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競天擇,人競誰擇

物競天擇,人競誰擇

——霞客

前言:筆者也是從象牙塔出來的,也和許多象牙塔出來的小夥伴一樣,都有這樣一種未曾得到回應的吶喊:“為什麼書本里面的知識,和我們走入社會以後的情形,是不一樣的?說好的祖國小花朵呢?說好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呢?”。

我迷惘了很久很久,久到自己很久都沒有再次數星星了,那些遠的、近的、認識的、不認識的。

也聽過很多的解釋,可是很牽強。於是我從文學中去找答案,從史記中去找,從夢的解析去找,從社會中去找,從道家去找,從佛學去找,從互聯網中去找,從創業路上去找,我想找魯迅先生問問,可他不在了......

於是我寫下這兩篇文章。

何謂道德,是天道和人德的一個簡稱,兩個字放在一起組成一個詞,也是天道和人德在立意上的合一,即天人合一。

所謂天道,道德經所講:“道可道,非常道”,簡意來說:“道”是可言說的、可表述的、可看到的、可學到的、可感知到的,非常道是指:又是目前我們是難以用“可知的認識、知識”代入解釋的,是抽象的、難以真正言說的。比如:時間,能量,空間,物質,秩序,無序,命運,規律,規則,風雨雷電,地水火風等。

所謂人德:是人在向“天”學習的過程中,而非粗暴的索取,從而建立“人類”自己的文明體系。比如:技藝,文字,藝術,建築,律法,職業行業,經濟貿易、交易,農業,工業,服務業,度量衡,科技,科學,博彩,政權,體育,銀行,貨幣,文學,影視等等。

物競天擇,人競誰擇

筆者是這樣認為的,天道人德中的‘人德’分為這三個要素:人道,人德,人性。

政治,此政治非我們平常意義上了解的政治,不是特指。從道德立意上來看,“政”是一個抽象字,它的語義包含和代表了人類的“道”,是不可言說的;“治”是一個具象字,它的語義包含和代表的是人類的“德”,是可進行的行為。和道德一樣,在語義上是抽象和具象的結合。

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主政一方,也有趣的。筆者很少聽說“主治一方”,聽到看到最多的是主政一方,看來很多玩筆頭的傢伙非常向往“抽象”行為,弄得後代的學者、管理者、受眾群體們,也一門心思往裡鑽,腦海中都是些“玄之又玄”。以至於讓後人一直往“人道”中琢磨,無形中卻忽略了人德和人性那些篇章,包括“治”的一面。

人類嚮往未知,嚮往玄妙、玄奧,這是天性,哪怕會恐懼,這也無可非議,但還是要有些自知之明的,只有累死的牛。政治在這裡不是特指,是因為筆者認為,它是廣泛性存在的一種屬性,在人類的歷史中,直至每個國家、年代、社會、家庭,個人,每一個個體身上,都有這種“政的屬性”。比如說每個人都有這麼一個念頭——吃什麼,在部落社會,在封建社會,在現代社會,吃,是一個抽象詞(在這裡不是動詞、形容詞之類的),吃飯、吃麵,吃包子則是具體的行為。“政”這種屬性,倒是很有意思的,相對來說:因為它是絕對存在的,天然的,天生的。其它例子不舉了,筆者用意是讓讀者知道什麼叫‘人道’。

教育的放開與開放,使每一個學習者,能夠得到知識,學會分明,看清世界,這是一個極好極好的事情。美國社會有這麼一種現象,叫“信用卡生活”,買麵包是預支的錢,買手機是預支的,買房子是預支的......很多美國人都是這樣的生活方式。導致這樣行為的原因,有人說是美國人的性格造成的,筆者在這裡保留意見,不跑題了。在日本,則有另一個現象,叫“宅生活”,大量的年輕人、青年人窩在家裡,看漫畫、看電視、看書、買充氣娃娃、買電動工具......也不出去談戀愛,也很少出去社交交流。在這兩個號稱“世界教育標兵”的國度,其高等教育下的“新人類”,居然是這樣的德性,別說筆者這個‘國外人’看不懂,就是它們本國的人也不明白——這個世道怎麼了?

在中國,信用卡生活,宅生活越來越被“高等教育下的新人類”所接受(這類現象不是‘泊來’的,而是自產生的)。還有另外一個現象叫“隨身帶個老爺爺”,在大量的新式小說中,包括玄幻、武俠、歷史、架空、穿越、重生、種田等形式小說中,什麼得到天下第一的絕世武功,天下第一的神兵利器,隨身帶個系統,帶個主角光環,重生帶個前世經驗等等,不然都不好意思出門。現實生活中,拜乾爹,做狗腿,考試帶小炒,玩遊戲開外掛更是不勝枚舉。總之一句話:帶著優勢,一路碾壓。不用賣力氣,不用動腦子,大魚吃小魚,更不用努力。這些類似的行為和想法,其受眾是億萬的。

量變引起質變,美國人的質變,還不起錢怎麼辦?推翻美國政府麼?還是公投?那沒辦法,還得走走老路,那就去搶,去打,去搞事情,因為養不起人了;日本人的質變,大量的女性走入歌舞伎町,以及‘躺’的職業走向世界,大量的男性青年被迫‘精神潔癖’,或找乾爹一起搞事情。

抽一根菸,第二天不會馬上得“肺癌”,我們什麼時候會質變和‘被質變’......

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如果說文明是靜態的,文化則是動態的,而我們的文字是“動態的文明”。

物競天擇,如果說這是“天道”,那麼“人競誰擇”則屬於“人道”範圍。

很早很早以前,有文字記載的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正式記載了“人競誰擇”這個命題。別的不說,就“皇座”來說,最初的應該是‘能’者居之,就像部落中,誰能帶領大傢伙狩到獵物,誰就是老大;誰能預測明天下雨還是不下雨,就聽誰的;誰能聽懂上天的神諭,就支持他;誰能治病救人的,那就是親爹了。總體來說,因為那時候的社會分工不多,人口不多,勞動力不多,技術不多,心思也不多,整個層面還是看天吃飯。後來堯帝出現,他覺得舜這個小夥子不錯,能力尚可,技能還行,比起其它競爭者來說,也比較‘順眼’,綜合實力不錯,於是堯帝通過自己的聲望,讓位給了舜。不得不說,從有記載以來,這是第一次人類從“物競天擇”,轉為“人競人擇”的行為。

一直到夏朝的出現,整個社會階層開始出現新的雛形——人競人擇,整個王朝相對與“天”來說,還是物競天擇的;然而王朝的內部則是開始了“人競人擇”,不像部落時期,仍然處於‘天擇’的範圍。

到後來秦朝的統一,秦皇命人在和氏璧上寫下“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個時候,才從雛形到正式的確立——“人競人擇”的合法性,是真正意義上的從意識源頭開始,簡單理解叫人治的合法性,也是皇帝這個職業的合法性、終身性。

與此同時,人競人擇的伴生品‘人競權擇’也正式閃亮登場。

一直到今天,是人競人擇的確立和發展期,而問題卻出在了伴生品“人競權擇”這裡,幾千年下來,一直飽受誥病,非議不斷,整個文明的進程也一直就‘堵’在這裡。市面上有這麼一個段子:說是一個工程師拿‘倒’了設計圖紙,本來東家是想建一個煙囪的,結果出來的成品是一口井。

‘人競權擇’下其中的一個產物,叫“物美價廉”,也可稱它們是‘權擇’下的犧牲品。

任何事物都有其成本,樹木生長需要陽關、雨露、營養,更何況是從人腦子、從人手上出來的產物,基本上都是成本的疊加產物,人力、物力、腦力、精力、原成本等,都是成本。現代社會還有很多一元店、二元店、十元店,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買一次,傷害更深一次的行為(‘權’的屬性也是廣泛存在的,並不是特指)。所幸世上還是有很多堅守者的,如喬家大院。

存在即是合理,權利的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避不開,索性倘然面對。也確實是不能避了,從“秦”以來至今,已經避了幾千年。多少技藝、多少文藝、多少傳承、多少人,就這麼遺失掉,甚至包含了自然界的物種。

在人競權擇的體系中和發展中來看,由那麼幾個層面構成:皇權天授,到人(官與民)競皇擇,再到人競官擇(民競官擇),這麼三個從上而下的“權擇結構”。而從近代看西方歐美社會,卻多了點變化,筆者稱它“人競能擇”,這個‘能’包括了能力者、市場供需、貴族的謝幕;也是這些變化,使得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短短兩三百年時間,就追趕上中國兩三千年的發展,有些雖然還是很弱勢,甚至是拿來主義的那種不穩,可有些卻比我們強很多,雖說現在稍微有點變味,‘能擇’偏向和靠近了一些‘權擇’。

很多學者會將技藝、文字、藝術、建築、律法、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等,按照金字塔形式去做排列。可是筆者認為,在整個文明體系的架構中,它們都是一樣的,都是一根線上的螞蚱。它們僅僅是年代不同、發展的層次不同、深度不同而已,部落社會中也存在技藝、文字、藝術、建築、律法、農業、交易等,雖然只是行為,不像如今的行業、產品、產業什麼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每個人的解讀不同,在這裡,筆者從天道人德中的“人德”去理解的:這個‘一’是指人類,二是指生存和發展,三是指人道、人德、人性,而由這三者去發展生生不熄的文明進程。

“人”嘗試創世,那麼是有這幾個階段的:先是個體行為和個體思想,這是第一階段;接著是一部分人證明與共識(可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區塊鏈大猜想——史記》中的證明機制和共識機制),形成現象,這是第二階段;再接著,當這個現象存在著發展空間和正面引導時,就形成了文化,這是第三階段;再再接著,當文化經過漫長時間的演繹、包容,還深入到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並達成外在表現形式時,就是文明;最後是“道”的層面。這是廣度方面,各層次的深度這裡就不做講解。

比如中國的文字,就是這樣的一個演繹過程,而且還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動態文明’。歷史上和今天,有非常多的行為和思想,能夠達到第一階段,比如說暴力行為,它卻達不到第二階段,而它的包容詞‘競爭’卻達到‘道’了的層面。‘宅男宅女’所代表行為和思想,也只能達到第二層次。圖騰、舞蹈、繪畫這些目前到第三層次,而圖騰的包容詞‘信仰’,卻達到‘道’的層面。文字,則是處於文明和‘道’層面之間,所以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詞形容它“文以載道”。

也因此,我們在看其它國家的文字(非語音)的時候,通常會有一種碾壓感,原因就在廣度和深度這裡。

說說美德吧,美德最早的提出,其目的是為了使人更好的生存、生活與發展、競爭,它即考量了人道中的規律、規則,也加入了人德中的具體行為,也考慮了人性中的不確定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格物、致知、誠志、正心、修身等。同時還有“新德”的出現,包括八榮八恥、文明標語等,這個倒是一脈相承,前‘鋪’後繼的。

美中不足的是,美德的發展和“人競權擇”,在同一個時期,碰面了。有人覺得這是缺陷美,筆者還是覺得惋惜、可惜。

所謂道德,即生存,是發展,是基石,是合理,是合法,更應該被“通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