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縣建成56個產業扶貧基地2000餘名貧困群眾有活兒幹有錢掙

浚縣建成56個產業扶貧基地2000餘名貧困群眾有活兒幹有錢掙

浚縣宏祥傘業有限公司內,工人正在操作機器生產。

12月的天氣,室外寒風凜凜,浚縣善堂鎮北柴村宏祥傘業有限公司車間內卻溫暖如春。掀開門簾走進去,便聽見工人操作機器發出的聲響。

該公司是善堂鎮9家產業扶貧基地中的一家,先後安置10名貧困群眾在此就業,本村村民王素琴便是其中一名。“我幹活兒的速度慢,一天差不多能掙五六十塊錢,顧得住家裡的生活。”她說。採訪中記者發現,公司工人大多來自附近村莊的留守婦女,年齡最大的張芬娣已經70歲了。“在村裡開公司好啊,不光貧困戶受益,大家都受益,連我這個老太太也能找個活兒幹。”張芬娣開玩笑地說。

在浚縣,像宏祥傘業有限公司這樣的產業扶貧基地共有56個,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業2266人;產業扶持項目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約1.1萬戶次)。

圍繞六大特色產業建成56個扶貧基地

為打好產業扶貧硬仗,浚縣成立了產業扶貧指揮部,明確由縣級領導牽頭負責產業扶貧工作,制訂了《浚縣創新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加強產業扶貧實施方案》,著力培育特色農產品、鄉村旅遊等六大扶貧產業,積極探索“政策獎補+特色產業”“龍頭企業+貧困戶”等5種扶貧模式,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堅持市場導向,長短結合,選擇符合浚縣各地域實際、老百姓熟悉的花生、韭菜、辣椒等加工類項目,確保貧困戶有持續穩定的收入。

浚縣新鎮鎮馬行村村民馬國民是產業扶貧的受益者。前幾年因為家庭原因,馬國民一度精神抑鬱,每天將自己關在家裡不肯出門,家裡越過越窮,最終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因為家庭的原因,前幾年我覺得活著特別沒意思。俺廠長天天去家裡喊我,讓我去廠裡上班,喊我的次數不下100次。除了喊我上班,還跟我聊天,經不住他纏磨,最後我同意到廠裡上班。我先是負責修車,後來開剷車,一個月三四千塊錢工資,收入高了,心情也好了。”馬國民告訴記者,去年母親也被安排到公司打掃衛生,一個月600塊錢工資,家裡不僅摘了窮帽,還蓋起了新房子。

馬國民所說的廠長,是該村黨支部書記、浚縣黎新新型節能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長馬同黨。他告訴記者,公司成為扶貧基地以來,積極擔負社會責任,按照貧困戶不同情況先後安排11名貧困人口就業。

“十幾年前,我得了股骨頭壞死不能幹重活兒,村裡先是把我安排到廠裡看倉庫,後來廠裡安排我開票據,多了一份收入,家裡條件好多了。”同樣在該公司就業的貧困戶馬紅銀說。

精準對接形成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產業發展是經濟活動,必須按照市場需求發展特色產業,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浚縣扶貧辦主任周學超說,“這就需要精準對接群眾,形成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參與生產、實現就業。同時精準對接特色產業,因地制宜選擇比較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

浚縣鄭華花生購銷專業合作社是浚縣善堂鎮圍繞特色農產品打造的一個產業扶貧基地。該合作社位於善堂鎮石佛鋪村,年銷售花生2000餘噸,產品銷往浙江、雲南、天津等省市。2017年,該合作社成為善堂鎮產業扶貧基地,先後吸納石佛鋪村14名貧困群眾就業。

朱鳳梅是石佛鋪村的貧困戶,現在該合作社上班,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撿花生,她很滿意現在的工作。“歲數大了,也幹不了啥重活兒,在這兒撿花生一天能掙四五十塊錢,也不耽誤看孩子和做家務。”她說。

浚縣善堂鎮黨委委員侯國勇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善堂鎮依託農業大鎮的優勢,圍繞特色種植做文章,加大了對農產品加工產業的扶持力度,並以此帶動貧困戶增收。

浚縣沛珂粉條加工廠在善堂鎮黨委、政府的扶持下,於2018年9月投資50餘萬元建成了一條紅薯粉條生產線。目前,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的效果初步顯現。

浚縣沛珂粉條加工廠負責人趙沛珂告訴記者,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機器,紅薯粉條細粉日產量達到10噸,向附近貧困戶收購150噸紅薯,增加了他們的年收入。“下一步我們準備再引進三四條生產線,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讓更多貧困戶增加年收入。”

浚縣新鎮鎮張莊村村民趙二青也是特色種植產業扶貧的受益者,他告訴記者,以前種糧食一畝地一年淨利潤1000元左右,現在跟著合作社種韭菜,一畝地一年淨利潤1萬元左右,差不多是種糧食的10倍。

“今年我們安排了33個產業發展項目,目前已經順利建成27個,這些項目主要安排在貧困村和貧困發生率高的村子,這些項目建成後,將有助於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浚縣扶貧辦副主任趙明磊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