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說茶

每杯茶,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味道。花茶代表人生繁花似錦、美好優雅;綠茶代表生機盎然;紅茶代表成績斐然紅火之意;烏龍茶代表內蘊幽香,白茶代表潔白無瑕,清新淡雅;黑茶代表醇和沉澱、厚積薄發的寓意。在如今的廣州,人們外出吃飯的地方,處處都有涼茶的身影。與此同時,我們同樣好奇的是茶文化的歷史,那麼今天就讓我們看一下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吧!

茶史概述

中國是茶的原產地。中國人對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諸子百家,下至挑夫販夫,平民百姓,無不以茶為好。人們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已深入人民各階層。同樣少數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兩晉北朝。若論其起源就要追溯到漢代,有正式文獻記載(漢人王褒所寫《僮約》)。最早喜好飲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國文學史上,提起漢賦,首推司馬相如與楊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馬相如曾作《凡將篇》、楊雄作《方言》,一個從藥用,一個從文學角度都談到茶。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史

茶文化產生之初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魏晉以來,天下騷亂,文人無以匡世,漸興清淡之風。這些人終日高談闊論,必有助興之物,於是多興飲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賢。後來清淡之風發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飲終日不醉的畢竟是少數,而茶則可長飲且始終保持清醒,於是清淡家們就轉向好茶,所以後期出現了許多好茶人。

形成與發展

三國以前茶文化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已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

晉代茶文化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件也不允許。於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儘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隋唐茶文化

根據茶在先前都是藥用,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也多是認為對身體有益。隋朝基本是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公元780年,陸羽據此著《茶經》,把隋、唐茶文化形成的了專有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元代茶文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明清茶文化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茶園採摘

茶文化特性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 ,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

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 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烏龍茶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 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 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 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 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 ,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 、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 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 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 區茶文化。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 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 、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 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 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青島:茶博會體驗茶文化

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

茶與藝術

自古以來,種茶、製茶、泡茶、品茶均被認為需要高度技藝。當代,由中國人開始,將有關的技藝稱為茶藝。同時,歷朝歷代也湧現出大量與茶有關的各種藝術作品。

茶之為物,產自崇高的山,吸收天地的靈氣,還必須配上清潔的流泉。所謂仁者愛山,智者愛水;古人的一杯茶包含中國文人、哲人深愛的天、地、山、水,仁、智。

茶葉

茶的主要味道來自茶葉,因此茶葉對茶的品質影響也是最大的。

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都是主要的茶葉出產地,因此茶葉的品種也特別多。其中有名的品種更是不少,下面所列出的僅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幾種。

說茶(論中國茶文化)

中國夕陽茶山

綠茶類

毛尖:產於河南信陽 俗稱“綠茶之王”。

龍井:既是浙江省杭州地名,也是泉名。此地出產的茶亦用此名。

碧螺春:產於江蘇省吳縣洞庭山。茶葉採於春季,製成品緊密纏繞,帶螺旋形。相傳康熙年間,洞庭山少女採茶,不帶筐子,把茶葉放在乳間,茶得體溫而生奇香,名為“嚇殺人”茶。清康熙皇帝南巡太湖,喜愛這茶的清香,但認為“嚇殺人”不雅,又因為茶葉帶螺旋形,康熙皇帝賜名碧螺春。碧螺春成為清代貢茶。

毛峰產於安徽省黃山。

劍毫:產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大別山區)

猴魁產於安徽省太平縣。

瓜片:產於安徽省六安縣。

珠茶:產於浙江平水。

青頂: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

白雲茶:產於浙江雁蕩山。

銀毫茶:產於湖南百疊嶺。

紅茶類

川紅:川紅工夫產於四川省宜賓等地,具備緊細圓直,毫鋒披露,色澤烏潤,內質香高味濃的優良品質。

祁門紅茶:簡稱祁紅,產於安徽省祁門。

滇紅:雲南紅茶,簡稱滇紅。

暖卡紅茶:產於河南信陽。溫胃暖身,抗禦寒冷,索住熱量。

信陽紅:產於河南信陽。

北苑貢茶:產於福建省建甌市。

烏龍茶類

鐵觀音:產於福建省安溪。

黃金桂:產於福建省安溪。

毛蟹:產於福建省安溪。

本山:產於福建省安溪。

凍頂烏龍:產於臺灣凍頂山。

大紅袍: 福建省武夷山。

單樅: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鳳凰山

黃茶類

蒙頂黃芽:茶芽條勻整,扁平挺直,色澤黃潤,金毫顯露;湯色黃中透碧,甜香鮮嫩,甘醇鮮爽。為黃茶之極品。

君山銀針:產於湖南洞庭湖君山島。

白茶類:產於福建福鼎。

松溪白茶:產於福建松溪縣。

黑茶類: 產於湖南安化。

普洱茶:產於雲南。

看完眾多關於茶的內容,內心有沒有被震撼呢?為我們擁有這樣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而自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