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露鋒芒——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是清朝後期著名政治家,他一生在官場中沉浮,時時能夠感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威脅。其是當宮廷內有什麼變動的時候,他便會產生“草本皆兵”的感覺。不過,曾國藩憑著自己精明做銳的特點,總能渡過險灘,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善於藏鋒的特點有著很大關係。

不露鋒芒——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

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開始嶄露頭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逐漸成為清朝統治者的股腦之臣。同治三年(1864年),曾國落率領湘軍攻破天京,紅旗報捷,他讓官文列於捷疏之首,其中就暗含著謙讓之意,尤其是在裁撒湘軍的問題上,曾國藩的藏鋒表現得更為明顯。倘若不裁湘軍,恐怕功高震主,最終引火上身。如果裁撤湘軍,自己手裡沒有軍隊,那麼就會任人宰制。就在這時,曾國藩想到了李鴻章的淮軍,他認為李鴻章與自己有師徒的情誼,假如能保存淮軍,那麼自己也就有了靠山。於是,曾國藩叫李鴻章的淮軍按兵不動。然後奏請朝廷裁撤湘軍。

曾國藩攻克天京以後,七月初四日“定議救撤湘勇”。七月初七,他又上了一本奏摺,裡面說道:“臣統軍太多,即撥裁撒三四萬人,以節靡費。”從當時的材料來看,曾國藩戰撤湘軍的理由是湘軍已成“強弩之末,銳氣全消”。而這完全是個藉口,實則為了明哲保身。時人王定安聽說這件事後,說道,曾國著向來謙和恭謹,他說用軍戰鬥力衰弱,只不過是為了保全自己。後來左宗棠、劉錦常平定美外回寇,威震西城,席寶田平定黔中,王德楊與法制西(法蘭西)轉戰越南,皆用湘軍,他說湘軍“戰鬥力衰弱”,這怎麼可能呢?依我看來曾國信的話不過是自謙罷了。

不露鋒芒——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佔領天京後,曾國藩院領的湘軍大概有十二萬人。不過,左家常的湘軍浙江以後。已呈獨立狀態,早在攻陷天京之前,江忠義,席保田所屬一萬人已調至江西,歸沈葆幀指揮:鮑超、周寬世所屬兩萬餘人到達江西以後,隨即也被編入沈葆幀的麾下;:餘下的只有曾國荃統率的五萬湘軍,而這些人也正是朝廷最為擔心的,於是,曾國藩從自己身邊的這五萬湘軍開始進行裁撤。

曾國藩首先是留湘軍將領張詩目麾下的一萬人駐守江寧,讓對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領一萬五千餘人抵達皖南地區,裁退了助攻天京的蕭慶衍部(李續賓舊部)近萬人和韋俊的兩千餘人,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曾國荃的嫡系部隊基本被保留了下來。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曾國藩又裁撤了八營,五月,曾國藩奉命北上山東圍剿捻軍,當時江寧還沒撤走的湘軍還有十六營八千餘人,但只有張詩日一營願隨曾國藩北上,其餘都不願用隨山住,於是曾國藩又裁撤了其餘的七千五百人,之後,又陸續裁撤了劉連捷、朱洪章、朱南桂三軍。此時,曾國藩能夠調動的軍隊只剩下張詩日一營和劉松山老湘營六千人了。

曾國荃在攻陷天京的時候立下大功,因此在湘軍中有極大威望、清政府對他也十分忌憚,害怕他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所以既想讓他早離軍營而又不想讓他到浙江擔任巡撫。曾國藩無奈之下,在裁撤湘軍的同時,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請政府很快便批准了管國藩所奏,並賞賜曾國荃等六人,以示慰籍。而曾國荃卻大惑不解憤憤不平之情,溢於言表,他甚至還在眾人面前大放撅詞,這導致曾國藩十分難堪,曾國藩只得對他好言相勸。

早在裁撤湘軍之前,曾國藩就曾寫信給李鴻章說:“惟湘勇強弩之末,銳氣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將來勘定兩淮,必須貴部準勇任之,國藩早持此議,幸閣下為證成此言。兵端未息,自角培養朝氣,滌除暮氣。淮勇氣方強盛。必不宜載,而湘勇則宜多載速裁。”

曾國藩書中的意思很隱遊,只有李鴻章才能明白他的苦衷:朝延對手提兵權的湘、淮將領懷有猜忌之心,輿論又推波助瀾,朝廷欲殺之而後快,如果湘、淮二軍一併極撒,那麼日後曾國藩一定任人宰割,如果保留淮軍而裁撤湘軍,則對清廷可起到極大的牽制作用。李鴻章既窺見了清廷的真正意圖,又明白了曾國藩的良苦用心,於是決定投雙方之所好,坐收漁人之利。李鴻章深知此時軍隊關乎天下之大計,而淮軍的興衰更是關平個人的宦海沉沉。因此,李鴻章致函給曾國藩,表示支持其栽指湘軍面保留淮軍的決策。

不露鋒芒——曾國藩的處世哲學

曾國藩在官場中不露鋒芒還表現在他的激流勇退上。

曾國藩晚年的時候,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但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請辭,但是語氣又不能過硬,可是倘若語氣不硬,又怎麼能夠獲得恩准呢? 即使獲得恩難,日遇有戰事的時候,自己豈不是還要被徵召嗎?進退不能,一時令曾國蒂陷人兩難境地,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曾國藩之所以不願做官,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凡做大官,處安榮之境、即時時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謂富貴常蹈危機也。..... 平世辭榮避位,即為安身良策。亂世解榮避位,尚非良策也。” 不久,他上疏告病請求退休,李鴻章聽說曾因藩打算辭官,立即寫信說:“奏章的語不可太堅決,這樣除了讓人覺得痕跡太重之外,設別的用處,而且未必馬上就能退休,即使退休一兩年,其他地方如果發生戰爭。仍然免不了被朝廷徵召,到那時就更加進退兩難了。”曾國落覺得李鴻章的這些話都切中事理,這使他陷人思考之中,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今後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同老家享清福,只求在軍營中照料雜事,維繫軍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這樣來,他就可以意免大禍大謗了。

曾國藩只求能把自己閒置起來,不進不退,這樣既可以消除心履們的後顧之憂。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說自己的閒言碎語;既不至於讓皇帝皇者為難,也不至於讓自己處於被動的處境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晚節和清譽,又可給自己帶來體恤息上的名聲,可謂一箭三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