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在西藏林芝的莽莽林海,有這樣一個美麗小鎮:具有藏式獨特美感的建築點綴在湖水和漫山野花之間,在巍峨的雪山和漫漫林海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聖潔寧靜,它就是魯朗國際旅遊小鎮。近日,《中國國家地理》將這個小鎮評選為 "中國最美戶外小鎮","一半是天堂,一半是人間。",魯朗小鎮的總設計師也讓人折服,他就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校友陳可石,本期推送,小編帶你走進他的故事。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求學之路|復興中國傳統建築藝術

1978年,陳可石考入西安冶金建築學院(現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系,大學經歷得益於西安這座中國古代偉大的都城所留下的建築遺產與藝術傳統。1981年,大學三年級的時候,陳可石獲得了中國首屆大學生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這個設計方案後來由他深化設計建成為雲南石林景區的一座酒店併成為雲南省獲得國家獎項的工程

在他大學期間,教授中國建築的林宣老先生(著名建築家和詩人林徽因的堂弟)對他的影響至深,多年後林先生把梁思成和林徽因共同簽名送給自己的結婚禮物,一套《清式營造則例》轉送給了當時還在英國留學的陳可石。《清式營造則例》是梁思成先生1934年出版的著作。這本書對陳可石之後的專業道路影響深遠。

1985年,他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建築系成為王煒鈺教授的碩士研究生。為思考關於傳統建築學存在的意義,他決定用一年的時間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中國營造學社成員調研的路線

走訪中國大部分著名古典建築。這次行走大半個中國長達15個月的田野調查在獲得大量直觀感受和一手資料的同時,他開始思考傳統建築學與現代主義的衝突與融合,"首先要搞清楚中國傳統建築學"是他當時的想法。受《關於托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的啟發,他寫出了一篇別出心裁的畢業論文《白與黑——關於中國傳統古典建築藝術的對話》 。

這篇充滿拷問和想象力的論文得到了當時英國"傳統宇宙觀學會"的導師,英國愛丁堡大學副校長Barry Wilson教授的稱讚並促使陳可石於1988年9月成為他指導下藝術史方向博士研究生。愛丁堡大學的學習經歷讓他對西方古典建築藝術起源,意大利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及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建築學及其思想做了深入的閱讀和思考。期間他獲得愛丁堡大學學者獎學金亨利•萊斯特建築師獎金大不列顛中國基金獎。愛丁堡大學提供的一項"旅行獎學金"促使他能夠在6年時間考察了歐洲上百座大大小小的城市,這段經歷也促使他之後轉向傳統小鎮和現代建築設計。

陳可石1994年博士畢業,與當時的大多數中國留學生一樣選擇畢業後到香港工作。他先後任職於香港和英國顧問公司負責東南亞和中國大陸的工程諮詢業務。在此期間目睹中國和南亞國家快速城鎮化導致很多老城區和古鎮的消失促使他開始關注歷史建築的保護古城古鎮的可持續發展。1997年香港迴歸促使他決定離開英國公司創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中營都市",這個名稱源於民國初期由梁思成和劉敦楨等學者創立的研究中國傳統建築學的"中國營造學社",希望繼續前輩的事業致力於復興中國傳統建築藝術。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汶川水磨鎮|古鎮復興與旅遊小鎮設計

2005年,第20屆世界客家省親大會在成都近郊的洛帶古鎮舉辦,陳可石提出的設計方案通過增加公共廣場空間和恢復傳統建築風貌,採用當地產紅砂石街道鋪地,將山泉水引入街道空間,借鑑歐洲旅遊小鎮的成功經驗,將一個客家傳統農耕小鎮通過創意設計轉而成為現代旅遊小鎮。洛帶古鎮目前是成都著名的"藝術小鎮"。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陳可石負責水磨鎮的規劃與設計。水磨鎮位於汶川西南,震前是個典型的重化工小鎮。在廣東省的大力支援下,水磨鎮的災後重建,重新審視了水磨鎮的發展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挖掘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資源,將"生態"和"文化"作為災後重建的核心理念。陳可石作為水磨鎮災後重建工程總設計師,將文化重構作為小鎮設計核心理念。他和設計團隊共同建立起安置-文化-經濟-生態

的複合模型;改善自然生態環境;創造長久的就業機會,統籌居民安置與可持續發展。如今,水磨鎮已經從一個工業重度汙染地區轉變為環境友好、獨具特色的旅遊小鎮,成為國家5A級風景區,水磨鎮被聯合國評為"災後重建全球最佳範例"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魯朗小鎮|傳統建築的現代詮釋

2010 年廣東省政府決定在魯朗建設一個國際旅遊小鎮作為"中國最美國道"(魯朗至波密)上最重要的旅遊集散中心,同時委託陳可石負責魯朗小鎮的規劃和建築方案設計。

設計工作開始,陳可石帶領他的研究生和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考察了藏北、藏南、林芝以及甘孜、阿壩的藏式建築,收集了10萬多張圖片資料。在長達6年的時間17次調整修改設計,完成480多項現場修改,客服高原反應,食宿在當地藏民家,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與廣東援藏工作隊和設計及施工團隊共同完成這項工程。最後的成果受到中央政府、西藏自治區和廣東省政府的高度讚揚。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魯朗小鎮是廣東援藏重點工程,西藏自治區成立50週年的重點項目,也是西藏建成的第一個現代藏式風格建築的旅遊小鎮。它再現了西藏傳統和現代藏式建築之美。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如何將上千年延續不斷的中國建築藝術偉大傳統與當今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相結合,一直以來是陳可石最關注的學術方向。汶川水磨鎮和西藏魯朗國際旅遊小鎮的成功使他看到中國未來城鎮設計的明確方向——

迴歸自然和尊重人文傳統。

由他主持完成的洛帶古鎮、大理古城、汶川水磨鎮、貴州下司古鎮、隆裡古鎮、廣東佛山古鎮、中山翠亨村、汕頭老城區、佗城古鎮、古竹古鎮、四川羅泉古鎮、元通古鎮、米倉古鎮、深圳甘坑客家小鎮等二十餘個古鎮和旅遊小鎮設計實踐集中體現出了"城市人文主義價值觀"

他歷時6年,完成480項修改,設計出中國最美小鎮,被中央政府讚揚

陳可石曾在演講中說到:"城市和建築是中華文化的載體,如果說工業文明始於英國,那麼可以說英國代表了偉大的工業文明,而農耕文明的偉大成就展現在中國,農耕文化對我們中華民族影響深遠。我們在追隨自己的農耕文化上進行了幾千年的建築實踐,其中可以發現很多連續貫穿我們精神世界併成為哲學基礎的人居理想。從傳統小鎮到建築我們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生活理想,那是一種對土地、阡陌和山水的訴求。所以,我認為自己很幸運能夠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古鎮和旅遊小鎮的設計上面,以中華文化的維度,實踐傳統建築的現代詮釋。"

延伸閱讀:

陳可石,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城市設計研究中心主任,中營都市設計研究院總設計師。1982年畢業於西安冶金建築學院建築系獲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獲碩士學位,1994年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社科學院獲博士學位。陳可石教授是汶川災後重建全球最佳案例——水磨鎮總設計師、中國唯一建在海上的珠海歌劇院主創設計師、廣東省援藏重點工程——魯朗國際旅遊小鎮總設計師、深圳灣超級總部國際競標頭獎方案總設計師。著作有《城市設計-晴朗的天空》、《城市的想象》、《城市設計與古鎮復興》、《汶川綠色新城》等,並擔任國內多個省市政府規劃顧問,也是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顧問、深圳市國際化城市建設顧問委員會委員暨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召集人、深圳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

關注"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招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