的、空空的感覺就出來了。袁傳慈的用筆,跟管峻、李嘯他們寫小字的書法家大不一樣,最喜歡玩這一手,盡得言恭達的“筆風”。大體上,南京話就是這麼個感覺吧!好像吃過蘿蔔後的飽嗝聲音,或者是吃蘿蔔乾時發出的“脆脆”的聲音。有人說,你小子不是罵人嗎?跟南京人有仇恨啊什麼的!可別,筆者不是那樣的人!何以見得?筆者跟您一樣喝著揚子江的水,呼著紫金山飄來的清新空氣,幹嘛罵南京呢?豈非忘恩負義之人麼。況者,“進了中央門,就是南京人”!

話說回來,本來麼,南京就是個博愛之都、“移民城市”一一畢竟是六朝古都,嚴格說,是十朝都會!看官,可以去查。南京跟西安不能比,西安就是長安,大西北啊!“西北的黃土埋皇上”!你看,周秦漢唐四個王朝,哪一個不是扛扛的!南京跟北京不能比!京畿重地,坐北朝南,俯視全國,元明清三代,個個厲害!而南京呢,民間一直有人傳“短命王朝”,官方沒有這麼說法,但是據說還是比較忌諱的,怕一語成讖,寧信其有不信其無!所以南京是個特殊的都市,有點意味深長的味道啦!從諸葛亮在清涼山感嘆“鐘山龍蟠,石城虎踞”之後。成也長江,敗也長江!一一成,長江天塹,加之有“三山”、秦淮河、玄武湖,適宜生活棲居;敗,鴉片戰爭等戰火首先就在這裡燃起,連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就是在這裡的靜海寺簽訂!臭名卓著的“南京大屠殺”跟奧斯維辛集中營一樣!如今想起來都慘無人道!一一有了這些林林總總的緣故之後,南京話會是什麼樣的話呢?天曉得!

還有一種說法,據說朱元璋定都應天府後,把南京人趕到雲南!可見,南京城的人都是在不停地更換!好比魚塘裡的魚都被更換過了,此魚已非彼魚!筆者1990年代初來南京,南京格局簡單一一從中華門到中央門,從中山門到漢中門,加上南北向的太平路、上海路,東西向的建寧路和定淮門、草場門、清涼門、漢中門、集慶門等幾個大街,就這麼簡單。當年出了草場門或者出了清涼門,河西都是一片空地荒家水窪,出了中山門就是墳頭陵冢、中華門外就是雨花臺和火葬場,大橋北就是典型的農村。如今呢,“三年面貌大變”移出一部分、“棚戶改造”移出一部分、城中村建設移出一部分、拆遷再移出一部分,南京人基本上都出去到郊外啦!你看下關原來人“逮呢”,如今呢?八杆子打不著一個南京人!南京城在變,南京人在變,南京話也在變!當然,有一些元素,好比文化基因,難以變。這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南京話“國罵”很有意思,但給人難受的感覺自不必言。當過首都的南京市民,總覺得高人一等,所以在言語上總想佔點便宜,因為他們知道不可能佔到別的便宜,所以口頭上“過把癮”。說到這“國罵”,筆者不禁想起20年前一個事:幾個朋友聚會,因為嘴上不乾不淨的“國罵”,把剛剛流行的手機都摔倒火鍋裡了,菸灰缸都砸傷了人的臉。確實,“國罵”特讓人生氣,尤其是南京“的哥”更是油膩,開口“國罵”閉口“國罵”。最可憐的是碰到某些單位的領導開口閉口“國罵”,強勢得“一米”,容不得你說他。時間久了,往往給人覺得很有魄力的感覺。怪胎!

說南京博愛,不如說南京包容。南京的包容性恐怕比蘇州、揚州強,全國沒有那個城市包容性超過南京的了。僅談上海,排外思想重得一米,“小赤佬”瞧不起外地人!南京的包容性非常好。舉例說明,河南一箇中國民協會員叫蘇克勤,飽讀詩書也飽擁詩書,筆者有次去他那位於城南的“蝸居”。嘿!好傢伙!孔夫子搬家一一盡是書。此人勤奮刻苦,有一副“鐵腳板”,據他所言,走遍金陵大街小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他不僅書多,而且成果斐然一一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反映南京人文歷史方面的叢書,民俗禁忌方面也是頗有研究。說這麼多,是給他立傳嗎?非也!筆者非太史公,寫不了《滑稽列傳》。最主要的是想表達,就是強調南京的包容性。筆者兩個胞弟千禧年前後一直在彭城發展,後來到南京,他們共同覺得,南京包容性很大,沒有排擠或歧視外地人的習慣。是啊,大家都是外來的,誰排擠誰啊!無非你早來幾天而已。

說到排擠外地人,筆者倒想說,南京這個城市可怪了,外地人反而排擠本地人呢。此話怎講?先來的人,享受了市區的便利,於是,懶惰了,出入麻將檔了,房子拆遷了,想弄點銀子花花,就連跑帶趕到景明家園、丁家莊、岱山、百水,市區容不下你了。江寧也一樣,把你擠兌到天景山、潭橋、上坊、秣陵,甚至龍都、楊柳、祿口、銅山。可別小看哦,如今再拆遷,就沒這麼幸運了,起碼還得往外趕。這大概是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沒辦法,這就這麼現實,很殘酷的。君不見,20年前河西房子沒人要,如今老山房子還有人搶!君不見,海德衛城當年5000看不上,如今九龍湖20000卻一瞅再瞅!君不見,鬧市口那些散發傳單的小夥子小姑娘,把馬鞍山、滁州、句容甚至海南的看房廣告塞進你手裡啊。時間就是金錢就是收藏品一樣啊。當年喻繼高一幅畫7000沒人心動,如今18萬即使熟人也買不到。正所謂“今天你待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

南京話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口頭語特別多,流傳得很起勁。“沒得命”那是海安一帶語言,“要得”那是陳毅元帥的家鄉口語。“多大斯啊”是南京話的代表,代表南京人見過大世面,很豁達。“天空飄來五個字,那就不是事!”多麼有派啊,安慰人的好話。以前有人闡述過這個問題,茲不一一列舉。“真來斯”,說的是會混,混得人模狗樣!“一米多高”來源於一句葷話,加重語氣的意思哦。南京人管“吃餛飩”叫“喝餛飩”,來一句“阿要辣油啊!”馬上就讓人聯想起前些年瘋唱的馬臺街老頭蓋澆飯的流行歌曲。

有不少人評價,南京人很好,真會來斯,不會瞧不起人,碰到外地問路的,都很熱心腸。要是一個婦道人家帶孩子擠公交,保準老太太也要給她讓座,連連說“不易”。吵架,南京街頭也是少不了的。可是一般,只聽你在吼,他在叫,爭得臉紅脖子粗,就差動手了,可是還是沒人有勇氣打出第一拳。這跟說打就殺的北方某些地區是不一樣的。

市井裡最有代表性的南京話,恐怕就是“活佬鬼”了。南京人也拜碼頭、認地頭、看來頭,只要提到什麼有名望的大“活佬鬼”,一般小嘍羅就認熊!其實到底誰是“活佬鬼”?天曉得!“活佬鬼”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大家“抬著混”,都認你這個老大,都聽命於這個老大,那麼就有!反之,則無!坊間流傳最多的就是魏某、高某等等啊,或者稱之五爺、六爺、八爺的。其實都是民間說法,他們根本就不是那種打打殺殺的人,而是很仗義的“爺們”。

南京話描繪出虎踞龍盤這一帶的風土與人情,可是也不僅限於南京哦。民間傳言說雲南一帶,至今語言跟南京差不多一樣,據說被朱元璋趕過去的。筆者下次有機會,一定去探探虛實。這也正常的,其實在南京城西南郊外,有一個地方,如今仍然保存某些特殊的民族印記呢。這個似乎保密,不讓宣傳,俺就點到為止,不一一鋪開。

南京話與普通話實際上是不同的語系,南京話更像火鍋,什麼味道都有。本來,也許有機會成為“官話”, 只因生不逢時。但是因為是歷史故都,加之秦淮風流韻事,給人感覺就是讀《大學》《中庸》的小女生,年紀輕輕的,風霜經歷倒是不少,好比一個披著白髮的小魔女。別的就沒啥說的,累了!要不要一起喝餛飩去啊!Hehe

作者簡介:根華、梁一,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