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只是其中一角,4大前沿科技或將改變人類命運

基因編輯只是其中一角,4大前沿科技或將改變人類命運

導語:

2018年11月26日,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報道稱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消息一出,引起了軒然大波,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引發巨大爭論。然而除去基因編輯之外,還有三項人類逐步掌握的技術,都將面臨同樣的倫理、道德矛盾,它們就是NBIC技術:生物技術(包括基因編輯)、納米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和互聯網)、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隨著NBIC技術的發展,以及人機混合技術、3D打印技術(尤其在醫學上)的廣泛運用,人類正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超人類革命。這場革命或將從政治、經濟、道德、宗教等方面徹底改變人類社會。

法國前教育部部長、哲學家呂克·費希在其著作《超人類革命》中詳盡地分析了“超人類革命”產生的背景、圍繞著它的無數爭議,以及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立場和建議。首先要知道NBIC技術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可能帶來的問題。


基因編輯只是其中一角,4大前沿科技或將改變人類命運


千萬別以為這是科幻:2015年4月18日,一箇中國基因科學家小組對83個人類胚胎進行了一次實驗,旨在“修復”甚至“改善”胚胎細胞基因組。用於做實驗的胚胎是否全部屬於不能成活的胚胎?實驗是否合乎道德規範且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實驗結果如何?因為此類研究的相關信息很不透明,沒人能夠真正回答上述問題。不過至少可以肯定,近年來“剪切/複製”基因序列片段的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以至於當前的生物技術已經能改變人類個體的基因,就像人類很久前改造玉米、水稻和小麥的種子一樣(這些出了名的“轉基因作物”引發了環境保護主義者的擔憂和憤怒)。

人類基因改造這條路能走多遠?會不會有朝一日(很快將實現還是已經實現?)我們能隨意改變孩子的某一特質——智力、身高、體格或相貌,選擇性別、頭髮或眼珠的顏色?目前人類還沒有到那一步,技術和科學層面還存在諸多障礙,但是至少在理論上一切皆有可能。世界各地有許多科研小組正在極為嚴肅地研究這一課題。此外還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領域的技術科學正以超乎想象的迅猛速度蓬勃發展,但都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引起政界人士的注意或媒體的廣泛關注,因此幾乎完全不為普羅大眾知曉,也不受任何有哪怕一點約束力的法規制約。

正如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的一部分知名思想家所想的那樣,這一新形勢迫使我們思考、預見這些人對人的新控制力在未來若干年內將不可避免地引發的諸多深刻問題,包括道德、政治、經濟乃至信仰等多方面。

眼下整個世界確實需要認識到,在科技發展的大時代背景下,正在興起一種名為“超人類主義”的新意識形態,不僅有“超人類主義”預言家、學者,還有令人矚目的代表人物和知識界擁躉。這一思潮日益強大,得到了Google(谷歌)等互聯網巨擘的支持,擁有若干研究中心,並獲得源源不絕的資金支持。這個運動雖然尚少人知曉,但在美國,已經有了數以千計的相關文章和論壇,在大學、醫院、研究中心、經濟及政治團體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相關研究協會的國際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甚至有人宣稱下一屆美國總統選舉將會出現一名倡導超人類主義的總統候選人。

籠統地說,超人類主義者正憑藉其擁有的非常可觀的科學手段和物質資源,宣揚新技術,支持採用新技術,支持大量使用幹細胞,支持克隆繁殖,支持人機混合,支持基因工程及胚胎操縱,這些或將以不可逆轉的方式改變我們人類。

基因編輯只是其中一角,4大前沿科技或將改變人類命運


技術科學領域正在興起幾大變革,且彼此匯聚交融,這些變革將影響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醫學和經濟領域:納米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和認知科學(人工智能)——被稱為NBIC技術——還可以加上機器人、3D打印、幹細胞修復療法,以及不同形式的人機混合。當下火熱的共享經濟

本身就是依靠其中一些新技術才成為可能,因此它與超人類主義運動所依賴的技術平臺有所重合。

請允許我在此再次引用洛朗·亞歷山大博士在《死亡之死》中的一段話:

近幾十年來,納米技術的發展允許我們對一個個分子以及一切可以想象到的東西進行構造、修復。對象不僅僅是一些日常用的物品,也包括一些活體組織和器官。隨著納米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同時發展,我們身體的每一個器官都變得具有可修復性,部分修復或者全部修復都是可行的,就像許多零配件一樣……NBIC的四個組成部分相互促進。生物學,特別是遺傳學,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的突破性發展來讀取和修改DNA分子。納米技術的發展也從信息技術和認知科學的發展中受益。而認知科學本身的構建,就與NBIC的其他部分密不可分。

這裡提到的學科之間顯然有很大不同。納米技術方面的專家、遺傳學家、經濟學家和一個精通算法、大數據分析的程序員做的當然是不一樣的工作。他們既沒有相同的教育經歷,也沒有同樣的知識技能,因此把這些學科簡單聯繫在一起,彷彿它們的匯聚是自然而然的,這並不十分恰當,一點也不合適。但它們日益需要更多的某些形式的跨學科聯合。

舉個例子,顯而易見,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進步、大數據的推進、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沒有處理萬億數據能力的網絡,就沒有共享經濟的誕生,沒有實現基因組測序的可能;沒有擁有光速處理能力的App來處理由互聯物品發出的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信息,就沒有優步,沒有Airbnb,沒有BlaBlaCar。洛朗·亞歷山大的假設是——但他顯然不是唯一一個這麼想的人——這種技術的加速匯聚,會使所有這些不久前還難以想象的技術革命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發生。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哪怕是以最簡單的方式理解一下這些技術的基本概念也是有用的。

關於“N”

NBIC由“N”開頭,那這個有名的“N”代表什麼呢?這個徹底改變了傳統物理的學科帶來了哪些潛在的影響?在2004年發表的關於納米技術的長篇報告中,英國皇家工程學會和皇家學院對納米技術做出瞭如下定義:

“納米科學對現象和材料在原子、分子和高分子尺度上進行研究和操縱,其屬性與在更大尺度上觀察到的屬性有很大差異。

當我們將健康、醫藥和納米技術聯繫起來時,我們馬上就會想到“納米醫學”,這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高科技新領域:它的誕生帶來了對疾病有靶向性、調節性的治療以及各種迷你假體,今後完全可以在大腦或人體裡植入人造納米級機器,用以治病……我們可以考慮研製定向治療病變細胞的納米級藥物,通過使用納米級載體來輸送藥物分子或一些維生素補充劑,送達靶細胞或器官。這方面,有很多人在研究如何將其導入食物而保持食物的味道和口感不變……我們甚至可以考慮研製由單個原子構成的“終極”納米機器……這樣的科技革命顯然挑戰了我們對自己的本質的認識:技術與自然,一個是死的,一個是活的,我們希望以什麼樣的比例將這兩者混合在一起?

至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NBIC裡的“N”在超人類主義學說的闡述中排在第一位。同時,我們還明白科學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在日益加深,作為意識形態話語依據的科學現實有可能被人操縱,以達到獨斷專行的目的,甚至純粹為了商業利益。

關於“B”

我們現在來談一下“NBIC”中的“B”,即生物技術領域。或許一般民眾感受不到,當前正是生物技術發展的蓬勃期。

生物技術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為基礎,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或加工生物原料的技術。顯然這種技術給基因工程提供了無限的可能,讓我們可以修改、刪除、混合基因。

不管是從科學角度還是從道德角度來看,生物技術的發展(先驗地說)無止境;對其發展持保留或反對態度是無力的。因為一旦部分國家選擇走上這條路,其他國家便不會熟視無睹,而是會採取同樣的策略發展生物技術。另外人們總是有延長壽命的願望,而這樣的願景無疑也包括了提高生命的質量,人類長壽的慾望不是伴隨長久的衰老期,而是擁有永恆的青春年華。顯然我們還做不到永葆青春,從現有的知識水平來看,我們還有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沒有人能斷言這個夢想永遠不會成真,也無法斷言大自然設定的壽命限制必然與倫理層面上對壽命的期望一致。

縱觀醫學史,一次次的醫學突破難道不是從根本上以一種漠視道德的姿態與自然選擇的“瑕疵”做鬥爭?如果必須嚴格遵循自然,我們是不是將基因傳給子女之後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我們現在的平均壽命是80歲,難道不是因為我們,突破了極限,與達爾文的嚴酷自然選擇做了頑強鬥爭?那麼,誰能夠下定論說人的生命進程該在什麼時候停止?什麼年齡的人就可以去死?對於這個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回答,但必須意識到很多年長的人依然渴望繼續活著,一點也不想離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從這一角度來看這樣的想法毋庸置疑是合情合理的。

關於“I”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縮寫“I”,即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是指用計算機存儲、研究、檢索、傳輸和操縱數據的技術。當前,信息技術中首要的是大數據。

大數據有很多用途,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幫助,但是另一方面,它可能會被用於一些不正當的用途,如網絡恐怖主義。不可否認,信息技術很有用,尤其在醫學領域,但其進步也存在陰暗面:它會威脅我們的私生活,比如反恐鬥爭中大規模的竊聽。為了獲得大數據所帶來的益處,我們願意在犧牲自由和私人生活的這條路上走多遠?老實講,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這是否還取決於我們的個人選擇甚至政治選擇?因為無論如何,我們放在網上的信息今天都已不是保密的。留在信息化世界中的一切信息,我的意思是所有的一切,我們的電子郵件、短信、通過聯網設備發送的信息、網頁上的瀏覽信息或社交網絡的信息都是可以被破解的,要麼就是已經被破解了。

我們天真地以為這些數據是私有的、保密的,例如我們在互聯網上的瀏覽信息(不斷通過“cookies”被追蹤)、安裝在我們個人電腦硬盤裡的傳感器、聯網的電子錶和體重秤發送至網上的信息,其實它們都極有可能被公開到現在所謂的“開放數據”中,以逐步向其所有人提供所有個人信息或者公開信息數據以供分析,沒有任何法律或經濟條件限制。很容易理解,這一開放過程對很多公司(瞭解客戶需求進而滿足顧客需求)及許多組織(如保險公司)用處極大,但在保護個人隱私方面會帶來相當多的問題。

關於“C”

簡單解釋一下最後一個縮寫字母“C”,即認知科學(人工智能)。

認知科學是對頭腦及其運作進行研究的科學,專注於神經系統如何呈現、處理和轉換信息。首先我們必須區分清楚什麼是已經成為現實的所謂低級人工智能,什麼是依舊存在於幻想之中的高級人工智能(在我看來永遠都無法實現,而大部分人工智能專家和我有著不一樣的觀點)。粗略地說,高級人工智能不僅能夠模仿人類智慧的外在形式,而且確確實實具備兩種到目前為止有且僅有人類具備的東西:自我意識和情感——愛恨、恐懼、痛苦和快樂等。

儘管我們仍然相信,高級人工智能只是一個烏托邦,但低級人工智能目前也已經遠遠超過人類的智能,帶來許多現實問題。

比爾·蓋茨:“我是對超級智能的發展保持擔憂的人之一。目前,那些在我們的位置替代我們勞動、並完成許多任務的機器並不是超級智能。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進行管理,像這樣的發展會變得越來越好。然而幾十年之後,智能會帶來新的問題。”

史蒂芬·霍金強調道:“成功地創造出人工智能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進步。但,這極有可能是人類文明最後的進步。”

為什麼是最後的呢?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選擇而來的,智力也是,但在霍金的假設裡,機器存在想要繼續活下去的慾望,所以要消滅一切對它生命構成威脅的事物。既然存在這些智商超群的機器人,就像科幻電影裡描繪的那樣,能夠在幾秒鐘之內讀取百萬頁,知道我們所有的信息,知道只有我們人類有能力將他們的電源切斷,因此自然而然,我們將會成為他們的頭號敵人。一旦機器人控制了所有的信息服務器,也就是武器,它們將會變得有能力摧毀我們。

法國前教育部部長、哲學家呂克·費希在其著作《超人類革命》中詳盡地分析了“超人類革命”產生的背景、圍繞著它的無數爭議,以及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同時也給出了自己的立場和建議。

基因編輯只是其中一角,4大前沿科技或將改變人類命運


科技發展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本文節選自《超人類革命:生物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未來?》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博集天卷 2017年10月 [ 法 ] 呂克·費希 著


點擊底部鏈接,購買《超人類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