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祕密

近日,北京經歷了一波強降雨,多地上演“看海”模式。

社交網站上,北京西二旗、回龍觀一帶是這樣的: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北京市防汛指揮中心也淪陷了: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不過,在北京市中心,近600歲的故宮再次躲過雨水侵襲,憑藉古老卻有效的排水系統在暴雨中安然無恙。甚至還出現了只有在暴雨時才能看見的“千龍吐水”景象,引來遊人駐足觀看。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皇城重地,天子居所,要真是被水淹了恐怕就要提頭來見了,所以以前的匠人們嘔心瀝血、戰戰兢兢。如何讓一個建築物大程度不被水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地勢一定要高,儘可能的高!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因此,故宮的每一座宮殿下面,都有代表帝王權威以及具有佛教意義的須彌石座,除了可以增高地勢,匠人還將排水溝與龍結合起來,形成龍吐水的畫面,快速排水的同時更顯得皇權至上。它叫螭,傳說是龍的一個兒子,喜歡水,故宮內總共有 1142 個螭首。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故宮中有遍佈各地的明溝,明溝與錢眼所有的水流先彙集到乾溝,然後流向故宮內河——金水河。雨水再彙集到護城河,即外金水河。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內金水河的河水來自玉泉山,金水河在故宮排水設置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河上修了五座金水橋,也是皇宮裡唯一的河流。內外連接,外金水河連接後海、太平湖等,相當於就是個大型蓄水池,將雨水排到湖中。故宮牆壁上也有一些排水口,房簷上的雨水可以「順流而下」,再經由地面排走。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因為故宮地面有很多明溝,所以也修了很多排水溝,每個排水溝修了柵欄用以遮擋髒汙,以免堵住排水溝。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除了這種密集排水的網線設置,故宮不容易積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故宮的佔地面積很大,且建於永樂初年,當年的地基泥土夯實,就像一個巨大的海綿將雨水吸收,匯入地下河。除了先天優勢以外,故宮建造之初,匠人已經對排水系統進行了精準測量、設計。京城北依燕山、東臨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東南流。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紫禁城的地面順應北京地區地理環境,整體走勢亦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 46.05 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 44.28 米,南北地平高差約 2 米,這一坡降為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使積水能緩慢排洩。歷年不管雨水多大,也絕沒有積水的情況出現!

紫禁城“千龍吐水”的秘密

古代人真的很聰明,很多工藝就算放到現在也算得上是高級的,尤其是在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的時候,很多建築都是靠人力、靠技巧、靠腦子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