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臘八節,原來是個祭祀的節日。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臘八節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上古時代,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蜡”;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

佛教傳入後,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水米相融,柔膩如一,臘才謂之為粥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臘八節喝臘八粥是幾千年的習俗。內容和形式多樣, 多用黃米, 江米 ,小米, 等加以 杏仁, 瓜子,花生仁, 松子仁等組成。 有的地方還加了臘肉丁或臘排骨段等。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清 袁枚 所著《隨園食單》說粥:“ 見水不見米, 非粥也 ;見米不見水, 非粥也 ,必須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謂之粥”。

雖然從小煮粥,但讀了這些,發現你還不會煮粥

粥, 首先擇米。《老老恆言》一中說:“不論調養治疾功力深淺之不同, 第取氣味輕清 ,香美適口者為上品; 少遜者為中品; 重濁者為下品。”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中有:“ 皇帝始煮谷為粥.”的記載。粥常見的就是 梗米粥、糯米粥、慄米粥 、麥片粥 等。《醫藥六書藥性總義》說:“梗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 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其次擇水 。

《食憲鴻秘》 記載;“ 凡煮粥用井水則香, 用河水則淡而無味。”《素食說》認為“ 煮粥以

泉水為上;煮粥, 需水先燒開 ,然後下米, 則水米易融合。 粥須一氣合成 ,否則味不佳 。水少太濃,水多則薄矣 。然後擇火猛傷水,火小虐米 。宜旺火燒開, 微火 煮糜 為度 ”。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文人說粥

北宋文人 張來《粥記》說;“ 晨起,食粥一大碗 ,空腹胃虛, 谷氣更 作, 所補不細, 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 ,最為飲食之妙訣。” 明代詩人張方賢《煮粥》 詩云:“ 莫言淡薄少滋味 ,淡薄之中滋味長 。”綜上所述 ,粥,概如此也。

葷粥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我們四川還有一種臘八粥是葷的。臘月農家都殺了年豬,醃好的臘排骨宰段,加花生米、豆腐乾粒、米豆腐(四川川北一帶用大米磨漿做成的米團粑,本地叫米豆腐)粒,胡蘿蔔、碗豆、大米煮成粥,起鍋加蒜苗、芹菜。這種臘八粥多是近代出現的,主要是現代餐飲業的創新之舉。這種粥入口香濃濃,口感豐富,咀嚼有味,唇齒生香。不過這種臘八節粥油脂較重,口感偏鹹,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就不宜食用了。

愛之粥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十二月八日歩至西村》詩中就寫道:“今朝佛粥更相饋 ,更覺江村節物新。” 相傳臘八節食粥是紀念佛教始祖釋加牟尼, 也有說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 。臘八這天,是佛教盛大節日,全國眾多寺廟都會發放或者說是“施捨”免費的臘肉粥。眾多的信男善女及香客都會早早來到寺廟排隊領取免費的臘八粥,用這種喝臘八粥的習俗來祝福眾人在新年中平安吉祥,幸福安康。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在這新的時代,在臘八節的這天,有很多的愛心人士,社團組織等紛紛走進養老院或是康養中心,煮臘八粥,陪同孤寡病弱的老人們過臘八節,這種滋味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他彰顯著無疆的大愛,彌久更新!

「臘八節」臘八節說臘八“粥”

作者:南充市營養膳食健康協會 謝君憲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