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娥菊
首先,做為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的愛因斯坦,我是非常敬佩他的。關於愛因斯坦所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的言論,我並不認同。不論某一科學家多麼偉大,他也只是在其深入鑽研的領域是技術權威,有發言權,但對其他方面的認識並不一定多麼深刻,也就是說,人無完人,誰都不可能在世界所有領域都研究透徹,這也很正常。
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國古代創造了璀璨的文明和科技成果,比如古代的“四大發明”等等,難道這都不是科學嗎?而且我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我國古代在科學領域曾經長期領跑世界。只是到了近代,由於封建王朝的衰敗,我們錯過了工業革命,我們的科技落伍了,我們沒有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奮起直追,“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現在我們雖然科技還落後於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怎麼能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呢?
侯景亮
這句話不用愛因斯坦說,我們自己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中國缺乏誕生現代科學的土壤,這就是科技史上著名的李約瑟難題。
愛國人士先別忙著批判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這句話是1953年說的,而且說的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沒有誕生現代科學”,那些拿“兩彈一星”、“嫦娥”、“天宮”、“神舟”、“北斗”、“墨子”、“悟空”、屠呦呦……說事的,先搞清楚什麼叫近代歷史和現代科學。
1953年,美國一個叫斯威策的人正在斯坦福大學攻讀歷史學碩士,他在參加一個題為“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科學”的討論後,把討論情況寫成一封信寄給了當時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
沒想到愛因斯坦居然給他回信了,而且這封信還公開發布了,愛因斯坦寫道: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其實,這個問題不僅外國人感興趣,我們中國人也感興趣。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為我國古代先進的科技水平感到驕傲和自豪,因為我們有著名的四大發明,為推動人類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為我國近代落後的科技水平而感到羞愧,因為我們閉關鎖國,科技落後導致民族危機。這究竟是何原因?
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寫過一部《中國科學技術史》,對我國古代輝煌的科技水平表達了深深仰慕,同時也提出了一個疑問: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這個問題以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跟愛因斯坦回覆的問題實質相同。作者不懂科學,對歷史只懂一些粗淺皮毛,試著分析如下:
1,中國缺乏宜於現代科學成長的思想環境。
中國先秦時期的哲學體系如道家,在根本上與西方哲學體系並無本質區別,都在探討世界的本原,但後來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儒家思想並不注重對客觀世界的研究,而更注重對主觀世界的思辨,在這樣的思想環境下,如果能誕生現代科學才是奇葩。事實上,即便是我國古代那些科學技術成果,跟儒學也沒有半分錢關係,因為儒家只講道德。
2,中國的經驗主義導致很多發現滯留在經驗階段。
現代科學是實驗科學,即通過反覆實驗得出縝密的結論,追求準確性和嚴密性,如果1000次實驗中999次的實驗結果一樣,但有1次結果不同,結論就是不可靠的;中國古代科學卻是經驗科學,即通過具體實踐得出結論,追求經驗性和實用性,只要大多數情況下管用,就會被認定是可靠和準確的,古代科技成果大多都是實踐成果,並未上升到理論高度。
3,中國的社會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西方的現代科學發源於有知識的人群中,而中國的知識份子很早便被統治者利用各種制度選拔到官僚體系中,放棄了科學研究探索,特別是科舉制度使得幾乎所有讀書人都把入仕做官當作畢生追求,思想和精力完全被束縛在讀古書、追求名利上,從事其他工作都是被瞧不起的下九流,“動手實驗”這種事被認為是“奇技淫巧”,不是讀書人所為。
魯迅先生就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曾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
“外國用火藥製造子彈禦敵,中國卻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國用羅盤針航海,中國卻用它看風水;外國用鴉片醫病,中國卻拿來當飯吃。”中國古代缺乏產生現代科學的土壤,在這種環境下,古代先賢沒有走上科學道路一點都不奇怪,反倒若是中國誕生了現代科學才真讓人奇怪。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一代偉人愛因斯坦之所以會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這句話,實際上是基於他對科學的深刻認識!
首先,我們要明確科學的含義:科學就是基於觀察、實驗和定量化理性思維的一種認識客觀世界的方法!因此,科學不在於它擁有多少正確認識,而在於它能夠不斷探索、質疑和批判!而這才是推動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最大動力,也是探究真理的最佳方式!所以,愛因斯坦才敢於在自己只是一個專利員時就提出狹義相對論,挑戰世界最偉大科學家牛頓的經典力學理論。而科學家們後來也證明,牛頓經典力學只不過是相對論在宏觀低速情況下的一種近似!這些實例都說明科學的本質就是在於質疑!
而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發展出了當時世界頂級的文化、技術和政治、經濟制度。後世的統治者,不僅沒有對這些優勢繼續進行發揚光大,反而是躺在這些優勢上,將注意力轉向了維護其以血緣為基礎的統治上!同時通過各種手段迫使知識階層成為他們的幫兇!因此,知識階層不僅沒有成為科學的創立者和傳承者,而且逐步使得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領先世界的科學萌芽消失殆盡。甚至在明朝時候,知識階層提出:道德可以解釋一切問題,可以解釋一切現象的大錯特錯的觀點!
因此,從愛因斯坦的觀點來看,我國古代統治階級和知識階層逐步蛻變成為了維護皇權統治而無所不用其極的群體時,理性和質疑精神離他們有一億億光年,怎麼可能會產生科學?
地震博士
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
他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
我認為,他的話也一點兒不令人奇怪。
因為他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缺少思想元素,中國古代社會沒有產生科學的土壤。
科學是需要土壤的,這個土壤就是社會環境。
中國古代以農耕為主,幾千年來一直是這樣的。
生產方式的固化,造成了社會關係的固化,也造成了思想的固化,形成了一個靜止的社會,
而科學的產生需要一個寬鬆,自由,流動的環境,需要言論自由,思想自由,行為自由。
所有這些古代中國都沒有,自然產生不出科學家,思想家。
而西方。有這種土壤和環境。
這也是近代西方文明異軍突起,的最主要原因。
濱哥
說中國沒有科學是完全錯誤的!
在全世界嚴厲的技術壁壘面前,中國能搞出兩彈一星,沒有科學,沒有科學精神,怎麼能夠成功!到現在有多少國家都想突破核技術,又有幾個成功了的?怎麼能說中國沒有科學!
但是,孔子“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而今“一切向錢看”的思想,的確讓絕大多數學術精英、可以在科技方面有建樹的人,沒有去從事科學研究也是事實。值得我們反思!
所以,中國有科學,中國也不缺科學的人才,只是需要調整思路,做到讓科技精英願意人盡其才就好!
靜遠
在北京大學建校100週年的慶祝會上,來自於哈佛大學的校長陸登庭做了很短而精彩的講演,其中有這樣一句極深刻極富啟發的話:"如果沒有以好奇心和純粹的求知慾為動力,在最基本的層次上進行的深入研究,就不可能產生那些對社會和人類具有價值的發明創造"。陸登庭的這句話,他的這個見解,也是包括象愛因斯坦一眾的大科學家們的共同見解,翻開世界科學史就會發現,凡是科學上重大的發現丶發明和創造,無不是在人們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下產生的,凡是那些在科學上卓有見樹的頂尖科學家,無一不是對自然界丶對科學原理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濃厚興趣的人,誠如愛因斯坦所言:"我從事科學研究完全是出於一種不可遏制的想要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慾望,別無其他動機。我酷愛正義,並竭盡全力為改善人類境況而奮鬥,但這些同我對科學的興趣是互不相干的"。愛因斯坦科學研究的歷程,完全印證了他所說的話。
愛因斯坦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時,父親讓他看一個羅盤,他為羅盤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運動而驚奇不已,給他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在他12歲時,一本歐幾里得平面幾何的小書使他經歷了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驚奇……
愛因斯坦在建立了狹義和廣義的相對論之後,後半生就全部精力用在建立宇宙的統一理論上,雖然無功而返,他卻並不後悔。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研究科學確實不是在建功立業,完全是在好奇心驅動下,興之所至而已。
愛因斯坦深諳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也深知中國人對宇宙對大自然缺乏好奇心,所以不能產生出現代系統的科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都是一樣的人,西方人有好奇心,為什麼中國人就缺乏好奇心呢?我們就來看看對中國科學史有系統全面研究的第一人一一英國學者李約瑟是怎樣說的:"科學的起源要歸於一種對至上神的信仰或肯定,相信他比人類更具智慧,相信他給人類訂下了人類所能理解的規律。他認為這種觀點在中國很可能從來就沒人相信過,以道家的思想來看,一定認為這種想法太天真,太可笑。"在春秋戰國時代,那時有學術自由,墨子就研究了光學,屈原的《天問》發出了對宇宙的思考,但除了在殷商前半期,以及在周朝的前期,中國人有對昊天上帝的崇拜以外,後來的中國人就基本對上帝設有尊崇之心了,當然對上帝造天造地,並且給宇宙以規律,更認為是無稽之談。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因建立弱電統一理論而獲諾貝爾物理獎的溫伯格,斯蒂芬.霍金,牛津大學羅傑.彭羅斯,弦理論的大家威騰,後來的量子物理大家惠勒等一系列著名大科學家,他們以畢身的精力為尋找宇宙統一理論而提供各種各樣的科學研究方案,目的就是想回答:"上帝在建造宇宙過程中有多少種選擇?"霍金在他早期版本的《時間簡史之謎》的書末也向我們明白無誤地說明:"如果我們確定發現一種完整的理論……,如果我們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將是人類理智的最大勝利一一因為到那時,我們將知道上帝的心思。"
由於有這世界上最具智慧,也最具好奇心的科學家不斷探索,科學也就不斷向前發展,而科學的副產品一一電視、電腦、手機丶衛星等科學技術也就不斷產生,為改善人類生活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方便。
中國人歷來對關心宇宙這些自然科學的大問題,都抱冷漠嘲笑的態度,如"杞人憂天","異想天開",由於中國人以儒教為治國綱領的優選文化,把孔子的話奉為金科玉律,孔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中國讀書人對深入探討宇宙及自然規律毫無興趣,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哪有心思研究自然現象及規律,對這些一點好奇心也完全被當官的心思掩埋了,愛因斯坦這樣絕頂聰明的人,他哪裡不知道呢?所以對中國不能產生出現代科學,他一點也不會驚奇,因為這是順理成章的事。
愚昧人第一
中國沒有科學不了令人奇怪,中國有了科學才讓人奇怪呢!
這句話聽著扎心,卻說出了實情。因為科學是好東西,同時也是難東西!沒有誕生科學的土壤,沒有持續幾十年甚至數百年的努力,科學的誕生只能在幻想之中。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的科學技術事業取得巨大進步,“兩彈一星”、胰島素合成、哥德巴赫猜想、上天的嫦娥和天宮,入海的神舟和蛟龍、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這樁樁件件都代表著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一環。
愛因斯坦說出“中國沒有科學不奇怪”的話,發生在1953年,與其說是對中國未來的預測,不如說是對中國古代和近代科學史的概括和總結。當時的斯坦福大學碩士研究生斯威策提出了一個觀點“中國歷史上沒有科學”的觀點,並且寄送給了愛因斯坦。在給斯威策的回信中,愛因斯坦說: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在我看來,中國的賢哲沒有走上這兩步,那是用不著驚奇的。愛因斯坦的話經過公開發表,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廣泛討論。在愛因斯坦看來,要想產生科學,必須有邏輯系統和實驗論證,中國的古代聖賢哲人沒有這方面的素養,也從來沒有從這兩個方面去努力,所以絕對不可能產生科學。
必須承認,上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處在冷戰之中,尤其是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在朝鮮與我軍大打出手,兩敗俱傷。作為美國的研究者,不可能獨立於政治之外,敢說新中國的好話,要不然會被秘密警察逮捕甚至上法庭審判的。當時好萊塢很多演員和編劇就受到了麥卡錫主義的衝擊。
仔細研讀中國科技史,會發現中國近代以來的科技成果呈現出斷崖式的下跌,可以說是一下子退出歷史舞臺了。從公元6世紀到17世紀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國所佔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紀,驟降為只佔0.4%。東西方在科技上的此消彼長,是造成中國近代落後捱打的物質基礎。
其實,在我看來,中國歷史上沒能產生科學,原因不只是先賢聖哲的素養不夠。根植於人民群眾中很多東西,也不利於我們產生科學這種好東西。具體來說,有如下幾點:
1,中國的文盲率超高。
中國最早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按理說傳播知識的效率應該更高。但事與願違,中國因為從商鞅變法中流傳下來的“愚民政策”,始終讓大多數百姓不識字,成為只會種地的工具。近代中國文盲率高達90%以上,這樣很多歷史資料和檔案保存無法進行。沒有這些思維材料,就不會有系統科學產生了。
2,中國曆來把技術改進稱之為“奇技淫巧”。
中國傳統社會總是把讀書寫文章當做正道,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就是此理。甚至,官僚制度下的文書擬寫、錢糧計算、法律訴訟等有技術性的工作,都由專門的師爺來代勞。只要思想品德過關就能做官了。以至於清朝很多目不識丁的滿人當尚書居然能當很多年。
3,中國科舉制度把絕大部分知識分子興趣集中在了學而優則仕上。
封建官僚制度中,中國成了一個徹底的官本位社會,讀書人也每天做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夢,對自然科學完全沒有興趣。明末著名科學家宋應星科舉失敗後寫了《天工開物》,並且說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會讀這本書。
4,傳統中國的地理環境相對封閉,加上近代的閉關鎖國,沒有頻繁互動。
傳統中國的版圖,從秦朝時就已經確立,北面是草原和大漠、西面是高不可攀的青藏高原,東面和南面都是寬廣的海洋。這樣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讓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域的交流變得異常困難。近代以來,明清兩朝都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把西方科技拒之門外,又錯過了科技發展的黃金期。
其實,愛因斯坦和斯威策的討論,早在1930年就被提出了。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李約瑟,當時他在研究中國科技史,他提出了“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到1976年,這些問題被稱作“李約瑟難題”。
現在,類似的問題還在困擾中國人,我國著名科學家兩彈元勳錢學森臨終前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其實也算是李約瑟問題的繼續追問。
中國何時能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強國?我們很期待。
歷史知事
愛因斯坦此話有點以偏概全了。中國的科學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是全球公認的客觀事實。但是國內基礎科學研究還不夠紮實,製造業急功近利現象比比皆是。
改革開放之初鄧公提出“科教興國” ,然而,作為科學技術基礎的教育行業,卻出現“跑偏”的現象。升學“指揮棒”、“特長興趣班”、論文“大躍進”以及最近媒體曝光的北影博士翟天臨論文造假事件,均為“反智”和“反常識”之舉,完全有悖於踏踏實實的科學精神。
建立在“沙灘上”的科學技術,沒有牢固的發酵土壤。即使在某個領域的技術突破,亦是局部性質,缺乏系統性、完全性,有坡腳之嫌。而科研人員的職稱評定,從年份排隊,到現在比拼論文檔次,均有悖於客觀公正。還從另外一個角度,挫傷了潛心於課題研發的技術骨幹的積極性。
就目前而言,到什麼“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乃國內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一個悲哀。由於“高考指揮棒”偏向於“數理化”,導致大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較差。本人在大量閱讀本科畢業生的求職簡歷時發現,真正符合要求的求職簡簡直鳳毛麟角;甚至碩士研究生的求職簡歷都好不到那裡去。現在一下子跳躍到嚴謹的論文模式,這個轉換需要極大的時間成本。
而引進自西方的論文模式,又人為製造各種教條;用論文格式的規範化,扼殺了論文撰寫者的創新思維。這種求全責備的高等教育及科研人員的提升方式,與創新、發明沒有必然的關係。
上述種種現象決定了愛因斯坦的觀點,還是切中了時弊。如果違心否認並一意孤行,那麼科學技術還是與我們若即若離。
陸燕青
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中國沒有科學不令人奇怪”並不是偏見,而是有其客觀依據。
愛因斯坦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來過中國,雖然在中國僅僅停留幾天,但愛因斯坦對中國的幾點觀察是很準確的。
“李約瑟難題”早就直指了中國缺乏產生科學的土壤,科學要求的最重要的是理性的科學精神,而中國傳統文化裡缺少的就是這種科學理性。
科學精神要求的是真理,而我們社會所尊崇的是利益至上,功利主義與科學精神是違逆的。
即使到今天,我們依舊缺乏科學精神,甚至比起百年前還不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真正追求科學精神的是少之又少。
你覺得愛因斯坦對中國有偏見嗎?你覺得中國有科學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中國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中國人把研究對象分為形而下、形而上兩個層面。
“形而下為之器",器就是物理、化學等科學層面,像種植、飼養、水利、橋樑、冶煉、鹽滷、火藥、指南針、造紙、印刷等等;
“形而上為之道"。中國人對物理、化學等科學層面的研究,不僅僅是“為我所用"轉化為生產力,更注重將其升化到哲學層面,形成“道“,也就是思想。
比如鋸木頭,在鋸的過程中發現“一尺之木,日取其半,永無窮盡"。
於是就提升到哲學層面,提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陰陽,陰陽生萬物”的道家學說。
甚至更進一步,道家發現物質可以不斷再分,永無窮盡,直到很小很小的物質“炁”(以納米為單位計算),就可以任意組合新的物質…這就是今天的納米科技。
再比如養蠶,蠶結繭後把自己包裹在裡面,以為死了,切開繭殼看,蠶變成了蛹。
過幾天蛹又化為蛾,咬開繭殼飛出去。交配後產下卵,卵孵化後又成蠶.....
通過對養蠶的形而下觀察,他們得出結論:生命不死,只是改變形態。於是升化為“靈魂不死,生命循環"的原始宗教。
遺憾的是,中國人只記述其中的成果哲學思想,也就是形而上的道。
至於形而上的道是怎麼獲得的?也就是對形而下的器如何進行研究實驗,反而沒有記錄。
這就造成錯覺,以為中國只有思想沒有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